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教育技術理念解析以及運用

時間:2022-12-27 09:32:00

導語:現代教育技術理念解析以及運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現代教育技術理念解析以及運用

教育技術學理論的核心是“教學設計原理”,它是連接學習理論、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的橋梁,是一門用來實際指導教學過程、為“如何教”及“如何學”提供具體處方的規定性理論。

一、現代教育技術理論分析

1.以“教”為中心的教學設計的理論方法。

現代教育技術學理論已發展出兩種不同類型的教學設計理論:一種是以“教”為中心的教學設計,另一種是以“學”為中心的教學設計。以“教”為中心的教學設計的理論方法,完全圍繞如何幫助老師的“教”而展開。它由以下幾個環節組成:教學目標分析,學習者特征分析,在此基礎上進行教學策略設計和教學媒體的選擇與設計,進行形成性評價,并依據形成性評價所得到的反饋及時調整和修改教學內容與教學策略。經過教育技術專家多年的努力,以“教”為中心的教學設計已形成一套相當系統、完整且有很強可操作性的理論與方法,并在教學實踐中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受到廣大教師的歡迎。其優點是有利于教師對課堂教學進程的組織、管理與控制,有利于教師主導作用的發揮,缺點是,這種教學設計忽視了學生的主動性,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把學生置于受灌輸的被動地位。顯然這種教學設計理論是直接為傳統的教學模式服務的。

2.以“學”為中心的教學設計的理論方法。

隨著多媒體技術應用的迅速普及,一種新的以“學”為中心的教學設計正在國外興起并快速發展。這種新的教學設計理論與傳統的以“教”為中心的教學設計完全不同:它的全部理論、方法都是圍繞如何幫助學生的“學”即如何促進學生主動建構知識的意義而展開。這種理論強調在教學過程中是學生(而不是教師)處于中心的位置,教師應圍著學生轉(而不是相反)。以“學”為中心的教學設計包括兩部分內容:一部分是關于學習環境的設計,另一部分是關于自主學習策略的設計。學習環境設計是要創造良好的外部條件來幫助和促進學生建構知識意義的過程,這是學習的外因;自主學習策略的設計則是要通過有效的教學策略來激勵認知主體即學習者,使他們在學習過程中能更充分地發揮出自身的主動性、積極性與創造性,這是學習的內因。這兩部分設計的內容雖有所不同,但其目標則是一致的,都是為了更有效地促進學生對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使學習者真正成為信息加工的主體,從而充分體現出學生的認知主體作用。

3.是以“教”為中心的教學設計理論與以“學”為中心教學設計理論的結合。

把“教師為中心”和“學生為中心”兩者的長處吸收過來,而把兩者的消極因素加以避免。從而形成一種新的教學活動進程的穩定結構形式:在整個進程中教師有時處于中心地位,但并非自始至終如此;學生有時處于傳遞--接受學習狀態,但更多的時候是在教師指導下進行主動思考與探索;教學媒體有時作為輔助教學的教具,有時作為學生自主學習的認知工具;教材既是教師向學生傳遞的內容,也是學生建構意義的對象。可見,教師、學生、教材和媒體等四個要素也各自有不同的作用,彼此之間也有確定的聯系,從而形成一種新的教學模式??“雙主模式”。如上所述,這種模式的理論基礎,從教育技術學上看,是以“教”為中心的教學設計理論與以“學”為中心教學設計理論的結合。

二、更新教師的教育觀念

觀念與技術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系,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更新教師教育觀念并促進教育事業的發展,這是我們面對新技術時必須思考的問題。

1.技術的學習要以應用為目的。學習現代教育技術不是為了通過考試,而是為了掌握一門應用技術,掌握一門可以改進我們的教育和學習的先進技術。眼下的一些計算機培訓和教育技術課程學習就是太過于注重考試,結果收效不大。

2.要完整理解技術。人類社會所特有的技術結構包括兩方面:一方面是外在于人的工具系統;另一方面是人使用工具的技能,技能又包括智慧技能和操作技能。學習現代教育技術,既要把它理解為一種新的傳播工具在教育中的運用,又要把它理解為一種新的智慧手段和思路的加入,并意識到可能蘊涵著的一場新的學習革命。

3.要將技術的學習整合到教育教學的實踐中去。教育技術絕不是強加于傳統體系上的一堆儀器,也不是在傳統的程序上增添或擴大一些什么東西。只有當教育技術真正統一到整個教育體系中去的時候,只有當教育技術促使我們重新考慮和革新這個教育體系的時候,教育技術才具有價值。為了使技術革新有意義和有效果,我們必須在整個教育體系的聯系中去考慮運用技術的涵義。

4.認識和實際體驗結合。首先,要讓教師認識到現代信息技術在教育中的廣泛應用可能會引發學習方式和教育方式的變革。這種認識有利于教師重新思考教育現實,有利于教師形成新的教育觀。其次,要利用現代教育技術的培訓,創造條件讓教師去體驗并感受新教育技術的廣泛應用前景,體驗并感受新的教育與學習方式所具有的魅力。

三、積極運用現代教育技術

現代教育技術適用于各科教學,以閱讀教學為例可以釋說現代教育技術的運用的普遍性。

1.運用錄音,提高閱讀能力。

播放配樂的朗讀錄音可以加強語言文字的表現力和感染力,激發學生朗讀文字教材的趣味,有助于教師在教學中提高閱讀能力。例如:教學《特殊的葬禮》這篇課文,上課開始,打開錄音機,頓時,教室里傳來悲壯的哀樂聲,隨著樂曲,老師隨機講述:1986年9月的一天,在拉丁美洲的巴拉那河上,舉行了一次特殊的葬禮。巴西總統菲格雷特穿著黑色的葬禮服。親自主持葬禮儀式。這樣同學們很快就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而且課堂氣氛非常活躍,同學們在平等、和諧的環境中學得輕松、愉快,也達到了樂于學的效果。

2.運用錄象,提高閱讀能力。

電視錄象聲像并茂,視聽結合,且圖像活動變化,能展示情節,容易引導學生入情入境,提高閱讀能力。例如教學《黃山奇松》一課,要學生理解“瀟灑”這個詞,這是一個比較抽象的詞,光靠查字典理解是遠遠不夠的,最好的辦法就是讓學生親眼看一段黃山奇松的錄象,邊看邊學,讓學生感受黃山奇松的瀟灑、挺秀,同時,激發了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

3.運用網絡,提高閱讀能力。

在課堂上,有的教師常常利用計算機網絡,選擇與課文緊密相關、適合學生理解水平的閱讀材料輔助閱讀教學。如教學《動物的互惠互助》后,告訴學生,大自然中動物間互惠互助的事在計算機里還有很多,學生根據需要自己操作計算機,用鼠標點擊,挑選自己喜歡的文章進行閱讀,并完成后面的練習。練習結束,計算機能自動給出成績報告,告訴學生答案的正確率及閱讀速度。

4.運用計算機,提高教學效果。

隨著現代化教育的不斷發展,以計算機為核心的多媒體技術的應用已成為二十一世紀教育的主流,教學手段的現代化更是當前實施素質教育、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有效途徑。因此,在開展計算機多媒體輔助教學過程中正確把握好各個環節,達到理想的運用效果,就能把計算機多媒體輔助教學搞得更好。

實踐表明,研究現代教育技術理論并有效運用于教學實踐,著眼于開發學生學習潛能,著力于培養獲取知識的能力,便能切實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