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討建構主義視角下的外語信息化教育

時間:2022-01-10 11:22:00

導語:探討建構主義視角下的外語信息化教育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探討建構主義視角下的外語信息化教育

關鍵詞:建構主義息化教育語教學教學模式

摘要:本文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指導下,將信息化教育的教學模式與傳統(tǒng)的外語教學模式進行比較分析,并以英美文學課程的教學為例,探索信息教育在外語教學中的應用模式,認為信息化教育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手段與方法的研究與實踐,有助于外語教學改革進一步向縱深發(fā)展。

信息化教育的概念是上世紀90年代伴隨著信息高速公路的出現而提出來的。它指全面深入地運用現代化信息技術來促進教育改革和教育發(fā)展的一種全新的教育形態(tài),是建構主義理論與先進的技術(如多媒體技術、網絡技術、人工智能技術)相結合的產物。運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形成全新的教學模式,促進教學內容與方法的變革和實現教育信息化,迎接正在到來的信息社會對教育的挑戰(zhàn),已經成為當今教育的必然選擇。

一、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及其指導下的“以學生學為中心”的教學模式

建構主義(constructivism)是由瑞士學者讓?皮亞杰江Piaget)最早提出來的。建構主義者認為每個人都是在自身認知結構的基礎之上建構知識的,學習者在學習新的知識單元時,不是通過教師的傳授而獲得知識,而是在自己的經驗基礎之上將知識轉變成自己的內部表述(李其維,1999)。學習過程并非是一種機械的接受過程。在知識的傳遞過程中,學習者是一個極活躍的因素。知識的傳遞者不僅肩負著“傳”的使命,還肩負著調動學習者積極性的使命。由于每一個學習者都有自己的認知結構,對現實世界有著自己的經驗解釋,因而不同的學習者對知識的理解會不完全一樣。因此,教學評價應該側重于學生的認知過程,而不是學習結果。學習是一種真實情境(context)的體驗,只有在真實世界的情境中,才能使學習變得更為有效。學習者如何運用自身的知識結構解決實際問題,是衡量學習是否成功的關鍵。

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指導下,現代教育學家們以學生主動建構為指導思想,形成了“以學生學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教師通過適當的教學設計,使學習者可以按照自己的認知水平任意選擇學習內容、學習方式以及各種工具。學習是學生主動參與完成的,真正實現了個別化的教學。如果學習中遇到了問題,可以通過協(xié)作學習,通過學生與教師或學生與學生,甚至與認知工具之間的交互得到解決。

二、信息化教育的教學模式及其與傳統(tǒng)的外語教學模式的比較分析

教學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觀念、教學理論和學習理論指導下的教學過程的穩(wěn)定結構形式。在一般的教學過程中包含教師、學生、教科書(教學信息)和媒體(教學環(huán)境)等四個因素,這四個要素相互關聯(lián)、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穩(wěn)定的結構形式便稱為教學模式。

傳統(tǒng)的外語教學模式是以教師為中心,教師利用教科書、板書及其它教學媒體作為教學手段與方法,向學生傳授知識;學生則像海綿吸水般被動地接受教師傳遞的知識。在這種模式中,教師是教學活動的中心,是知識的傳播者和灌輸者;學生處于被支配的地位,是外界刺激被動的接受者和輸出對象;教科書是學習內容的載體;教學媒體則是教師向學生灌輸的方法與手段。值得注意的是,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介人,盡管許多外語教學課堂采取了多媒體教學方法,但新的媒體僅僅成為教師向學生灌輸的方法與手段。新的媒體的介人使“書灌”變成了“電灌”,新瓶裝老酒,并沒有引起教學模式的重大變革。

信息化教育的教學模式可描述為:以學生為中心,學習者在教師創(chuàng)設的情境、協(xié)作與會話等學習環(huán)境中,充分發(fā)揮自身的主動性和積極J性,對當前所學的知識進行意義建構并用其所學解決實際問題(祝智庭,2000)。在這種模式中,學生是知識的主動建構者和運用者;教師是教學過程的指導者與組織者、意義建構的促進者和幫助者;信息所攜帶的知識不再是教師傳授的內容,而是學生主動建構意義的對象(客體);學習環(huán)境包括“情境”、“協(xié)作”、“會話”等要素。情境必須有利于學生對所學內容的意義建構,協(xié)作發(fā)生在學習過程的始終,學習小組的成員之間必須通過會話協(xié)商共同完成學習任務。在這種模式中,信息技術不僅用來幫助教師進行眾體教學(如呈現教學信息),而且用來幫助學生查詢資料、搜索信息、進行協(xié)作學習和會話交流,即作為學生主動學習、協(xié)作式探索、意義建構、解決實際問題的認知工具(張屹,1999)教師和學生之間是一種互動的關系,教師給予學生引導和幫助;同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吸收到許多新的信息,正所謂“教學相長”。

三、信息化教育對英美文學教學改革的重要啟示

“英美文學史”是英語專業(yè)學生的專業(yè)必選課程,旨在使學生對英美兩國文學形成與發(fā)展的全貌有一個概括的了解,并通過指導閱讀具有代表性的英美文學作品,幫助學生提高語言水平,增強對作品中表現出來的社會生活和人物思想感情的理解,逐步培養(yǎng)學生閱讀英美文學作品的能力和鑒賞水平。

傳統(tǒng)的英美文學教學方法基于認知主義學習論,教學主要是靠教師事先的安排、控制來達到教學目的。所有的教學活動都是教師發(fā)起、運行、評價的,學生只是教師的控制對象。教師在課堂上講授英美文學發(fā)展史,評析作品主題思想、內容梗概、主人公形象、語言特色和在文學史上的地位與影響,介紹作品的欣賞方法等等,教師在教學中占據著絕對的統(tǒng)治地位。教學材料基本是以教材為主,很少涉及其他教學資源。這種傳統(tǒng)的英美文學教學方法的弊端是顯而易見的:學生往往處于被動的地位,被動地接受教師所灌輸的知識。而英美文學的學科性質決定了其知識點的繁雜,從中世紀到現代幾百年的浩瀚歷史長河中,涌現了繁星般燦爛的文學巨匠及無數的優(yōu)秀作品,這些巨匠與作品受其所處年代歷史、文化、宗教等影響,分屬不同的文學流派,呈現出精彩紛呈的復雜的思想性,在短短一個學期的時間內,很難得其精髓。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們盡管被文學史生動有趣的內容及作品所具有的不同尋常的魅力所深深吸引,陶醉于教師的講授,但在課后,往往被那些復雜的外國人名、作品名、人物搞得暈頭轉向。有些學生則將學習重點放在識記大量的知識點上,對于作品的理解、分析、欣賞如霧里看花,似懂非懂,“撿了芝麻丟了西瓜”,這些都是傳統(tǒng)英美文學教學中出現的問題。

近年來,許多教師針對出現的問題,對英美文學的教學改革進行了大量有益的探討。然而,長期困惑英美文學教學改革的兩個問題是:一是課程內容的改革限于在文學史范圍內進行修改;二是認為文學史課程的教學手段不象其他實踐性強的課程,難以做到圖文并茂的多媒體化,在思想上人為地限制了課程教學改革的方向。

其實,建構主義者所倡導的“教師不應該以傳播知識與控制學生為主要任務,要求教師以‘導’代‘教’、提倡對話性教學”,這一教學原則同樣適應于英美文學教學,為英美文學的教學改革奠定了理論基礎;而現代信息化技術在教學中的蓬勃發(fā)展為本課程的改革提供了基本的物質保障。英美文學的課程內容和教學手段與先進性、現代化、多媒體化相聯(lián)系是完全可能并可行的。

四、信息化教育在英美文學教學中的應用模式

(一)教學目標。引人信息教育技術,打破傳統(tǒng)教學單一講授英美文學史知識的模式,在跨學科的平臺上整合課程內容,把電影改編、美術、音樂歌劇、西方文化、中國文化等各種學科知識整合在一起。按照文學發(fā)展規(guī)律重新建構英美文學史教學的體系結構,突出學科整合知識點,主要內容可分為:文學史、文學思潮、文體分類、重要作家、作品分析等。

(二)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注意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與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相結合,采用混合式教學方法,將傳統(tǒng)課堂教學與信息化教學方式有機地結合起來,在課程的講授上,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超越課本內容,開拓學生視野。另一方面,通過布置學習任務,讓學生以小組協(xié)作學習的方式進行自主探索學習,通過教師提供的多媒體課件、互聯(lián)網上的資料和自己從其他資源收集的資料,進行深人的學習,并以撰寫論文和制作多媒體作品的形式來呈現其學習成果,促使學生開拓視野,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思維,提高分析能力和動手能力。

(三)教學手段。利用信息技術和多媒體技術,把抽象的文學知識變?yōu)榫唧w的圖像,使隱含的思想變?yōu)橹庇^把握;把枯燥呆板的文學史資料變?yōu)樯鷦踊顫姷囊曈X、聽覺藝術;將“視、聽、讀、寫、做”融為一體,為學生提供精彩紛呈的視覺和聽覺享受。視:充分利用根據英美文學作品搬上銀幕的電影改編視覺資源、西方美術視覺資源、西方歷史文化視覺資源,以及中國文化視覺資源,將傳統(tǒng)文字的英美文學史教學轉變?yōu)橐曈X英美文學史教學。聽:充分利用音樂、詩歌朗誦、歌劇改編、戲劇等視聽資源,改變傳統(tǒng)英美文學史教學的無聲世界,營造外國文學藝術殿堂的氛圍。讀:按照英美文學史的演化規(guī)律,閱讀經典名著,把握英美文學精髓,掌握其思想精華和藝術奧妙。寫:從視、聽、讀中發(fā)現問題,探索問題,撰寫英美文學論文,為深人研究打下學術基礎,為寫作畢業(yè)論文做準備。做:學以致用,人人動手,制作多媒體作品,課堂展示,協(xié)作學習,增強實際動手能力和團結協(xié)作素養(yǎng)。

五、結論

(一)在建構主義教學理念下,我們強調的是“既要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要充分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因此,應該很好地將這二者有機地融合起來,勇于嘗試,互相取長補短,形成優(yōu)勢互補的“學教并重”。而信息化教育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手段與方法的研究與實踐,必然會對教育、教學過程產生深刻的影響,也必將推動外語教學改革進一步向縱深發(fā)展。公務員之家

(二)在外語教學中合理地應用信息化教育手段,并不是放棄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而是對傳統(tǒng)教學方式的豐富和提高。實際上,這兩種方法各有所長:傳統(tǒng)的外語教學方式系統(tǒng)性強,知識結構清晰,某些學習者的學習效率可能會較高;而信息化的教學模式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習者主動學習,提高學習者的學習能力,有利于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思維。

(三)在應用信息技術教學模式時,尤其需要注意的問題是:無論是應用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媒介進行展示,利用E-mai1,Messenger等現代通信手段進行資源共享,應用網絡資源進行在線學習,還是應用各種計算機程序進行課程設計,這種種現代信息技術都是為了實現教學目標的有效輔助,即為外語學習者創(chuàng)建一種真實情境。因此,如何合理、巧妙地應用現代信息技術來積極探索教學程序的設計,幫助學生對語言知識進行主動有效的意義建構,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與學習的有效性,這才是建構主義指導下的信息化教育對我們外語教學的真正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