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創造性教學管理論文
時間:2022-05-24 10:43:00
導語:語文創造性教學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創造性教育的基本目標是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創造性技能和創造性人格。實現這一目標的主渠道是課堂教學。凡有意識地激發學生創造性思維、培養學生創造性技能和創造性人格的教學,就可以稱之為創造性教學。這種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常有如下類型:
1.激疑引思型。
古人說: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維是從疑問開始的,學生不進入積極的思維狀態,便不會有創造性思維的產生。所以,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便會經常使用“激疑引思”的種種手段。
①課題激疑。教師引導學生圍繞題目多想幾個“為什么”。如《飛奪瀘定橋》中的“飛奪”是什么意思?為什么要“飛奪”?
②詞句激疑。對某些關鍵性的詞語,教師不直接講解,而是通過問題引導學生逐步理解。如《楓橋夜泊》中的“漁火”是什么意思?
③主題激疑。在教完一篇課文之后,教師通過提問,激發學生對文章主題進行思考等。宋代大教育家朱熹說過: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教無疑,到這里方見長進。教學中應在看似無疑處,設法激起學生的疑問,從而引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活動。
如《春曉》中“花落知多少”句中的“知多少”,是“知”呢,還是“不知”呢?有的學生說,“知就是不知”,一覺醒來不知掉了多少花朵;有的學生說,“知”就是“知道”,因為“夜來風雨聲”,詩人一夜沒睡好覺,所以詩人知道“花落了很多”;還有的學生說,“知”是“知道”,又是“不知道”,因為詩人聽到了“風雨聲”,所以知道“花落了很多”,但究竟“落多少”卻不知道,也無從知道。這最后一種解釋拓寬了學生的思路,豐富了詩的意境,有創造性。
2.質疑討論型。
前邊講的“激疑”是教師的行為,是教師通過某種方式激發學生思考的一種辦法。這里講的“質疑”是指學生的行為,是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提出疑難問題。古希臘的大哲學家蘇格拉底說:問題是接生婆,她能幫助新思想的誕生。學生的質疑不僅是積極思維的表現,而且是“好奇、想象、冒險、挑戰”等創造性人格特質的顯露,教師應該加以特別的關注和愛護,并給以巧妙的引導或解答。有時可以以疑釋疑,即向學生提出誘導性的反問,使學生通過思考自己解開疑團;有時可以點撥要點,讓學生獨立思考;有時可以將疑問交給學生討論、辨析。例如,在教《我的戰友》一課時,有學生提出一個問題:烈火在身上燒了半個多鐘頭,為什么他身上的手榴彈沒有爆炸?教師讓學生討論并回答這個問題。有的:卸下了手榴彈,放到了火燒不到的地方。有的反駁道:課文已經交待過了,潛伏的地方離敵人很近,若有一點動靜就會暴露目標,要紋絲不動,怎么能卸手榴彈?有的說:還有一種可能,死死地把手榴彈壓在身下,火燒不著。最后一個學生說:我隨爸爸在部隊生活過。聽說手榴彈外殼上涂有一層黃油,是專門用來防熱的,我想可能是它起了作用。這個推測也可能缺乏科學根據,正確的答案盡可以通過別的途徑去找,但這一場小小的辯論對于學生發散思維、直覺思維和創造性思維的發展,無疑是大有好處的。
3.情境誘發型。
就是創設某種情境,造成一種懸念、一種氛圍,讓學生產生好奇心和參與興趣,從而促使他們思考、想象和聯想。兒童的心理特點是好奇、直觀的,對于新奇、直觀的事物比對常見、抽象的事物更容易產生積極的心理反應,所以,如能創設合適的情境,便很容易誘發他們的創造性思維。創設情境的方法很多,生動的語言描述、形象的角色表演、直觀的模擬演示、精巧的問題提示以及利用課文的語境等等,均可收到創設情境、誘發思考的效果。
小學語文第三冊中的《小鴨子得救了》這道說話練習題,要求學生看圖編故事,說說是誰用什么辦法把小鴨子從坑里救出來的。在學生理解了畫面之后,教師問:“誰來救小鴨子?用什么方法救?”學生活躍了:“小猴子把竹竿伸進坑里,讓小鴨子抓住竹竿上來。”“竹竿太滑,小鴨子抓不住,還是大象用鼻子把小鴨子卷上來。”“也不行,大象鼻子力量太大,會卷得小鴨子喘不過氣來,還是小熊用自己的小水桶到河里提水,灌到坑里,讓小鴨子自己鳧上來。”“那也不行,灌進去的水太少,被土吸干了……”孩子們不一會兒講出了10余種方法,既練習了說話,又學會了從多角度看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維方法。
教師在此基礎上又提出了一個問題:哪一種方法既簡便又可行呢?經過討論,孩子們一致認為:應該讓大象用鼻子卷著小熊的水桶,伸進坑去,讓小鴨子跳到水桶里,大象再用鼻子把水桶提上來。這后一個問題是引導學生選擇最佳答案,即在發散思維的基礎上進行求優求佳訓練。在這里,教師引導學生把創造性思維的過程和特點體現得淋漓盡致,而這一切又都得益于形象情境的創設和言語情境的創設。
4.創造想象型。
創造想象是不依據現成的描述而獨立地在頭腦中形成新形象的過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說出或寫出未被別人說過和寫過的情節,大多是創造想象的結果。最常見的是“續尾說話”和“續尾作文”,即沿著故事的情節,說出或寫出其新的發展和最后的結果。這種形式能直接激發和鍛煉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
仍以前面提到的《小鴨子得救了》的說話練習為例。在小鴨子被救出土坑之后,教材上的故事本已結束,但教師為了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創造想象,提出:“小鴨子被救出來之后,心情怎么樣?小鴨子又會說些什么和做些什么呢?”學生爭著說:“小鴨子說謝謝你們!謝謝你們!”“唉呀,要不是你們搭救我,我就沒命了!”“小鴨子先深深地向小猴、大象和小熊鞠了一躬,然后說:‘太感謝你們啦!再見!’小熊說:‘小鴨子,你先別走,我們一塊兒把這個土坑填平吧,免得以后再害人。’小猴、大象、小鴨子都同意小熊的意見,于是他們一起動手,把土坑填平了。”顯然,教師的這個“續尾說話”設計得非常高明,既訓練了學生的創造想象能力、口語表達能力,而且也培養了學生助人為樂、替他人著想的思想品德,還強化了禮貌用語的養成教育,真可謂一舉多得。
- 上一篇:房管局年度工作計劃
- 下一篇:城投公司年終工作總結及年初工作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