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院校養成教育問題與對策

時間:2022-03-27 08:54:11

導語:高職院校養成教育問題與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職院校養成教育問題與對策

摘要:高職院校學生在學習、生活習慣上普遍存在問題,養成教育仍需進一步加強。調查研究發現,高職院校在養成教育工作中表現出一些共性問題,本文通過對共性問題進行分析研究,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

關鍵詞:高職院校;養成教育;問題;對策

1高職院校養成教育出現的問題

1.1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學習習慣的養成主要體現在課堂學習和自主學習兩方面。高職院校學生課堂表現較差,遲到、早退、曠課現象嚴重,更有甚者裝病請假,課堂上只有少數同學認真聽講、做筆記、與教師積極互動,多數學生玩手機、吃東西、打游戲、睡覺或交頭接耳;自主學習方面,只有極少數同學有早讀和晚自習的習慣,圖書館、自習室利用率低,圖書借閱量少。

1.2沒有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生活習慣的養成教育主要體現在宿舍衛生和生活陋習兩方面。宿舍方面,衛生較差,被子不疊、垃圾不倒、違規使用各類電器;生活陋習方面,在宿舍、校園內違規抽煙的學生較多,喝酒、夜不歸宿、通宵游戲的同學遠遠多于本科院校。

1.3沒有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行為習慣養成教育主要體現在遵守校規校紀和文明禮儀兩方面。遵守校規校紀方面,高職院校學生紀律意識淡薄,常打紀律擦邊球,僥幸心理強;文明禮儀方面,只有部分同學尊師重道,講文明,懂禮貌,注意自己的行為舉止,符合大學生的行為標準。

1.4沒有養成良好的身體素質

身體素質養成教育主要體現在規律作息和體育運動兩方面。規律作息方面,多數男生沉迷網絡游戲,更有甚者白天曠課、晚上通宵游戲,作息極不規律,嚴重影響身體健康;體育運動方面,只有部分同學注重身體鍛煉,每年軍訓都有不少學生因承受不了軍訓強度而申請免訓,每年大學生體育測試,僅有65%-70%的學生達標,有些院校甚至發生體測猝死事件。

1.5沒有養成良好的心理素質

心理素質養成教育主要體現在自我認知和心理調節兩方面。高職院校學生缺乏正確的自我認知,往往過于自信或自卑;心理調節能力較差,仍有不少學生無法正視學習生活中的困難和挫折,缺少科學健康的方式調節控制自身情緒。

2高職院校養成教育問題原因分析

2.1偏頗的社會認知

“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千鐘粟”,時至今日,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家長們,進化成了虎媽狼爸,從小就向孩子灌輸要考個好大學,孩子自小也就把考大學作為學習的唯一目標,認為只有考上了好大學,才有出路。用人單位在招聘過程中,十分看重第一學歷,985、211的學校就比普通本科院校更受歡迎,博士、碩士生就比本科、專科生更有優勢。許多用人單位也反映每年畢業生那么多,一個崗位許多學校不同專業的學生應聘,對于人事選拔來講第一學歷是考察應聘者是否優秀的一個有效指標。由于上述原因就造成社會輕視甚至蔑視職業教育,認為只有學習能力差、被本科淘汰的學生才去上高等職業院校,高職就是混文憑的地方。家長寧可讓孩子少掙錢坐辦公室當白領,也不愿其“低人一等”,當藍領技術人員。這種偏頗的社會認知對于高職院校的發展極為不利,對高職院校的學生產生極大的負面影響。

2.2復雜的家庭結構

高職院校的學生來自單親、重組、殘疾、貧困家庭的遠多于本科院校。單親家庭,是由于父母一方早逝或雙方離婚所致,孩子從小由母親或者父親一方撫養長大。單親家庭的家長在經濟、時間上的壓力都較大,在日常生活中,極易把不良情緒傳遞給孩子。平日里由于缺少與孩子的互動交流,孩子養成教育方面較為缺失,逆反、不遵守校規校紀、曠課逃學等現象屢屢皆是。重組家庭的孩子不僅承受了單親家庭的一些問題,父母一方再婚后,又產生一些新的問題。孩子對后爸、后媽極不認可,抽煙、喝酒、逃課、離家出走,更有甚者選擇輕生;有的家庭重組后又生了孩子,有的結婚時雙方都有孩子,同父異母或同母異父的兄弟姐妹之間時常發生摩擦,家長處置不當,就會對孩子的養成教育帶來負面影響。殘疾、貧困家庭的孩子,極易產生自卑心理。家庭更多關注孩子的物質需要,對于孩子的關懷和教育關注較少,有些家庭成員還有心理疾病,這樣的家庭情況對孩子的養成教育就更為不利。

2.3學生生源復雜

高職院校的學生有的是高中畢業,有的是高中結業,有的來自職業高中,有的來自中專,有的來自技校。辦學目標的不同,使得學生掌握的知識結構不同。例如有的學生之前接受的是職業教育,對于理論課的學習還沒有掌握科學高效的學習方法,沒有形成自主學習的習慣。辦學層次不同對于學生的技能要求也不同,學校在養成教育方面的重視程度也不同,因此有的學生還未養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

3高職院校養成教育對策

3.1加強宣傳,改變觀念

對高職院校的認知偏差,已在社會上形成一種定勢思維,這就需要高職院校、新聞媒體以及政府機構三方通力合作,共同解決。高職院校方面,需要在校內外加大宣傳,線上可通過校園官網、官方微信或微博、貼吧論壇等網絡平臺,線下可通過社區宣講、系列講座、街頭訪談、報亭櫥窗、宣傳手冊等方式,告知人們高職院校的辦學特色和培養目標、高職院校畢業生的就業方向、從事工作及薪金水平;與此同時,學校要抓好大一新生入學教育關鍵期,召開家長座談會,做好新生入學教育,讓家長對孩子的選擇有自信,讓學生對自己的未來有信心。新聞媒體應充分利用自己的傳播優勢,通過報紙、期刊、廣播、電視、網絡等媒介,占領宣傳主渠道,改變大眾的偏頗觀念,為高職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政府機構要準確把握高職院校辦學類別,支持民辦高職院校茁壯成長,在考核不同辦學類別的學校時切不可一刀切,充分保障高職院校辦學的多樣性和豐富性。

3.2學業引領,成長導航

高職院校的學生普遍還未養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學校需要加強學業引領,成長導航,推動養成教育,讓進步成為習慣,讓習慣引領成長。首先,為了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高職院校應充分利用早晚自習,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舉辦專業講座,介紹不同學科的學習方法和技巧,與此同時,開展趣味主題活動,例如朗朗書聲誦經典,一筆一劃傳文化,筆尖上的課堂等等,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自主發展。其次,在生活行為習慣養成方面,校區可組織宿風建設,寢室評比,校園抓拍,曝光不文明行為,評選文明禮儀之星。最后,針對心理素質的培育,一方面要依托大學生心理健康課和大學生心理普查,對于有問題的學生要引導其到心理咨詢室進行專業輔導;另一方面,充分發揮輔導員、班主任、班干部的作用,促進同學們形成正確的自我認知,不斷提高心理調節能力。

3.3溝通家長,共同解決

沒有問題的孩子,只有問題的家長。調查發現,多數有問題的學生都來自單親、重組、貧困、殘疾等家庭,這些家庭較少關注孩子的養成教育,平日里家長與孩子也很少溝通,有時家庭內部對孩子的教育也不一致,這就極易造成孩子的成長迷茫、養成缺失。輔導員、班主任老師應與家長勤溝通、多交流,可定期組織任課教師和家長的座談會,把學生的在校表現及時反饋給家長,一手抓校內養成教育,一手抓校外養成教育,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只有這樣養成教育才能收到成效。

3.4豐富活動,獎懲分明

豐富的校園文化活動,是促進學生養成教育的有力抓手。高職院校要搭建好第二課堂的舞臺,定期更新增補體育設施器材,為體育運動提供基礎保障;豐富社團活動,定期舉辦迎新晚會、社團文化節、跳蚤市場、手工義賣、演講比賽、書法繪畫展等活動;進一步加強與校外的聯絡,積極組織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例如社工、速錄、志愿服務等活動。為了更好的激勵養成教育,學校要獎懲分明,以鼓勵表揚為主,樹榜樣,立典型,點帶線、線帶面,充分發揮學生干部的模范帶頭作用。

作者:胡鑫曄 單位:北京青年政治學院

參考文獻:

[1]赫伯特•馬爾庫塞著,劉繼譯.單向度的人[M].上海譯文出版社,2008.

[2]林格.回歸教育的本質:教育是沒有用的[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3]程鴻勛.生命發展階梯[M].北京:朝華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