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良好行為習慣養成教育探索

時間:2022-12-23 09:53:59

導語:初中生良好行為習慣養成教育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初中生良好行為習慣養成教育探索

我國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曾說過:“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這一名言告訴我們習慣是非常重要的,習慣可以決定一個人的命運。這也告訴我們教育不僅讓學生學到知識,更應該注重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所謂養成教育就是指在日常的生活、工作和學習中,通過知識傳授、行為訓練、嚴格管理等多種教育手段,全面提高人的“知、情、意、行”等素質,最終養成自覺遵守社會道德和行為規范等良好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的一種教育。學校是教育的主要場所,對青少年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也應以全面提高學生道德素養為基礎要求學生從自身做起,規范行為,形成良好的價值觀。

1初中生良好行為習存在的問題

1.1家庭教育方存在問題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終身的老師。家庭影響孩子的成長,是孩子習慣形成的搖籃。初中生有一大部分時間都生活在家庭這個溫暖的港灣里,家庭環境,家庭意識,家庭行為無時無刻不在對孩子的行為產生影響。英國教育家洛克也曾振聾發聵地告訴世人,家庭影響決定孩子一生的命運,會給孩子深入骨髓的影響,是任何學校及社會教育永遠無法替代的。而如今,現在的家庭教育存在很多問題。如有些家長過于溺愛孩子,不求孩子的成績多好,只求孩子生活得快樂就好。孩子的日常生活家長一切都全部包攬,這樣孩子很容易養成懶惰的習慣,表現在學習上,孩子可能就不愛學習,不愛動腦,久而久之,孩子就會對學習失去興趣,成績也變得越來越差;表現在生活上,孩子的生活不能自理,容易養成好吃懶做的壞習慣。這些都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還有一些家長,一味追求孩子的學習成績,其他方面過于放縱。或許,孩子可能在學習上取得成功,但是沒有良好的行為習慣,在與人相處時會遇到困難。

1.2學校忽視德育的主題地位

當前社會的快速發展,競爭也日漸激烈,對人才的要求也更加嚴格。如要求名牌大學畢業,要求碩士博士學歷等,繼而,學校的教學工作有所改變,一味注重學生學習成績的提高和過高追求學生的升學率,對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則順其自然或置之不理,雖然滿足了社會的需求,但培養出來的學生往往成績不錯,但沒有良好的行為習慣。另外,學校學習環境不良,教師的榜樣作用欠佳或者教師的職業品德不良等,都對學生的成長起著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作用。久而久之也對學生的行為產生負面影響。

1.3社會環境的不良影響

隨著社會開放程度的提高和網絡的普及,學生所接受的社會信息容量越來越大,其中負面影響的絕對量也大幅度增加,如社會不正之風對涉世不深的學生心理體驗產生沖擊;不健康文化信息對道德判斷力不強的學生產生腐蝕;商業文化市場對充滿好奇的學生產生誘惑等等。尤其是網絡中暴力,打打殺殺的網絡游戲等視頻軟件,學生容易上癮,好于模仿,其危害性最大。初中生正處于青春發育期,叛逆性強,意志不堅定,易沖動,如果這時不對其行為給予正確指導,就很容易養成不良習慣,進而走上犯罪之路。

2初中生良好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措施

要使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就必須對學生進行養成教育。目前對初中生習慣的養成教育還存在很多問題,需要進一步的研究與探索,可謂是任重而道遠。而初中生正處于身心快速發展的階段,可塑性大,也是習慣養成的關鍵時期。抓緊這個時期養成好習慣,將會對他們的一生產生重要影響。為此,社會、學校、家庭都應重視學生的養成教育,齊心協力把學生的養成教育付諸行動才能促使他們健康成長,使之成為未來社會需要的高素質人才。筆者認為應該注重一下幾個方面:

2.1注重家庭教育的培養

家庭是人們出生和生活的地方,每個人身上都有自己家庭生活的烙印。首先,家長應該努力為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一個溫暖的家庭,是做好家庭教育的前提基礎。除了物質的基本條件之外,家庭應該充滿無私的愛,孩子只有感受到父母的愛,才能更好地去愛別人。其次,家長應該加強自身的學習,掌握科學的教育方法,以便在孩子的各個生長階段都能很好地和孩子交流,了解孩子的特點,幫助他們解決生活和學習上的困難。同時,家長的教育方式也要轉變,不要過分溺愛和過于嚴厲,應該結合孩子的自身特點,達到一定的學習目標。最后,家長應該不斷提升自身修養,家長的誠實守信,有責任心等良好的品德會對孩子產生積極的影響,家長的不良行為則會對孩子產生負面影響。

2.2加強學校教育

除了家庭教育以外,學校則是養成教育的關鍵。首先,學校應該創造一個優美的校園環境,整潔干凈的校園會讓學生自覺遵守學校規則,愛護環境,講究衛生。學校還要注意樹立文明的校風和學風,優良的校風也會提升學生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氛圍。其次,教師應該起到榜樣的作用。教師是和學生接觸最多的教育者,教師的言行舉止,衣著等不知不覺就會對學生產生影響。

2.3家庭和學校教育互相合作

我們應該把家庭和學校教育結合起來。首先,家庭和學校的教育目的相一致。學校的教育目的,應該得到家長的支持和擁護。家長也應該維護學校的名聲,對學校做出正面評價;家長應該尊重教師的教學工作,和教師積極配合,樹立教師的威嚴,教師在學生中有良好的形象,更有利于習慣的培養和教學工作的實施。其次,家長要積極參與學校的教學工作和家長會。不僅有利于家長了解學生在學校的表現,也有利于了解學生的近況。這樣能夠及時對孩子的不良習慣和表現進行糾正和引導。只有學校和家庭共同努力,齊心協力,協調合作,才能更有效。

2.4注重社會教育影響

隨著時代的發展,網絡的普及,社會對學生產生的影響也越來越大。我們需要優化社會環境,消除暴力和不良風氣對學生的侵襲。我們應該注重社會,經濟,文化和教育的共同發展,為學生創造一個和諧的社會環境。我們應該樹立和弘揚健康向上的社會風氣,構造一個學習型的社會癮大社會尊重科學,尊重人才。我們應該創建先進、文明的媒體和網絡文化,加強網絡監管,禁止不良行為的網絡宣傳等。其次,我們也需要加強社區文化的教育工作,多開展一些公益活動,宣傳和諧文明社會,增加學生的良好社區活動,讓他們在活動中受到教育,鼓勵和具有助人為樂,無私奉獻的精神。

作者:陳曉霞 單位:西華師范大學教育學院

參考文獻:

[1]馬芳.如何培養中學生良好行為習慣[J].大連教育學院學報,2010.

[2]吳麗萍.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策略探討[J].當代教育論壇,2010.

[3]楊平,朱海.中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J].教育實踐與研究,2012.

[4]董慧香.談中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J].寧夏教育科研,2013.

[5]張加東.試論中學生良好品德的培養[J].學周刊,2014.

[6]王禹.青少年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芻議[J].教育教學論壇,2014.

[7]林崇德,李慶安.青少年身心發展特點[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2005.

[8]孫云曉,卜衛.培養獨生子女的健康人格[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1998.

[9]孫云曉,鄒泓.良好習慣締造健康人格[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