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術課程評價方法研究論文

時間:2022-10-25 04:09:00

導語:信息技術課程評價方法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信息技術課程評價方法研究論文

關鍵詞:信息技術的基礎性、技能性信息技術評價方法和原則現階段評價中存在的問題

任何一門課程的評價都具有積極的意義,并且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的必不可少。雖然新的課程改革已經開展起來,但是適應新課程的評價方案還沒有真正形成,評價教學水平、學生能力的標準還是比較單一。無論使用的教材有何區別,也無論課時、教法存在怎樣的差異,每一個信息技術教育工作者無不感覺到“教學評價”已成為新課程發展的瓶頸。因此,課程實施主體所表現的不僅僅是對新課程的不適應,更多的是課程觀的變遷與評價機制的靜止而產生的矛盾。

信息技術到底是技術、是科學,還是文化?在新課標、教材中沒有得到充分體現,從而導致學科教師、行政領導、學生及學生家長對該課程的認識比較模湖。這是教學評價首先要解決的問題。

如何建立和完善評價機制,我們的教育工作者進行前所未有的嘗試和探索。自主性學習、探究性學習、合作性學習,出現了可喜的局面,但教學評價的相對滯后,不合時宜,相對制約了課程的發展。信息技術課有其自身的特點和內在規律,應著力挖掘其自身潛力,應更多的體現在學生的應用與創新。這就需要我們的決策者和教師改進和完善評價體系。

中小學信息技術課教學評價的基本原則是:發展學生個性、鼓勵創新精神、重視教學效果和靈活多樣方式。評價機制應分為課堂評價和終期評價兩種基本形式。

一、課堂評價

課堂評價是一種經常性的評價,它是一種定性評價方式。課堂評價應著重從知識到情感的評價。課堂評價是通過課堂的教學實踐反饋而獲取,而評價本身對教學過程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應突出課堂的知識性、技能性并注重個體及整體的發展。

信息技術學科的一大亮點即技能性,技能性即為工具性,它是各個學科自主學習的基石,有利于學生通過信息技術進行綜合實踐與研究探索。課堂評價主要分三個階段。

1.同學評

根據學生個體各階段信息素養的不同,按照高、中、低的程度每3-5名學生劃分為一個學習小組。在教師對課堂主要教學內容進行講解與演示之后,對學習小組布置層次不同的學習任務。

在小組內,每個學生在各自任務的驅動下,都有充分的實踐機會,即體現了自主學習方式,又發揮了探究、合作的學習作用。大家在一起取長補短,使每個學生的信息素養都得到了發展,同時情感也得到交流,活躍了課堂氣氛,創設了和諧的學習環境。

雖然同學之間評價難免會出現不同看法,這時就需要教師在思想上加以引導。比如,當學生因為顏色搭配意見不一致時,我們可以提示學生要尊重別人的審美觀,學會包容,學會尊重,讓每一次爭論都有收獲、有進步。

2.教師評

在同學評之后,教師挑選一些有代表性的作法或作品,通過網絡廣播的形式,對操作方法或作品分析和講評,應著重發現學生的創新能力,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并對好的方法和經驗進行推廣,對學習主體的認識進行了升華,以充分發揮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導’的作用。

激勵性評價是教師評價時采用重要方法,雖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信心,激發主體精神,但一味地表揚并不符合激勵性評價的精神,長此以往只能導致學生判斷能力下降,阻礙學習進程。例如,學生在上電子繪畫、電子賀卡和電子報刊等內容時,激勵性評價要運用得當,切不可過度。

3.自評

在課結束前的最后一階段為學習主體的自評。通過網絡測評軟件,對課程中涉及的知識和技能學生只需回答幾個簡單的問題,就可以完成自評,教師將自評的結果收集起來,便得到了教學反饋。

通過自評,學生的認識過程得到升華,能夠快速建構新知識體系,并能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二、終期評價

終期評價是評價的最高階段,是一個時期對本學科的概括性評價。評價要在內容和形式不斷更新,做到與時俱進,并注意終期評價的科學性和準確性。終結性評價是定量評價,根據時期的不同分為學期評價、會考或高考評價。

1.學期評價

由于信息技術自身的寬泛性和較為復雜的學習環境,對信息技術學科的學期評價,應采取多種測評方式。

對基礎知識可采取同其它學科同樣的測試方法。例如信息技術的常識、計算機原理和數的進制等內容,可進行筆試,這樣使學生認識到它是一門學科,而不僅僅是一項技能。對基本技能的測試,可采取上機進行操作方式,并通過網絡考試軟件來獲取測試結果,發揮本科的潛能。另外,建立每生的學習檔案庫,適時對學習個體的學情進行積累,形成測評的連續性。

2.會考或高考

會考或高考是信息技術評價的最終趨勢,但由于各地辦學條件和教學觀念的差異,目前來看它還是一項任重道遠的系統工程,信息技術的會考與高考很難在短期內全面展開,但它的推行對學科的發展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信息技術學科的基礎性和工具性也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會考或高考尤其是高考,往往是出現在當今的綜合科中,因此目前在考試形式上仍以筆試為主,待條件成熟時,再采用網絡考試形式。關于試題的內容應體現知識性、技能性和創新能力,同時要兼顧未來的發展,遵循螺旋上升認知規律,并做好各階段的銜接。關鍵詞:信息技術的基礎性、技能性信息技術評價的方法和原則現階段評價中存在的問題

任何一門課程的評價都具有積極的意義,并且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的必不可少。雖然新的課程改革已經開展起來,但是適應新課程的評價方案還沒有真正形成,評價教學水平、學生能力的標準還是比較單一。無論使用的教材有何區別,也無論課時、教法存在怎樣的差異,每一個信息技術教育工作者無不感覺到“教學評價”已成為新課程發展的瓶頸。因此,課程實施主體所表現的不僅僅是對新課程的不適應,更多的是課程觀的變遷與評價機制的靜止而產生的矛盾。

信息技術到底是技術、是科學,還是文化?在新課標、教材中沒有得到充分體現,從而導致學科教師、行政領導、學生及學生家長對該課程的認識比較模湖。這是教學評價首先要解決的問題。

如何建立和完善評價機制,我們的教育工作者進行前所未有的嘗試和探索。自主性學習、探究性學習、合作性學習,出現了可喜的局面,但教學評價的相對滯后,不合時宜,相對制約了課程的發展。信息技術課有其自身的特點和內在規律,應著力挖掘其自身潛力,應更多的體現在學生的應用與創新。這就需要我們的決策者和教師改進和完善評價體系。

中小學信息技術課教學評價的基本原則是:發展學生個性、鼓勵創新精神、重視教學效果和靈活多樣方式。評價機制應分為課堂評價和終期評價兩種基本形式。

一、課堂評價

課堂評價是一種經常性的評價,它是一種定性評價方式。課堂評價應著重從知識到情感的評價。課堂評價是通過課堂的教學實踐反饋而獲取,而評價本身對教學過程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應突出課堂的知識性、技能性并注重個體及整體的發展。

信息技術學科的一大亮點即技能性,技能性即為工具性,它是各個學科自主學習的基石,有利于學生通過信息技術進行綜合實踐與研究探索。課堂評價主要分三個階段。

1.同學評

根據學生個體各階段信息素養的不同,按照高、中、低的程度每3-5名學生劃分為一個學習小組。在教師對課堂主要教學內容進行講解與演示之后,對學習小組布置層次不同的學習任務。

在小組內,每個學生在各自任務的驅動下,都有充分的實踐機會,即體現了自主學習方式,又發揮了探究、合作的學習作用。大家在一起取長補短,使每個學生的信息素養都得到了發展,同時情感也得到交流,活躍了課堂氣氛,創設了和諧的學習環境。

雖然同學之間評價難免會出現不同看法,這時就需要教師在思想上加以引導。比如,當學生因為顏色搭配意見不一致時,我們可以提示學生要尊重別人的審美觀,學會包容,學會尊重,讓每一次爭論都有收獲、有進步。

2.教師評

在同學評之后,教師挑選一些有代表性的作法或作品,通過網絡廣播的形式,對操作方法或作品分析和講評,應著重發現學生的創新能力,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并對好的方法和經驗進行推廣,對學習主體的認識進行了升華,以充分發揮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導’的作用。

激勵性評價是教師評價時采用重要方法,雖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信心,激發主體精神,但一味地表揚并不符合激勵性評價的精神,長此以往只能導致學生判斷能力下降,阻礙學習進程。例如,學生在上電子繪畫、電子賀卡和電子報刊等內容時,激勵性評價要運用得當,切不可過度。

3.自評

在課結束前的最后一階段為學習主體的自評。通過網絡測評軟件,對課程中涉及的知識和技能學生只需回答幾個簡單的問題,就可以完成自評,教師將自評的結果收集起來,便得到了教學反饋。

通過自評,學生的認識過程得到升華,能夠快速建構新知識體系,并能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二、終期評價

終期評價是評價的最高階段,是一個時期對本學科的概括性評價。評價要在內容和形式不斷更新,做到與時俱進,并注意終期評價的科學性和準確性。終結性評價是定量評價,根據時期的不同分為學期評價、會考或高考評價。

1.學期評價

由于信息技術自身的寬泛性和較為復雜的學習環境,對信息技術學科的學期評價,應采取多種測評方式。

對基礎知識可采取同其它學科同樣的測試方法。例如信息技術的常識、計算機原理和數的進制等內容,可進行筆試,這樣使學生認識到它是一門學科,而不僅僅是一項技能。對基本技能的測試,可采取上機進行操作方式,并通過網絡考試軟件來獲取測試結果,發揮本科的潛能。另外,建立每生的學習檔案庫,適時對學習個體的學情進行積累,形成測評的連續性。

2.會考或高考

會考或高考是信息技術評價的最終趨勢,但由于各地辦學條件和教學觀念的差異,目前來看它還是一項任重道遠的系統工程,信息技術的會考與高考很難在短期內全面展開,但它的推行對學科的發展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信息技術學科的基礎性和工具性也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會考或高考尤其是高考,往往是出現在當今的綜合科中,因此目前在考試形式上仍以筆試為主,待條件成熟時,再采用網絡考試形式。關于試題的內容應體現知識性、技能性和創新能力,同時要兼顧未來的發展,遵循螺旋上升認知規律,并做好各階段的銜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