高職學前數學教育課程構建探究

時間:2022-04-29 11:43:03

導語:高職學前數學教育課程構建探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職學前數學教育課程構建探究

摘要:本文嘗試基于學前MPCK對高職學前數學教育課程進行構建,闡述MPCK的來源及含義、課程構建意圖、目標、內容及教學實施方法,嘗試提供課程構建的基本內容,提升課程質量,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

關鍵詞:MPCK數學教育;高職學前教育課程;教師專業發展

現高職院校學前數學教育的課程主要針對幼兒園各年齡段的教育目標、內容、方法、評價、活動設計進行教學,這對應了幼兒園的目標性課程,但并不適應現在提倡并正在進行的幼兒園游戲化、綜合化的課程活動。新的課程趨勢需要教師了解所教知識、幼兒身心發展、所教知識適應的教學方法。因此,本文基于學前數學PCK探究高職學前數學教育的課程改革。

一、MPCK的來源及含義

“學科教學知識”(PedagogicalContentKnowledge,PCK)這一概念最早是舒爾曼(LeeS.Shulman)在1985年美國教育研究協會的年會主席報告中提出的。PCK是關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學科知識和教學方法的結合,內容明確但又具有很強的綜合性,它的提出能夠有助于教師對學科教學的理解,幫助提升教師的專業能力。由于學前教育不強調學科之分,但有領域之分,因此在學前教育界稱為“領域教學知識”而MPCK(MathematicsPedagogicalContentKnowledge)即為數學領域教學知識。關于PCK的命題包括三個組成部分:有關學科內容的知識、有關學習者的知識、有關教學過程的知識。本文就以這三個核心部分嘗試對課程進行構建。

二、基于MPCK的高職學前數學教育課程構建意圖

“高職學前數學教育”是一門學前教育專業的核心課程,課程要求學生掌握學前數學的活動目標、內容、設計組織與評價,學生通過課程學習能夠初步獨立承擔學前數學教育的相關任務。一般的高職學前數學教育課程都能涵蓋這幾個方面的教學內容,以活動設計為檢驗學習成果的主要手段,但因內容多且實踐機會少,學生普遍學完后都處于一種模糊狀態。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本課程試圖基于MPCK的相關核心內容進行構建,幫助學生從學前數學核心經驗出發,梳理核心經驗的邏輯關系,理清學前兒童數學的各個發展軌跡,使學生能夠更加靈活地把控活動目標。

三、基于MPCK三要素目標

由于PCK主要由有關學科內容的知識、有關學習者的知識、有關教學過程的知識組成,因此根據這三部分內容擬定學前數學教育課程目標。1.理解和掌握學前MPCK的三類知識所謂核心經驗,是指對于兒童掌握和理解某一學科領域的一些至關重要的概念、能力或技能。課程內容的重點主要圍繞九大核心經驗進行講解,這是有關學科內容的知識,另外還有有關學習者的知識,具體以幼兒數學學習發展軌跡的內容呈現并講解,輔以案例分析、校外見習對幼兒的觀察和幼兒園數學區角的分析,理解并掌握以上兩部分知識。而有關教學過程的知識,除了教師講解外,還會通過課堂模擬教學和校外見習的活動組織進行學習,務必要讓學生做到“做中學”,熟悉和掌握教學過程的知識。2.運用學前MPCK的三類知識理解和掌握了核心經驗和幼兒數學發展軌跡之后,能快速判斷幼兒目前所處的數學水平、下一個水平是什么、如何引導幼兒上升到更高學習水平,從而更有質量地指導幼兒和設計相關活動,做到以幼兒為中心,以幼兒實際情況出發進行數學教育。3.有信心指導、設計、組織、評價數學活動,擁有專業自信學生往往對自己的活動設計、組織和評價等方面因為缺乏鍛煉、實際參與而缺乏信心,經常在面試、見習、實習的時候膽怯、羞于表達和表現。因此,學生在達成目標一的前提下,在課堂和校外實踐中得到更多實操的機會,從不斷訓練中熟悉且找到自信,同時也能更快進入實習和工作的狀態,為用人單位所用。

四、課程內容設計

對于課程內容的設計,以學前MPCK三類知識為基礎,通過知識講解—案例分析—實踐活動—反饋總結的主要模式,由淺入深、由說到做不斷鞏固學生對學前MPCK三類知識的理解,能掌握運用到實際情況當中。課程內容模塊是根據黃瑾、田方的《學前兒童數學學習與發展核心經驗》對學前數學核心經驗的劃分而來的;知識講解的重點也是以每個模塊的核心經驗為基礎。案例分析主要是對核心經驗以及實際的教學方法進行深入講解和剖析,而實踐活動就是對所學知識的運用,最后對實踐活動進行反饋總結,鞏固和深化所學知識。

五、教學實施

1.教學方法。(1)講解法講解法是課堂常用的教學方法,也是不可避免用到的一種方法,只是一般會結合案例、實驗操作等讓講解變得更加有效,而本課程的講解法會更著重給學生解釋每個模塊核心經驗的邏輯關系。盡管每一條核心經驗都清晰列出,但是內在的邏輯并不能一眼看見,因此學生并不能很好理解,因此會添加一些例子進行更為生動的解釋,對每個模塊的核心經驗進行邏輯梳理,幫助學生理解吸收。現以圖形的三條核心經驗為例,陳述本課程講解法的具體操作。第一條:對圖形特征的分析和比較可以幫助我們對圖形進行定義和分類。第二條:不同圖形可以合成新的圖形,或分割成其他圖形。第三條:圖形變換包括移動、翻轉、旋轉變化等。解構及重新梳理以上三條核心經驗,把它們轉化成學生更好理解及操作的:熟悉各個圖形特征—利用不同圖形組成新的圖形,這兩者都需要進行圖形的移動、翻轉、旋轉等操作,從平面圖形的學習再到立體圖形的學習,通過這樣從簡到繁的學習過程,教師在實際的教育中能促使幼兒從空間關系上對圖形有更好認知,而不僅是停留在圖形個體特征上面,為幼兒以后學習更加復雜的幾何問題奠定基礎。(2)案例分析法每一個核心經驗模塊都有相對應的視頻案例,能夠讓學生更直觀地了解到幼兒園如何進行數學教育活動,通過觀看初步了解關于教學的知識,觀看后對活動進行分解分析,以集體教學活動為例,一般幼兒園數學活動基本設計思路為“知識講解—操作練習—總結錯誤—操作練習—知識點總結”,或者“知識講解—操作練習—總結錯誤—深入講解(難度增加)—操作練習—總結錯誤—知識點總結”,學生根據這樣的思路分析活動對應的環節,具體分析各個環節所采用的教學方法、設計亮點,學生通過自主分析能夠更有效理解關于教學方法和教學過程的知識,能夠在自主設計活動時掌握更大的主動權。(3)課堂模擬教學模擬教學即根據教師的要求,學生自行設計教育教學活動方案,通過扮演幼兒教師和幼兒,模擬幼兒園教學情景,開展模擬教學演練,培養學生課堂教學能力的一種訓練方式。課堂模擬教學是學生基于教師對理論知識的講解、師生共同對案例視頻的討論與分析后自行組織設計活動并模擬展示。學生通過活動設計可以把相關的核心經驗和視頻案例中所看到的教學方法結合到活動中,并在書寫和修改活動的過程進一步理清思路,為下一步展示做好準備。展示的過程中學生能夠進一步檢測活動效果,學生在教師分析下進行進一步反思從而深化所學知識。2.學習方法。現大部分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都設有實訓基地,安排學生進行見習或實習,課程利用這樣的資源安排學生進行任務學習,對課堂知識進行實踐、反思、再實踐的循環。學前教育專業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應該重視學生PCK的培養和提升,在“全程滲透、相互交融、循環往復、螺旋上升”式實踐教學中促使其有效地將PCK與實踐體驗有機結合,形成實踐、反思、再實踐、再反思的學習模式,強化PCK的融合度和整合性,促進學生整合性知識和教學實踐能力不斷提高。因此,在見習中安排了“三一一”的分組任務。(1)記錄三個年級的數學區,剖析教具合理性相對于觀察幼兒和組織活動,教具是靜止的,方便學生利用學前數學核心經驗和發展軌跡分析幼兒園教具設置的合理性,主要對9大核心經驗模塊的相關教具進行有依據地分析并提出改進方案。(2)選擇一名幼兒,記錄分析幼兒是不斷活動和變化發展的,要快速分析幼兒所處的數學水平必須要對核心經驗和發展軌跡爛熟于心。另外,學生可以先進行預觀察,預估幼兒一天主要在哪些地方、和哪些幼兒活動,主要從事的活動有哪些。學生可以進班時看看幼兒的一日活動表,及時做出適合自己的觀察計劃,結合拍照、文字記錄等方式對幼兒進行綜合性分析,得出最終結論,并根據結論提出能夠促進幼兒“最近發展區”的策略方案。(3)組織一次集體教學活動,實踐操作集體教學活動是幼兒園必不可少的活動,為了適應其需求,學生也要進行該活動的組織實踐,在設計與組織的過程中學生能夠真正運用知識并要靈活應變,要求會更高,考察更有綜合性讓學生能更深刻體會教學的過程,領會關于教學的知識。

參考文獻:

[1]黃瑾,田方.學前兒童數學學習與發展核心經驗[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

[2]宋麗平.模擬教學在高職《學前兒童語言教育活動設計與指導》課程教學中的應用[J].煙臺職業學院學報,2017

[3]王幡,吳敏.PCK視域下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研究[J].長春師范大學學報,2019

作者:霍倩文 單位:江門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