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小學生古詩詞學習中的情感養成

時間:2022-01-25 05:37:00

導語:探析小學生古詩詞學習中的情感養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探析小學生古詩詞學習中的情感養成

[摘要]目前古詩教學中,對于學生情感的培養方面卻存在一些令人擔憂的現象。本文試著對古詩現狀進行了分析,并從“以情怡情,傳遞詩情”、“美學古詩,增強詩情”、“開發詩園,滋養詩情”這三方面進行了一些思考。

[關鍵詞]古詩詞教學情感培養

古詩是我國瑰麗的文化遺產,有著十分悠久的歷史,它濃縮了中華文化幾千年的文明成果。在我們小學課本中就收錄的一百多首古詩詞內容豐富深刻,情感積極健康,它們起著感染和凈化學生心靈的作用。但是,我們聚焦古詩詞教學的現狀卻發現存在著令人擔憂的問題,本文試著對這些現狀進行分析并希冀尋求一些策略與方法。

一、古詩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1.教學方法枯燥,課堂缺失美感

教師在教學古詩時多半是采用“釋題目,知詩人;解難字,譯全篇;說思想,齊背誦”,整個過程程式化,使原來意蘊悠遠、營養豐富的古詩大餐被許多教師翻譯成一疊索然無味的小菜,而且這種教學形式抑制了學生創造需要,扼殺了學生思維的靈性和生命的活力,古詩詞所隱藏著的美感被掃蕩殆盡,課堂上當然就缺乏美感,缺少“情”的涌動。

2.學詩途徑單一,體驗缺少靈動

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創造性地開展各種活動,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但是從學生學習古詩的現狀來看,還往往僅局限于課堂。老師也盯著課本,不敢越雷池半步,生怕節外生枝,生怕聯系一些課外知識、拓展相關古詩會浪費時間,不敢把自己的閱讀體驗引進課堂,不想或者極少推薦積累其他古詩。所以,不僅課堂如一潭死水,缺了課外延伸、課外實踐活動這一源頭活水,而且校園古詩文化建設更是淡漠,使學生的精神文化生活缺少古詩詞的教化、美化。

3.關注角度偏移,學詩喪失興趣

自從新課標明確指出背誦古詩詞的數量后,教師也比較重視對學生古詩詞的積累、背誦,但是在理解上有偏頗,不少教師僅僅關注了學生“量”的積累,只知填鴨灌輸,讓學生大量地機械地抄寫、背誦、默寫。學生在枯燥的背詩、抄詩中毫無審美體驗而言。慢慢地,便喪失了對古詩文的學習興趣,更不用說受到情感的熏陶了。

二、培養策略探討

那么,如何在小學古詩詞教學中激發學生學古詩興趣,加強學生情感的培養呢?筆者從策略和方法上進行了一些膚淺的思考。

1.以情怡情,傳遞詩情

情感是人們對客觀事物的態度體驗,具有感染性的特點。正如托爾斯泰所說:“把自己體驗過后的感情傳給別人,而使別人也為這感情所感染,也體驗到這些感情。”因此,教師首先在備課要牢記一個要點:要使自己在教學中把古詩詞內含的情感打動學生,感染學生,自己必須要認真鉆研教材,廣獵知識,正確把握古詩的情感內涵。小學階段要求學生學習的古詩詞都是歷代著名的詩人、詞人,作品語言簡練,韻律優美,令人叫絕的文字背后都隱含著詩人彼時彼刻的心情故事。“詩貴言志”,他們借助古詩抒發了許多美好的情感。這些情感都需要教師用自己對古詩詞的感情去架起一道幫助學生通往古詩情感的橋梁。由此,教師一方面要提高自我情感的調控能力,要以自己積極樂觀的情緒感染學生。另一方面可以運用現代教學技術等多種手段,引導學生透過字里行間,初步領悟古詩的語言美、情趣美、情感美。

2.美學古詩,增強詩情

詩重感情,沒有感情就沒有藝術,沒有感情就沒有詩。在古詩教學中我們應該積極倡導“美學”的理念——古詩詞不僅是一種語言的藝術,還是一種包容了音樂、繪畫等在內的一種綜合藝術,是一個豐富的藝術寶庫,有著具大的美學價值。在教學中教師應該充分挖掘古詩的美學價值,引導學生快樂地學,美美地學。

(1)吟詩。古詩有“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意境美,這種意境最好的展現方式是誦讀。只有有感情地吟誦,才能體會出詩的真味,如果教師事先準備好與詩的情調、節奏相和諧的音樂、營造吟誦的氛圍,那么學生讀起來也就入情入境。

(2)唱詩。學生喜歡歌唱,有時還喜歡自編自唱。根據這一特點,在古詩文誦讀的基礎上,教師可以鼓勵學生根據自己喜歡的歌曲旋律唱讀古詩文。這種變讀為唱,學生學得愉快,而且在唱唱、跳跳中自然而然地受到古詩文的熏陶。

(3)演詩。古詩詞語言凝練,要使其中的人物形象活起來,可在學詩時采用表演的方式。如教學古詩《尋隱者不遇》,在學生想像畫面之后,教師請一個同學作詩人賈島,請另一個同學做童子,演一演當時的情境,在學生角色對話的表演中,不僅把《尋隱者不遇》中尋訪場面生動地再現出來了,而且也初步領悟到了詩的意境。

(4)畫詩。畫家用線條,顏色表示形體,詩人則用語言來繪色繪形。高超的“畫筆”,可使“畫中有詩”;而美妙的“詩筆”,又可使“詩中有畫”,從而使詩情畫意融為一體。教材中的許多古詩都是“詩中有畫”。我們可以采用“吟詩作畫,以畫講詩”的方法打開學生的心扉。如于永正老師教學古詩《草》時,讓學生畫一畫草的枯榮,畫一畫藏在土里的草根,畫一畫春風一吹,小草又冒出地面的情境。

(5)寫詩。“兒童的心靈世界具有豐富的感受性,旺盛的想像力和誠摯的情感,帶有天然的藝術化傾向”“兒童新鮮、柔軟的心靈,到處是感知生活的觸角”。因此說“兒童天生就是詩人”是有道理的。在古詩教學中教師可大膽地引導學生仿詩、改詩、寫詩。在這樣的創作中,學生享受了學詩的愉悅,發現了自己的靈氣,驚嘆于詩的神奇,加深了學詩的感情。

3.開發詩園,滋養詩情

古詩如源源流淌的河流,只有盡情地暢游其間,文化底蘊才能厚重起來。因而,教師要勇于把語文課堂的觸角伸向更廣闊的天地,要和學生一道開發和生成開放、富有活力的詩歌家園。

(1)拓展閱讀。在學完一首古詩后,可以“以一帶多”進行相關鏈接。如學完高鼎的《村居》和孟浩然的《春曉》,你還知道哪些描寫春天的古詩,這樣進行拓展閱讀,就打開課外閱讀的新視窗。到學生有了一定數量的積累后,完全可以跳出教材,進行組詩的教學,學生的品味在一步一步地提高,學詩的愿望也就更強烈。

(2)巧用趣用。熟讀、理解、積累的詩句,別讓它們總關在學生的腦海里,要引它們出來走一走,讓學生在“溫故而知新”中感覺古詩用時更覺趣。帶學生踏青時,吟一句“萬紫千紅總是春”;春游西湖時,來一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讓詩自然地走進生活,讓學生感覺生活處處皆是“詩”。如此,在自然地運用中享受到了“詩趣無窮”。

(3)生成活動。孩子們的素養總是在活動中形成的,孩子們總是在活動中成長起來的。活動既是我們學習古詩文化的教學理念,又是我們的教學手段,只有在不斷生成的活動中才能不斷滋養學生的詩情。如組織開展古詩擂臺賽、古詩闖關、古詩積分卡、詩詞書法繪畫賽、古詩匯演等一些生動活潑的活動,讓古詩滲入到了孩子的精神家園,品味了學詩的情趣,釋放了學生的智慧,更是滋養了學生的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