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前教育專業彈唱教學創新分析

時間:2022-04-29 02:25:23

導語:學前教育專業彈唱教學創新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學前教育專業彈唱教學創新分析

[摘要]由于社會對幼兒教師專業素質的要求,彈唱是學前教育專業的必修學科,但學生普遍懼怕彈唱,很多學生在應聘時的彈唱展示中成績不理想。目前,部分高職院校把學前教育專業的聲樂課創新改革融入彈唱課程中,為的是讓學生在參加教師資格證考試、應聘工作崗位時能順利完成彈唱考核。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怎樣使聲樂教學內容創新融入到彈唱課程中,并希望通過本文的研究對彈唱教學的改革起到促進作用。

[關鍵詞]學前教育;彈唱;聲樂技術

隨著學前教育專業職業市場對學生一專多能具體化的需求不斷提高,學前教育專業的課程改革不斷深入發展,聲樂教學改革、提高學生的彈唱水平是當前學前教育專業技能課改的重中之重。目前,大多數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出生在農村、鄉鎮,受家庭條件的制約,從小未接受過聲樂、器樂學習,入學后對聲樂、彈唱課程感到陌生、懼怕甚至恐慌,但為了通過相關的專業資格認證,只能硬著頭皮快速、強化練習。然而,在系統性的基礎知識并沒有完全掌握的情況下即使通過了資格認證,在真正的工作實踐中彈唱水平也是不盡如人意,不能進行有效的幼兒音樂教學。要想改變這種狀況,就要改變目前的教學狀態,創新聲樂、彈唱教學內容。自2019—2020學年第一學期開始,徐州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前教育專業的幼兒歌曲演唱課的課時將融入到幼兒歌曲彈唱課中,在傳統的彈唱課中,大量加入“唱”的部分,使“彈”和“唱”這兩個部分都成為彈唱課的重點。那么,如何使五個學期的彈唱課得到合理安排,使聲樂技術訓練融入到其中,這是我們需要研究的課題。

一、彈唱教學課程方案

構建“以唱為主、彈為輔,琴聲交融”的彈唱教學模式。首先要從意識上調整,大多數學生都認為“唱”容易,練習幾遍就可以了,而“彈”太難,他們把主要精力和時間都放在“彈”上,長時間練習下來造成很多學生能“彈”但“唱”不出來?!俺痹谟變簣@音樂活動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學前教育專業的彈唱課程中的聲樂技巧不同于其他專業院校的聲樂課程,它是學生將來從事幼教音樂教學活動必備的知識和技能,是啟發、引導幼兒感受音樂、體驗音樂和表達情感的能力,因而具有鮮明的“幼教”特色。彈唱課的教材內容選擇方面也要與時俱進,近年來,在大力倡導民族復興背景下,社會各界開始對傳統優秀文化給予了廣泛關注,形成了一系列推動傳統音樂復興的實踐,這些實踐對幼兒教師教育改革有著重要的啟示。多年來,過于強調西方音樂教育,而忽視我國傳統禮樂文化的現象,早就引起了國內有識之士的憂慮,國學大師梁漱溟曾在《朝話:人生的省悟》中指出,“中國之復興,必有待于禮樂之復興”。對幼兒實施我國傳統禮樂文化教育,能夠使幼兒從小就養成積善、懂禮、樹立遠大志向的習慣,并且對于幼兒教師本身的素質提高也有著重要意義。我國傳統優秀兒歌都可以列入其中,這對于彈唱課的思政教學內容也是一種充實。傳統的彈唱課中也安排發聲練習和歌曲演唱教學內容,但是由于課時有限、學生彈奏的上手能力差、每周一節的幼兒歌曲演唱課也在同時進行,所以,彈唱課中聲樂技術的訓練一直得不到真正的實施。將來的彈唱課如果想真正實施聲樂技巧的訓練則需要聲樂教研室與鋼琴教研室共同進行教研探討,設計針對性強的彈唱教材,合理安排聲樂技術和彈奏技術的學習時長,使每節課都能夠達到“金課”的標準。

二、優化教學設計

(一)教研室合作。由聲樂教研室和鋼琴教研室共同商討、研究、總結的教學經驗來設計教學內容。鋼琴教研室提出學生在“彈唱”作品的時候由于彈奏基本功的欠缺,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彈”上,以至于“嘴張不開”,很多時候都是彈與唱“分家”的狀態。也就是說讓學生“張嘴”成了首先要解決的問題。聲樂訓練融入彈唱課第一、二學期的教學重點是邊彈奏邊大聲唱譜子,也就是說改革的第一步是先讓學生把嘴張開,能唱出聲音,這是最重要的。當然,聲樂技術的訓練也不能落下,在學生唱譜子遇到高音唱不上去的時候可以很自然地告訴學生讓身體里的氣息流動起來就有可能唱上去了,慢慢地學生會把聲樂技術運用到彈唱中,而不是生硬地專門做氣息的訓練。第二學年,在學生已經掌握基礎調式音階琶音的基礎上,可以加入更深層次的聲樂技術訓練,例如:簡單的發聲練習、氣息的練習、讀歌詞訓練音色。第三學年,基本的彈奏技術與兒歌演唱技術應該初步掌握了,這時的彈唱內容要有針對性,稍難一點的需要氣息更加流動一些的歌曲可以試著讓學生彈唱,比如《我愛你中國》《雨花石》等。(二)抓住音樂的骨架———節拍、節奏訓練。無論是彈奏還是演唱,節奏都是完成音樂作品至關重要的因素。節奏是音樂的原貌,合理規律的節奏往往能促成美妙的音樂[1]。節奏正確的情況下,彈與唱同時進行就不會亂,自然可以“步調一致”。所以,在訓練學生彈唱配合之前,要讓學生先會唱譜子,準確地把譜子唱對是彈唱順利完成的第一步。有些節奏型學生掌握得不好,如切分音型、十六分音符等,需要教師用不同的教學手段讓學生理解并演唱正確。節奏中的強弱變化也是唱對音樂風格至關重要的一步。強弱訓練這方面有很多好的教學手段,例如,可以結合奧爾夫聲勢訓練的方法拍打身體部位,從而訓練學生對強弱的感知。(三)分聲部合唱。在彈奏前讓學生先唱,能夠大大提高彈唱效率。找兩個領悟比較快的同學作為聲部長,帶領大家進行雙聲部合唱;高聲部唱右手旋律,低聲部唱左手旋律,幾遍演唱過后再進行聲部替換,這樣演唱下來學生熟悉了旋律,在彈奏的時候就“胸有成竹”,不會慌、亂、錯了。(四)單手彈唱練習。任何樂曲在雙手配合彈奏之前都需要經過慢練、單手練習,在雙手配合彈唱之前,先讓學生單獨用右手彈奏歌曲旋律,同時保證高位置音色的表現[2]。單手彈唱的難度比雙手彈唱要簡單得多,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課的時候學生也更加積極主動,也使得學生自己有加上左手的“欲望”,這樣學生再進行雙手彈唱練習的時候就不會唱不出來了。(五)樂感的訓練。要讓學生對所練習的樂曲有興趣,有耐心地靜心練習,需要學生理解這首樂曲所表達的思想感情,讓學生感受到樂曲的旋律美、情感美。這就需要教師運用示范、播放多媒體視頻資料等多種方式來提起學生興趣。傳統的教學方法先讓學生把握技術難點,再進行樂感訓練,筆者認為,順序反過來或許教學效果更好,音樂是表達情感的,打動心靈的旋律才會使人更有學習的動力。還課的時候教師要求學生把握作品的準確、完整,在這個基礎上融入感情演唱歌曲,提升彈唱表現力。(六)伴奏音型。在初級階段伴奏音型以半分解和弦、全分解和弦為主,當學生經過大量的實踐練習雙手配合默契之后,通過樂感的訓練,可選擇適合歌曲風格的伴奏音型,如,難度大一些的跳躍式半分解和弦、帶有低音跨度比較大的柱式和弦、長琶音等伴奏音型。扎實的樂理知識是彈唱技能的“法寶”[3],需要把四個基本大調C、D、F、G音階琶音牢記在心,在這基礎上加入a小調,通過反復練習,區分大小調的屬性及功能。當然,彈奏能力強的學生可以繼續學習bB、三升三降及更高難度的樂曲。

三、創設有利的實踐環境

學習態度直接決定了學習效果與成績。對藝術學科的重視程度不夠高也是學生彈不好的重要原因之一。高科技的現代社會有太多的音頻視頻資料可以供幼兒音樂教學使用,這就導致了學生在一年級第一次見習的時候就看到自己以后的工作環境,上課時可以放資料,不需要自己動手彈琴,這必然大大降低了學習動力。這就要求,職業院校出臺相關見實習規定,學生到幼兒園實習時,鼓勵其通過鋼琴彈唱進行幼兒音樂教學,真正把課堂內容與職業能力聯系在一起。

四、建設混合式教學模式

近年來,高職院?;旌鲜浇虒W碩果累累,彈唱也可借鑒混合式教學以及信息技術對教育教學的革命性影響,形成多樣化的教學模式。將網絡課堂平臺應用到學前彈唱課堂教學中,在線上開展教學,突破了時間、空間、地域的限制,將線上教學和線下教學有效融合,大大提高了教學效果。一般來說,在混合式教學模式中,課前以微視頻為素材讓學生自己練習,學生將教師上傳的視頻研究和分析透徹,了解其中的知識點。在自主學習之后,學生往往會對某些內容存在疑惑,例如,演唱的技巧到底怎么掌握、該怎樣轉換真假聲、氣息怎樣運用、左手伴奏音型該怎樣編配等等,這些問題,學生都可以記錄下來,課上先與其他同學進行交流,進行探究式交互學習。之后,教師再針對學生的問題進行面對面的講解,幫學生答疑解惑。將課堂變為教師為學生解答疑難問題的平臺,學生帶著自己的問題進入課堂,教師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在很大程度上發揮了學生的創造性和批判性思維,更好地提高了彈唱課教學的深度。

在彈唱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對學生有愛心、耐心、信心,從基礎入手,幫助學生循序漸進地積累經驗,教師要做到的不只是輔助學生順利完成學習任務,更要放眼未來,幫助他們打牢將來的工作基礎,使他們能夠秣馬厲兵、砥礪前行。

注釋:

[1]石磊,楊易瑋,范存嘉.高職學前教育專業兒童歌曲彈唱課程教學模式研究[J].藝術評鑒,2019(09):129—130.

[2]彭余全.高職學前教育專業幼兒歌曲彈唱課程教學研究[J].北方音樂,2016,36(09):115.

[3]郭思村.學前教育專業學生提高幼兒歌曲彈唱技能的幾點建議[J].藝術教育,2019(02):80—81.

作者:王陽 單位:徐州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