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閱讀教學管理論文

時間:2022-05-21 08:06:00

導語:語文閱讀教學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語文閱讀教學管理論文

【內容摘要】

信息技術與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機整合對提高學生語文素養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在整合過程中,其中一些還存在不足,如強調課件的交互功能而淡化教師的指導性,讓課件替代板書和活生生的感性材料等。筆者認為在整合過程中要堅持做到“務本”、“求實”、“適度”,即老師在教學時應該完成語文學習、閱讀教學的主要任務——學習語言,以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為“本”;信息技術要在最為合適的時機使用,教學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實在”效果;信息技術的整合要畫龍點睛,使用的次數與頻率要適當,還要與學生接受和掌握的程度相適應。

【關鍵詞】信息技術語文教學整合

整合,顧名思義,可理解為整理、組合,相互融合。老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將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閱讀教學的內容整合到一塊兒,讓它們融為一體。《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關于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要求中明確提到了整合:“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化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可見,信息技術與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機整合符合教育面向現代化的要求。

結合近年來筆者在教學一線親歷、聆聽的教研課及在刊物中閱讀到的教學案例,我感到:老師們能有意識地運用多媒體創境激趣,激發學生的多種感官,使學生學習融入到情景之中,教學效果不錯。但其中一些仍然存在這樣或那樣的不足,一是強調課件的交互功能而淡化教師的指導性;二是讓課件替代板書和活生生的感性材料等。我認為在整合過程中要堅持做到“務本”、“求實”、“適度”,讓信息技術真正為課堂營造完美星空。

一、務本

閱讀教學的基本特征是情境性,是師生在特定的語言“場”中的對話。接觸閱讀文本是第一性的,信息技術屬二度創作,它所涉及的內容包羅萬象,文本、圖片、音頻、視頻、動畫、網頁等內容,既要符合語文課程內容,又要符合閱讀教學的內容,它起到突破難點的輔助作用。老師在教學時應該完成語文學習、閱讀教學的主要任務——學習語言,以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為“本”。因此,不能讓信息技術喧賓奪主,削弱或忽視對課文的理解與感受。

我曾聽過一節高質量的錄像課《爬山虎的腳》,如當學習進行到討論“爬山虎怎么向上爬”這個問題時,執教老師請同學自讀課文第4自然段,圈出寫爬山虎爬墻動作的詞語,并在小組內進行交流。學生在文本中找到了6個表示動作的詞語:觸-變-巴-拉-彎-貼,老師隨即切換電腦屏幕,電腦主界面上包括動畫展示區(即播放爬山虎用腳爬墻的動畫)、文本出示區(內容為本段文字)、移動文本的交互操作區。在老師的提示下,學生用鼠標按順序拖至交互操作區。在老師的提示下,其他同學也分步點擊交互區文本中的單個動詞,觀察分解動作或完整觀察連續的動畫。在老師多樣化的引導和激勵下,喚起了學生頭腦里的已有表象,正是因為爬山虎“一腳一腳”向上爬的表象深深地印在了他們的腦海中,才有了他們隨著畫面入情入境讀文的精彩。所以我認為只要課件運用得當,一定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求實

這里的“實”,指的是教學效果要實在,即信息技術要在最為合適的時機使用,教學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實在”效果。從教學心理來看,信息技術的運用要抓住三個時段:一是上課伊始的學習興奮期,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二是課進行中的學習高峰期,喚起學生的有意后注意;三是課結束時的學習強化期,留下無窮韻味。

我校一位老師在執教第三冊《清澈的湖水》一文時,就很好地利用信息技術為教學服務。首先她播放了一段風光片(實景外拍,配以音樂),屏幕上的一幅幅畫面,使在場的師生陶醉,被洋溢的畫意所感染,被盎然的生機所激勵。置身于大自然的懷抱,學生的心中產生了對美好景物的熱愛、贊美之情,引出對“清澈”的理解,為課文學習奠定了情感基礎,拉開了學習的序幕。在后續學習中,老師順學而教,精心設置了“和魚兒說話”、“小火車進站”等游戲對生字進行鞏固,有趣的泡泡炸開、“喀嚓喀嚓”火車進站聲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識字熱情,老師運用信息技術不僅突破了識字教學的重難點,而且也是在幫助學生張揚個性,共享收獲知識的喜悅。

一堂好的語文課應當如一首含蓄而雋永的詩,給人留下無窮的回味。在《爬山虎的腳》一課爬山虎資料拓展活動中,老師在演示八組形態、顏色各異的爬山虎及其所攀附建筑的圖片、四組反映爬山虎(所屬科目、形態、習性和價值)的視頻和文字資料的基礎上,建議同學們自己動手操作,從校園局域網、互聯網上瀏覽、搜集有關爬山虎的圖文資料,以獲取更豐富的信息。學生在交流、分享獲取成果的過程中,強化了對爬山虎這種植物的印象,也增強了學生利用各種方式獲取知識的能力。

三、適度

這里的“度”有兩層意思:一是采用信息技術所呈現的文、圖、音、色、視、動等方式,應能對語文教學內容起到相得益彰、錦上添花的作用,在學生碰到學習難點時,它能幫助克服,不要畫蛇添足。二是整合中使用信息技術的次數與頻率要適當。

在二年級一堂口語交際課上,師生圍繞“問路”展開話題。老師對教材進行了“再創造”,在教學中利用信息技術引入神話故事、模擬情境(角色扮演)以及真實的生活問題,由此拓展了課程內容的深度和廣度,增強了其豐富性,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上課伊始,老師播放動畫,故事梗概是:唐僧師徒來到一個地方,孫悟空派八戒前去問路,八戒問路粗魯,沒有禮貌,放牛的小孩、采桑的姑娘、耕田的老農都不理睬他。豬八戒回去跟孫悟空說:猴哥,這里的人都不會說話不是啞巴就是聾子。孫悟空聽后很奇怪,于是再讓豬八戒問路,他變成一只蜜蜂跟隨其后……“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們七嘴八舌地猜想著孫悟空看到的和聽到的,老師將這出“精彩”繼續進行下去,引導學生說出豬八戒問不到路的真正原因,也就是本次口語交際的規范:問路——說話清楚,要有禮貌,仔細傾聽。其后的角色扮演則在學生們的角色體驗中讓其進一步理解“問路及指路的規范”,進而引導學生到真實的生活情境中解決問題則是學生的自主學習、動態生成和活學活用。正是在這樣一種特殊的、孩子們喜聞樂見的氛圍中,學生自會神思飛揚,很自然地產生說的迫切需要,形成了課堂教學的第一次高潮。

值得注意的是,在網絡課信息技術的運用過程中,學生是否適應信息環境下的學習方式,學生是否適應信息環境下的閱讀與理解,有沒有掌握一定的多媒體學習技術與網絡學習的技術,我們在整合時都要認真考慮。

總之,我認為應該對信息技術在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地位有個界定:對學生而言,它是學具,不能替代學生的學習行為本身;對教師而言,它是教具,同樣也不能替代老師的引導作用。然而,這個學(教)具功能越強大,信息量就越大、交互性就越強,學生就能在更加廣闊的空間中馳騁,語文教學便會更好地落到實處,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