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前教育“政行園校”構建研究
時間:2022-07-29 03:37:50
導語:學前教育“政行園校”構建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政行園校”四方共同育人是促進新時代學前教育事業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高等學校深化產教融合、校地合作,實現政行園校四方全員全過程全方位培育幼兒園教師的舉措。泉州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探索通過打通多元育人通道、搭建育人合作平臺、構建管理運行機制、打造產教融通團隊、共建教學評價體系、共育核心職業素養、共促學生成長成才、共創社會服務品牌等措施,構建學前教育“政行園校”四方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共同體。
關鍵詞:三全育人;學前教育;“政行園校”;育人共同體
在新時代,高等教育肩負著為經濟社會發展培育高素質人才的重大使命。如何培育“五育并舉”的高素質時代新人,為實現“中國夢”提供強大的智力支撐是高等教育面臨的時代命題。為此,黨中央和國務院就如何育人問題作出了重大決策部署,強調指出,高等教育必須落實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深度融合政府、學校和行業企業等各育人主體,有效銜接各育人環節,形成育人合力,實現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共同培育新時代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的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就高等教育而言,這既是辦學目標,也是行動指南。本文將結合泉州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以下簡稱“泉州幼高專”)近年來的實踐,就構建“三全育人”理念下學前教育“政行園校”育人共同體進行分析與探討。共同體即指有著相同的目標和需求,又相互聯系的多種要素,按照約定的關系所組成的一種統一體。學前教育政行園校育人共同體則是指政府、行業、幼兒園和高等學校四個主體共同參與,以培育五育并舉的新時代學前教育師資為載體,充分發揮各自的育人優勢,有效銜接四方育人環節,而組成的“人才共育、過程共管、成果共享和責任共擔”人才培養統一體[1]。
1構建學前教育“政行園校”育人共同體的意義
1.1促進新時代學前教育事業發展的必然要求。培育高素質的學前教育師資,助推新時代學前教育事業蓬勃發展,不斷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學前教育需求,是黨和國家賦予高等教育的一項重大使命。當前,高等學校學前教育師資的培養出現人才培養目標和社會需求脫節,職業技能和崗位要求匹配相互矛盾的現象,從而導致人才培養的質量不高,不能適應新時代學前教育事業發展的需要。學前教育“政行園校”育人共同體是政府、行業、幼兒園和高等學校四方以提升區域學前教育整體發展水平為共同目標,以培育新時代高素質學前教育師資為載體,全面深化人才培養模式的一項重要改革,政府、行業、幼兒園和高等學校等四個主體相互作用,優勢互補,推進高等學校、政府、行業和幼兒園“四位一體”協同育人[2],實現了多元主體的利益交叉與成果共享,使得學前教育師資的培養目標符合社會需求,專業技能匹配崗位需要,共同培育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的新時代學前教育師資,不斷推進學前教育事業蓬勃發展。1.2實現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的重要舉措。新時期,高等學校因自身存在育人主體單一、育人要素不足、育人資源有限、育人空間狹窄等問題,單憑其一己之力已無法勝任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重任。學前教育“政行園校”育人共同體致力于聯合政府、行業、幼兒園和高等學校等四方育人主體,挖掘各主體的育人要素,整合各主體的育人資源,不斷完善人才培養的各個環節,建立一種跨時空的學前教育專業人才培養體系[3]。從育人主體上看,就是高等學校充分發揮機制、人才、資源以及技術服務方面的優勢,通過政府主導制定相應的政策保障措施,引領行業和幼兒園主動參與到高等學校學前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當中,實現四方優勢互補,匯聚育人合力。從育人環節上看,就是高等學校引領政府、行業和幼兒園全程參與到學前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的各個環節中,共同設計培養目標,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并參與到師德養成教育、專業建設、課程教學、教育見實習、質量評價等人才培養的各個過程中,有效銜接育人的各個環節,確保人才培養各環節得到高質量的落實。從育人空間上看,就是實現政府、行業、幼兒園和高等學校四維聯動,拓展育人空間,實現專業知識學習和正確價值觀形成,第一課堂教學和第二課堂活動,校內培養和校外實踐等多方位、多維度、立體化育人,促進學前教育專業人才全方位發展[4]。可見,構建學前教育“政行園校”育人共同體,即是踐行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理念,共同促進教育、人才、行業和創新鏈深度融合,不斷提高高等學校學前教育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的需要。
2泉州幼高專構建學前教育政行園校育人共同體的實踐
2.1打通多元育人通道。為貫徹構建現代職教體系的要求,打通多元育人通道,搭建中高職本科人才培養“立交橋”,培養高素質、善保教的新時代學前教育師資,泉州幼高專積極推進學前教育專業“3+2”初中起點五年制專科層次人才培養試點項目,與合作區域內學前教育專業辦學實力較好的8所中等職業學校開展聯合辦學,依靠自身豐富的課程資源、穩固的實訓基地,發揮學校師資、設備和管理優勢,依托學前教育專業建立的“課程資源庫”,為聯辦學校提供課程體系服務,幫助聯辦學校調整專業課程體系,建立優質核心課程,并組織聯辦學校與同類高職院校切磋專業課程資源的建設經驗,共享課程資源網;充分利用學前教育專業建立的“師資庫”,幫扶聯辦學校定期開展教學交流,幫助聯辦學校培養學科帶頭人、骨干教師和“雙師型”教師;以學前教育專業建立的“實踐實訓基地網”為據點,幫助聯辦學校建設校內實訓室和校外實訓基地。同時,學校與福建師范大學簽訂合作辦學協議,依托福建師范大學的辦學優勢,聯合培養“2+4”初中起點六年制本科層次的學前教育專業人才,為福建省學前教育事業發展輸送高學歷、高素質人才。2.2搭建育人合作平臺。以培養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綜合素質、專業素養和就業競爭力為重點,構建與學前教育“政行園校”育人共同體相適應的合作平臺,有效整合行業和社會的資源,是泉州幼高專加強內涵建設,推進改革發展的一項重要內容。學校與14個縣(市、區)教育主管部門簽訂了合作協議,牽頭成立了泉州幼教集團和泉州市學前教育職業院校聯盟,構建以職教集團和學前教育職業院校聯盟為載體的協同人才培養共同體,并以此建立學校理事會、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名師工作室和教師工作室等協同人才培養合作平臺,將協同育人貫穿于人才培養全過程之中,實現協同發展。學校首創福建版學前教育專業“二元制”人才培養模式,并與晉江市教育局聯合開展改革試點,推進政校協同培養人才。同時,以兩所附屬幼兒園為載體構建校園協同人才培養合作平臺,學校將其建成職前培養、職后培訓、科學研究、對外交流的協同人才培養基地,與其建立共生發展的關系,進而形成以“校中園”和“園中校”為載體的校園協同人才培養合作平臺,使基地的人才培養功能、產學結合功能和資源輻射功能得到充分發揮。2.3構建管理運行機制。建立科學高效的“政行園校”育人共同體管理運行機制事關能否真正為行業、企業發展培養亟需的專業人才[5]。學校主動對接學前教育事業發展的人才需求,不斷創新學前教育“政行園校”育人共同體的人才管理運行機制。首先,建立理事會體制下的運行機制,通過完善理事會結構帶動完善理事會職能,形成政府、行業、幼兒園、學校多方緊密融合的多元化理事會結構,建立協議、工作、共享、溝通和監督機制,確保理事會高效運行。其次,建立利益共同體,推進政行園校深度合作,通過建立行業、幼兒園專家參與的教學工作委員會和學術委員會,建立包括學校理事會、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名師工作室和教師工作站等多層面的利益共同體,完善置換培訓、師資互兼互聘和資源共建共享等管理制度,以形成“人才共育、過程共管、成果共享、責任共擔”的運行機制,使政行園校協同育人走向模式化、制度化,增強辦學活力。再者,建立協同人才培養管理機制,通過建立“政行園校”協同人才共育機制、師資共享機制、實訓基地共建機制和畢業生質量共評機制,實現協同發展。2.4打造產教融通團隊。教學團隊建設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6],因此,加強基于學前教育政行園校協同育人的雙師教學團隊建設就顯得尤為迫切。首先,學校構建起與幼兒園之間人員交叉任職、多向交流、資源共享的運行機制,形成“專業教師到基層掛職、名師專家到學校兼職”的人才互通、智力互助與成果共享的長效機制。其次,通過團結協作的互幫互助精神共同實現教學目標,切實提高教學科研能力,提高教學實踐水平,營造良好的團隊文化氛圍。再者,按照開放性和職業性的內在要求,學校與幼兒園合作實施專業帶頭人培養、骨干教師培養、青年教師培養和兼職教師規范化管理等師資隊伍建設計劃,建設一支以教學名師為主導、高水平雙師為主體,輻射帶動全省學前教育專業發展的雙師教學團隊。然后,以學校和合作共建幼兒園為載體,建設名師工作室和教師工作室,搭建教師特色發展平臺,三方聯動,建設校園互通教學團隊,鼓勵教師走進一線幼兒園,開展專業服務、課題指導、教學改革,幫助幼兒園提高辦園質量,形成“雙師”結構師資團隊建設與人才培養的良性循環。2.5共建教學評價體系。高等學校開展常態化和制度化的教學管理和教學質量評價,是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保障,但高等學校對于如何開展評價、怎么評價,建立政行園校共同參與的“多元化”教學管理與教學質量評價模式,仍是目前應高度重視和亟需解決的問題[7]。泉州幼高專根據學前教育專業的課程特點,進行了一些有效的嘗試。首先,樹立教學管理新理念、探索教學管理新機制、建立教學評價新體系、制訂質量評價新標準、構建教學管理新制度,建立與多主體協同育人相適應的教學管理與教學質量評價體系。其次,通過科學制訂管理計劃、建立科學全面的評價標準、精細教學課務管理、深化頂崗實習模式和建立“多元化”評價體系,精細教學管理與教學質量評價。再者,加強教學管理與教學質量評價的組織機構與隊伍建設,通過夯實合作管理機構、加強教學管理隊伍建設、加強政行園校互動交流、提升教學管理民主化水平,為合作開展教學質量評價奠定基礎。最后,加強考核和質量監控,落實政行園校合作考核制度,做實教學質量監控,形成從目標制訂、目標實施、目標考核到目標反饋完整的“政行園校”合作質量評價體系。2.6共育核心職業素養。教師大計,師德為本,師德是評價教師素質的第一標準,作為未來人民教師的師范生,其師德素質和職業精神直接關系著未來職業生涯的發展[8],因此,培養具有高尚師德和良好職業精神的學前教育專業人才是高等學校的一個重要任務。首先,是堅持樹人必先樹己的原則,優化學前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將師德養成教育作為首要目標,不斷提高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師德素養。其次,調整課程結構,凸顯教師教育特色,課程設置既要保證專業知識和科學文化知識課程,還要有幼兒教師職業素養的課程,更要有師德教育課程,以增強師德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并結合專業教育有計劃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第二課堂活動,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強化師德師風養成,政行園校共同搭建師德教育與職業精神培養的實踐平臺。再者,在政行園校協同人才培養過程中,注重加強學生的師德養成與職業精神培育,在共同開展人才培養質量評價中,將學生的師德素養和職業精神作為重點考核內容,同時,充分發揮校內專業教師和校外實踐指導教師師德表率作用,堅持“兩代師表”一起抓,同構職業精神。2.7共促學生成長成才。構建適應學前教育“政行園校”育人共同體下的學生管理機制是學校開放辦學的需要,也是學前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的要求。首先,通過尋求學校、政府、行業、幼兒園、學生各方利益共贏的共同點,激發各方齊抓共管學生工作的熱情,共同促進學生的成長。其次,學校與幼兒園建立校園共同育人學生管理工作委員會,共建一支素質精良、數量充足、互聘共用的學生管理隊伍,從而提高學生管理工作的針對性與實效性。再者,根據學生在學業初期階段、學業中期階段和學業后期階段的不同特點,有針對性開展專業知識教學與專業技能實踐,共同促進學生的專業成長。最后,建立學生考核評價體系。考核的評價主體是學校與幼兒園雙方;考核評價標準由學校與幼兒園雙方根據校園共同育人模式的基本規律和特殊性共同制訂,建立動態評價和激勵機制;評價過程也由學校與幼兒園雙方在尋求職業崗位目標需求與學生發展的契合點中共同實施,達到通過考核評價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目的。2.8共創社會服務品牌。學前教育“政行園校”育人共同體既是學校開放辦學的一種新的教育理念,也是一種辦學模式。泉州幼高專與14個縣(市、區)教育主管部門簽訂合作協議,同時還深入省、市各級各類幼兒園開展服務工作,探索實踐政行園校共同開展社會服務的新途徑、新方法和新舉措,有效促進我省學前教育高質量發展。首先,學校充分發揮學前教育專業的品牌優勢,以專業建設和專業服務為引領,積極整合技術服務和職業培訓功能,加強與教育主管部門、研究機構、幼兒園實踐基地之間的交流合作,科學擬定服務計劃,精心安排指導內容,精心設計工作流程,精心組織研討活動,開展了多形式的精準服務。其次,學校通過完善和創新統籌管理的機制,多舉措激勵廣大師生參與社會服務工作,各部門密切合作,協調一致,凝聚工作成效。最后,學校還積極發揮學前教育“政行園校”育人共同體作用,形成“人才—成果—平臺”“發展—實效—互動”“宣傳—推廣—應用”等三位一體的服務體系、評價體系和推介渠道,不斷擴大輻射推廣范圍,在學前教育發展規模、質量內涵和品牌影響等方面全方位地推進服務工作,助推學校、政府、行業和幼兒園互促共贏。如:泉州幼高專與廈門市同安區開展的合作中,采取置換培訓、送教下鄉的機制開展師資培訓工作,同安區教育局根據本區學前教育發展現狀,由學校安排高年級學生到幼兒園頂崗實習,再由幼兒園調派出一部分教師到泉州幼高專參加繼續教育,一部分教師到農村送教下鄉,由此獲得三方共贏,有效解決工學矛盾,更好服務各區域學前教育的發展。
綜上可見,基于全員全方位全過程育人的理念,遵循“人才共育、過程共管、成果共享和責任共擔”的基本原則,構建學前教育“政行園校”育人共同體,可有效推進高等學校產教融合項目深入開展,提高學前教育專業人才培養質量,可有效促進區域幼兒園提升師資隊伍水平,提高辦園質量,可有效推動區域學前教育事業高質量發展。作為培養學前教育師資的高等學校應以此為重要抓手,整合政府、行業和幼兒園的優勢,構建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育人共同體,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共同培育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的新時代學前教育師資,不斷推進學前教育事業蓬勃發展。
作者:蘇白茹 單位:泉州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 上一篇: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創新路徑研究
- 下一篇: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就業競爭力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