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生活進入信息技術課堂
時間:2022-05-05 05:26:00
導語:讓生活進入信息技術課堂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在信息技術教學中往往只注重具體的操作技能,而忽略學生的實際需要等人文素養方面的培養。新課程從“以人為本、回歸生活、注重發展”的教育理念出發,對信息技術課堂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課堂中引入實際生活中的教學資源,通過創設生活情境、關注學生的實際需求,引導學生把所學的信息技術知識與技能應用到生活中去,引導學生用信息技術解決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融合各種細節,讓生活融入信息技術課堂,讓信息技術走進生活,營造生機盎然、和諧向上、人文交融的課堂。
【關鍵詞】信息技術課生活化和諧
在傳統計算機教學向信息技術課程教學演變的過程中,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也逐步擺脫了基于“工具論”、“技能論”的簡單訓練,強調面向問題解決的技術能力與人文素養的培養。而現今的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教師們只注重于傳授具體的枯燥的操作過程,而忽略了學生的實際情況及需要。以致學生在上信息技術課時我行我素,紀律狀況不勝人意,使人頗為頭痛。為此,我以為:信息技術本來就不是單純的計算機課,不應該只是枯燥乏味的機械的操作步驟和操作過程,更多的應該包含人的生活需求中許多有“靈”、有“血”、有“肉”的東西。于是,我嘗試在自己的課堂上尋求各種創新和突破,關注學生在實際生活中有關對計算機和網絡應用方面的所有點點滴滴,試圖讓生活融入信息技術課堂,讓信息技術走進生活,并在教學實踐中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提供生活材料,創建生機盎然的課堂
從平時的信息技術課以及各級各類的信息技術課聽課中,我觀察到這樣一種現象普遍存在:課堂上的很多時間,相當一部分學生差不多沒有抬起頭看大屏幕上教師的操作,都忙活自己的事。真可謂:教師講得口干唇燥,學生只忙聊天上網。本來是一門趣味性很濃的課,為什么得到的是這樣一種尷尬的結果?我覺得,其中的原因不僅僅是學生缺乏自控能力,而且還與課堂教學內容乏味,不貼近學生實際等因素有關。如果能給學生提供貼近時代、貼近學生生活和喜好的,豐富、健康的教學資源,那么課堂上的情形將會大不一樣。事實上,只要我們留心觀察,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教學資源隨處可見。
1、地方特色資源
根據溫嶺的地方特色,生活中所熟悉的人物、重要事件、建筑物、自然景觀、風土人情等,都可以成為我們上課的資源。有了這些熟悉的教學資源的引入,學生在完成學習任務時,積極性很高,興趣盎然,不但有助于學生更快、更好地學會操作技能,而且也培養了學生熱愛家鄉的美好情感。例如在學習WORD這個單元時,一篇介紹溫嶺石夫人的傳說故事的文章及圖片,一些風景優美的長嶼硐天的照片,都是我上課經常用到的素材;在學習POWERPOINT的綜合應用的課堂上,我布置了以地方特色為資源來設計家鄉的宣傳廣告的學習任務,學生們有了以上的基礎,制作了電子作品《可愛的家鄉——溫嶺》,曾經獲得了溫嶺市電腦作品比賽設計比賽一等獎。
此外,對于高年級同學而言,生活中的各種現實問題,如學校附近的交通堵塞問題,小區附近的垃圾處理問題都可以成為學生尋找研究問題的切入點,成為學生制作電腦作品的資源。
2、電腦游戲資源
游戲是生活中每個學生都喜歡玩、樂意玩的一項活動。但是不容樂觀的是越來越多的學生癡迷于電腦游戲。同時,不難發現,他們又在游戲的世界里表現出了極高的注意力和濃厚的興趣。據我的觀察和調查,很大一部分學生喜歡信息技術課的最大原因就是因為電腦游戲,還有很大一部分學生是喜歡計算機而不喜歡信息技術課。這曾經讓我陷入了深深的苦惱之中,怎樣把游戲理念的資源引進課堂,讓學生真正喜歡信息技術課,讓信息技術課迎來生機盎然的春天,這是我孜孜以求的事情。
為此,我找來了學生愛玩的幾個游戲,比如:QQ堂,傳奇,魔法小英雄等。自己也試著玩了起來,在這些游戲中,我逐漸發現并認識到,在游戲關卡難度不斷增加的過程中,引發了學生深度思考和渴望解決問題的欲望,培養了學生探究學習的能力,并激發了學生不斷挑戰自我的勇氣和信心。這些思想對于我的教學具有很大的啟發性。于是,我在三年級上冊學習畫圖軟件的教學過程中進行了嘗試,我把以往用來掌握畫圖工具的多個任務用“游戲闖關”的方式提供給學生,隨著學習難度和參與任務的變化,學生的學習興趣一直持續高漲,學習的主動性和參與性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激發和調動,改變了以往學生習慣于在等待中被動接受知識的局面。
游戲資源的利用和開發有待于我們進一步的認識和開發,我的理想是,信息技術課堂也能像游戲一樣吸引學生,充滿生機和活力。
二、創設生活氛圍,營造和諧向上的課堂
一個著名心理學家說:“沒有人能教會任何人任何東西。”是的,家庭電腦進入千家萬戶,大部分學生的電腦操作方面的本領已經不是問題,想教會他們什么是顯得那么的蒼白無力,我們要做的就是把我們的學生組織在一種氛圍中進行一種有效學習。我想,這種氛圍就是一種美、智、趣的情境,是使學生感到親切、輕松、愉快的生活氛圍,在這樣的情境中,學生能夠全身心地融入其中,并且興致勃勃地學習著。我是通過以下幾方面來創設這樣的氛圍的。
1、創設實際生活的情境
新課程從“以人為本、回歸生活、注重發展”的教育理念出發,對情境設計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信息技術課堂中,設計情境更應該注重與生活實際的聯系,讓學生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去學習、理解和應用信息技術。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設計不同的生活情景。比如,在學習《計算器的使用》這一課時,當掌握了計算器的簡單使用方法后,我創設了學生春游的情境,布置了合理使用零花錢采購春游食品的任務,要同學們根據下面的《春游采購單》去挑選,算一算,比一比,要求是:合理用好手里的錢,既吃得好又吃得飽,不浪費。
《春游采購單》如下:
商品名稱單價(元)數量金額
喜之郎果凍爽1.8元
酷兒(小瓶)2元
廚師1元
夾心面包2元
我今天一共用了多少錢:
評價指標是這樣的:
一星級,我買的東西能吃飽,東西種類不多;或者我買的東西雖然種類多,但吃不飽。
二星級,我買的東西品種很多,我們吃得很開心,而且又能吃飽。
三星級,我買的東西不多不少,剛好吃完,沒有浪費的現象,而且手里的錢還有剩余。
在這個教學環節中,學生很樂意去操作,他們很自然地想到用學過的計算器去完成這個任務。課堂呈現出一派生機,每位學生都忙忙忙碌碌地參與著,他們都持之以恒地自愿學習,并將這一技術運用到現實生活中去。
以往上這一課時,我通常只讓學生用計算器來做幾道數學題,得到的結果是學生索然無味。可見,當課堂上的載體發生變化的時候,學生對于學習的投入也出現了巨大的轉變。讓我不得不深思,信息技術課不僅僅是掌握一些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信息技術課堂要融入生活,引導學生用信息技術解決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并且在這個過程中學習知識,掌握技能,提升素養。這樣的課堂,才能產生出良好的教學效果,才是理想的課堂,才是和諧的課堂。
2、尊重學生實際的需求
眾所周知,無論學的是什么本領,當它與學生的興趣產生關系時,是最能提高學習效率的。例如:在課堂上不能完成下載任務的學生,卻會熟練地下載“QQ堂”、“戲龍珠”等游戲;一些指法很亂,打簡單的幾個字母就手忙腳亂的學生,他在上網聊天的時候,卻能練到每分鐘打幾十個字的速度……他們都在特定的需求下,用自己的方法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結果。于是我經常思考:孩子,什么是你真正想要的。
在平時的上課中,我通過各種途徑了解學生的內心所想,在教學設計時,盡我所能地站在學生的角度,使我的設計更貼近學生的需求。記得在我上課時,經常會出現這樣的情景,有的學生在操作的過程中,因為自己的投入而不由自主地離開自己的座位去看別人是如何操作的,這種現象是最讓信息技術老師頭疼的,但是只要這個學生不是故意的,我們都不能因此而責怪學生的這種行為。我想,當一個學生因為自己的需求而真正想學一樣東西時,他就不可能影響全班的秩序,反而還讓班上同學的學習氣氛更加濃厚了。
另外,為了使我的課堂上有一個民主,寬松,師生平等的氛圍。在課堂上我盡量做到不強硬打斷學生的思維或操作,不使用監控軟件控制學生的學習進程;在課堂上學生之間需要交流,應留出相應的時間等等。這樣長此以往,我的信息技術課堂上就有了笑聲、掌聲,創造出了一種和諧、向上的教學氛圍。
三、融合生活細節,呈現人文交融的課堂
在信息技術的課堂中,只有學習技能與發展人文精神有機地融合,才能更好地促進學生掌握信息技術基礎技術的興趣。作為信息技術教師,在教學中更應該不可推卸地關注學生良好的習慣培養,將生活中的細節融合在教學中,努力呈現人文交融的課堂氣氛。
1、注重細節,培養學生良好的操作習慣
就如孩子良好生活習慣的養成是從平時的生活細節做起的一樣,學生良好操作習慣的養成,也是與平時課堂上的一些細節密切相關的。特別是小學生習慣于對教師的操作進行模仿,他們認為教師的演示總是權威的。有些操作看似無意,但是卻對學生產生了很大影響。比如:教師在演示的時候,經常很隨便地就將文件存到桌面上或其它默認的地方,并且在起文件名的時候也非常隨意,輸入“bbb”或“111”作為文件名,但這樣的行為會讓學生覺得保存路徑無所謂,取怎樣的文件名都無關緊要。那么學生在下一次需要該文件的時候又怎能順利找到它呢?也許一次的無意不會對學生的對學生的操作習慣產生很大的影響,但是當學生看到兩次,三次這樣的操作的話,估計學生在以后的有關操作中,不管在什么地方,他就會想保存到哪里就保存到哪里,想取什么名就取什么名。學生長期不注意諸如此類的操作細節,最終結果必然是資料亂七八糟,難以整理、難以查找,文件系統一片混亂。
為此,教師在演示時,要變無意為刻意,應注意保存路徑,并恰當取名等操作細節,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正確的計算機操作習慣。
2、通過細節,改變教師“權威”和“領袖”的角色
信息技術教師在機房里,是沒有必要像其他學科的教師那樣嚴肅地統治著課堂的,教師在機房里更適合做一個教學活動的策劃者和組織者,更應該作為學生學習的同伴、朋友。例如在機房里,學生常常隨時招呼教師到自己的身邊來,有時甚至拉著你的衣角來告知電腦的各種故障,或是請教具體操作方法。教師會成為機房里最忙碌的人,每節課要在幾十個學生之間東奔西走,被幾十個學生呼來喚去,或許只有這樣,師生的交流才會體現出與眾不同的趣味。這正是:學生親其師,才能信其道。
諸如此類的細節在我們的信息技術課堂上比比皆是,例如:記住每個學生的名字,在課堂中需要的時候,很準確地叫出他們的名字,讓每位學生都感受到老師對他的關心和重視。又如,信息技術教師的言談舉止、待人接物、衣著儀容方面也對學生的成長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其實,信息技術教師使用信息技術工具的過程也應該是藝術化的,體現教學的藝術性和美感,讓學生在信息技術課里同時感受到技術與人文精神的雙重熏陶。
總之,在信息技術課的教學中,要改變教師的角色定位,積極營造一種平等和諧的課堂氣氛;將學生實際生活中的教學資源引入課堂,關注學生的實際需要,努力創設生活情景,讓信息技術走進生活;讓生活融入信息技術課堂,讓課堂散發生活的氣息。我相信,信息技術課堂必將呈現出生機盎然、人文交融、和諧向上的美好景象。
【參考文獻】
1、鄭子罕李偉:《中小學信息技術》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年版
2、誠信深:《陶行知論生活教育》中國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4、盧繼紅:《生活化教學的認識與實踐》
5、《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2000版
- 上一篇:中學廉政風險建設指導方案
- 下一篇:剖析工程監理與工程項目管理關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