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術引入教學領域論文

時間:2022-06-08 02:44:00

導語:信息技術引入教學領域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信息技術引入教學領域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網絡環境下新學習理論和教學模式的理念;網絡環境下新教學模式的探討;網絡環境下新教學模式的設計要注意的幾個問題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信息技術在各個領域獲得了廣泛應用,成為推動經濟、文化、教育發展的原動力、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把“情境、“協作、會話、“意義建構作為學習環境中的四大要素、教學模式、將大量與教學有關的信息及時輸入到服務器和數據庫中、交互式學習是指在教學活動中合理地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協作學習是一種通過小組或團隊的形式組織學生進行學習的一種策略、根據教學目標和學生實際,把教學的總目標分解成具體的小任務、網絡資源的利用、學習情景的創設、評價體系的改革等,具體請詳見。

論文摘要:本文從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出發,結合教學實踐,對網絡環境下教學模式進行了探討。由于計算機網絡具有資源共享的特點,因此在教學模式上應采取:1、傳授式;2、交互式;3、協作學習式;4、任務驅動式;5、問題研究式。新教學模式的設計要注意的幾個問題:1、網絡資源的利用;2、學習情景的創設;3、評價體系的改革。

論文關鍵詞:網絡教育;教學模式;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隨著以計算機網絡技術和多媒體技術為主要標志的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信息技術在各個領域獲得了廣泛應用,成為推動經濟、文化、教育發展的原動力。信息技術引入教學領域后,引發了教育模式、教學方法、教育觀念的轉變,并進一步推動了教學的改革。

一、網絡環境下新學習理論和教學模式的理念

1、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者知識的獲取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的,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也就是說,學習者是信息加工的主體,是意義的主動建構者。

建構主義強調以學習者為中心,把“情境、“協作、會話、“意義建構作為學習環境中的四大要素。強調學習環境中的情境必須有利于學習者建構意義的情境創設,使學習者真正進入教學的真實情境。通過學習者的協作、對學習資料的搜索與分析探究,提出問題、提出設想和進行驗證,發現規律以及對某些學習成果的評價。在這個過程中,同時強調組織學習者運用語言和文字向他人進行表述,讓每個學習者的思維智慧為整個學習群體所共享,從而實現意義建構的最終目標,對學習內容深刻而全面地理解和掌握。

2、教學模式

教學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學理論和學習理論指導下的、在某種環境中展開的教學活動進程的穩定結構形式。與建構主義理論相適應的教學模式可概括為:以學生為中心,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由教師起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和促進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協作、會話等學習環境要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首創精神,最終達到使學生有效地實現對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的目的。”在這種模式中,教材所提供的知識不再是教師傳授的內容,而是學生主動建構意義的對象;媒體也不再是幫助教師傳授知識的手段,而是用來創設情境、進行協作學習和會話交流的認知工具。

二、網絡環境下新教學模式的探討

1、傳授式

由于計算機網絡具有資源共享的特點,可以將大量與教學有關的信息及時輸入到服務器和數據庫中,供全體學生查詢和訪問。學生可以對教學內容、教學時間、教學方式依據個人需求進行選擇。此外,還需要建立一個專門負責解答學生疑問難題并能對學生作形成性評價的應答與評測系統。在這種模式中,學生自己獲得知識”,自己解決“問題,從而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思維能力,加深學習印象。

2、交互式

交互式學習是指在教學活動中合理地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在教師與學生之間以及學生與學生之間形成交流互動的合作關系,使學生完成由樂學、“好學到“會學”、“學會的轉變。利用網絡傳遞信息,組織教學的一個重要優勢便是交互性,它使學生不再僅僅是被動的接受者,同時還是發送者、說話者,不僅是事后的說話者,還是適時的說話者,從而適應了新課程的理念。

新的課程理念把教學活動看作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即把教學本質定位為交往。它強調師生間、學生間的動態信息交流。通過交流,實現師生互動,相互溝通,從而產生教學共振,達到提高教學效果的目的。

3、協作學習式

協作學習是一種通過小組或團隊的形式組織學生進行學習的一種策略。基于網絡的協作學習是利用計算機網絡以及多媒體等相關技術,由多個學生針對同一個學習內容進行交流和合作,以達到對教學內容比較深刻理解與掌握的過程。在這種情景下,學生由于特定的學習目的組成學習共同體,共同完成學習任務。它要求學生與學生之間加強協作,既發揮主觀能動性,針對所設置的問題和自己發現的問題發表看法,又要在解決同一學習問題肘彼此交互與合作,以達到深刻理解與掌握教學內容的目的。小組成員的協同工作是實現班級學習目標的有機組成部分。小組協作活動中的個體(學生)可以將其在學習過程中探索、發現的信息和學習材料與小組中的其它成員共享,甚至可以同其它組或全班同學共享。在此過程中,學生之間為了達到小組學習目標,個體之間可以采用對話、商討、辯論等形式對問題進行充分論證,以期獲得達到學習目標的最佳途徑。學生學習中的協作活動有利于發展學生個體的思維能力、增強學生個體之間的溝通能力以及對學生個體之間差異的包容能力。

4、任務驅動式

任務驅動”是指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以完成一個個具體的任務為線索,把教學內容巧妙地隱含在每個任務之中。任務驅動教學模式的關鍵是:根據教學目標和學生實際,把教學的總目標分解成具體的小任務,學生通過對具體任務的實踐和探索,來完成教學目標。

在網絡課堂上實施“任務驅動”教學,教師很容易改變傳統的觀念和角色,能很好地發揮好組織、引導、控制以及解答的作用,過去的滿堂灌一下子就不存在了,形成以學生為中心的生動活潑的學習局面,這很容易激發學生的創新激情,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5、問題研究式

以問題為中心的學習是課堂教學的新模式。所謂問題研究模式一般是針對學生非結構化的思想、觀點的形成,引導學生去發現有關概念或抽象原理,啟發學生自己去探索未知的世界。通過網絡課堂提供大量的與問題相關的信息資源,供學習者在解決問題過程中查閱。還可以設立對學生學習過程中的疑難問題提供幫助,對他們進行啟發和提示。問題研究式教學模式重視學生的獨立發現和體驗,突出在研究中學習的過程。由于這種模式使學生處于積極主動的地位,因而徹底改變了傳統教學過程中學生被動接受信息的局面,能夠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創造性。

三、網絡環境下新教學模式的設計要注意的幾個問題

1、網絡資源的利用

要充分利用計算機網絡提供的各種功能,借助多媒體技術、網頁瀏覽、文件下載、電子郵件、信息、教學課件等多種手段,發揮現代網絡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優勢,建立網上虛擬學習環境、虛擬實驗、網上題庫、網上考試等,使其貫穿于學習過程和學習資源的設計、開發、利用、管理和評價的各個環節,圍繞促進教學來進行,維系成一個有機的整體,為教學服務。

2、學習情景的創設

創設相應的學習情景,利用各種資源對學習內容進行意義建構,幫助學生積極地進行自主探究學習,培養學生的思維素質、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學生在通過人機協作進行自主探索的同時,可以通過網絡進行各種形式的協作學習,利用網絡資源增強自主探究學習的興趣、主動性;學會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拓展學習內容、空間,豐富想象力、創造力。

3、評價體系的改革

與傳統教學模式相比較,網絡教學以其廠博的學習資源,開放的學習環境,真實的學習情境,完善的教學和學習方式等特有的優勢為改變教育觀念、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創新能力開辟了一條嶄新的道路。因此,我們必須由過去以記憶為中心的考試,轉變為以創造性及問題意識為中心的評價;由過去那種以書面考試為主要評價的單一方式,轉變為以觀察法為重點,采取多樣化,提倡創新的評價方法;要以過程評價為主,考試評價為輔,并且在評價中不斷指導學生校正學習方向和方法,引導、刺激學生繼續學習和發展,以求達到能力培養的目標。

網絡環境下的教學模式是針對特定教學任務而實施的教學范型,我們應該面對不同的學生群體,因材施教,采取不同的教學模式,追求教育的最優化,促進學生的學習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