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宿舍養成教育探索
時間:2022-03-27 08:56:57
導語:大學生宿舍養成教育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宿舍養成教育”模式以學生為主體,宿舍為載體,以“養成教育”為主要內容,不僅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寓于大學宿舍中,充分發揮了宿舍潛在的教育功能,而且還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途徑。
關鍵詞:宿舍;養成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大學生養成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內容,它更側重大學生在教育實踐中的能動性、自主性和創造性。而以學生宿舍為教育陣地,開展大學生養成教育,有助于實現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同時也是大學生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途徑探索。
1“宿舍養成教育”的內涵
“養成教育”是指針對學生的思想品質、道德情操、治學態度、行為習慣、心理等方面存在的問題,以大學生的基礎文明道德和日常行為規范的養成為主要內容,通過系統完善的教育過程與環境,使一個人在長期的潛移默化的過程中養成良好的行為方式和思維模式的一種過程。[1]“宿舍養成教育”主要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有意識、有目的、有計劃地,以大學生為主體,以學生宿舍為載體,通過受教育者的自我監督、自我約束,從而形成良好的思想素質、心理素質、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的一種教育模式。
2“宿舍養成教育”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目前,學分制已經成為高校主要模式,學生宿舍將逐漸取代班級成為高校內部學生群體基本單位,學生宿舍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日益凸顯。從這一背景看,“宿舍養成教育”模式非常迫切和必要。而且從現實條件和實踐經驗來看,這一模式可行而且有效。
2.1“宿舍養成教育”模式的必要性分析
2.1.1是適應大學生社會化的需要大學宿舍是大學生預期社會化的主要場所,學生在預期社會化主要學習的是將來畢業后要扮演的角色。所以,這一時期的養成教育更為關鍵,如果學生不能順利渡過這個階段,會直接影響到其將來的發展。因此,高校必須重視養成教育,適應大學生社會化的需要。
2.1.2是改善大學生養成素質問題的需要目前,在各種因素的影響下,部分大學生在養成素質方面存在一些問題。比如,缺乏規范的生活行為習慣、集體意識淡漠、缺乏責任意識、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人文素質偏低、心理健康狀況欠佳等問題。正是這些問題的存在,體現了“宿舍養成教育”模式的現實必要性。
2.1.3是提升高校宿舍文化建設水平的需要目前高校宿舍建設普遍存在重管理、輕教育的傾向,以宿舍為單位開展的活動形式單一,宿舍文化建設主要以“表層文化”為主,沒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和創造性。高校必須適應新形勢,拓展宿舍思想政治教育新陣地,注重宿舍“深層文化”建設,提升宿舍文化水平。
2.2“宿舍養成教育”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2.2.1從時間和空間來看,宿舍可以成為大學生“養成教育載體”從現實情況看,大學生每天幾乎有一半以上的時間都是在宿舍度過的,而且,大部分高校宿舍生活區距離教學區較遠,這使得宿舍養成教育模式具有時間和空間上的優勢,在一定程度上會贏得學生的支持。
2.2.2從理論上看,以宿舍為載體開展活動,是實現“隱性教育”的重要途徑根據社會學家戈夫曼的劇場理論,大學生的課堂以及校園活動可以被稱為“前臺”,而宿舍則是“后臺”,宿舍成員則是“劇組”,在這個劇組里,大家彼此熟悉,相互依賴,在互動中,更能發現彼此身上存在的問題,從而實現互惠互利。在“宿舍養成教育”模式中,可以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主體意識、品行修養以及正確價值觀的形成。
3“宿舍養成教育”模式的構成
3.1“宿舍養成教育”的主體
“宿舍養成教育”模式中,學生不僅是教育主體,還是該模式發展、維系的主體;同時也是教育客體,宿舍成員互為教育主客體。教育主客體在長期互動過程中,共同合作形成了潛移默化的氛圍和影響力。所以,“宿舍養成教育”模式一定要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理念,這樣有助于實現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
3.2“宿舍養成教育”模式的載體
高校學生宿舍獨特性在于集學習與生活為一體,而其他教育載體則不具備這一特性與優勢,也因而凸顯了學生宿舍的潛在教育功能。首先,要加強宿舍物質環境建設,注重宿舍環境的文化品質和教育含量,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其次,在學生公寓區內開拓其他載體。再次,利用互聯網,建立宿舍養成教育網絡平臺。平臺設置要根據宿舍管理特點,與學生生活實際相貼近,集趣味性、知識性、啟發性和教育性于一體,通過解決學生在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掌握學生思想動態,幫助學生共同成長。
3.3“宿舍養成教育”模式的內容和形式
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導,以學生規范為準則,既要符合社會發展要求和大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又要體現宿舍載體的特殊性和教育優勢。從內容看主要包括:生活習慣養成、高尚品行養成、優良學習品格養成、健康心理品格養成等內容;從形式來看,強調多重導向教育,結合專業、班級以及宿舍實際情況作選擇。比如“宿舍專業知識教育”、“宿舍自律與他律相結合的行為養成教育”、“宿舍文化實踐活動”以及“宿舍網絡平臺”等,注重形式的創新性和實效性。
3.4“宿舍養成教育”模式的發展階段
3.4.1制度規范階段
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指導下,以學生規范為準則,結合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廣泛征集學生意見,制定科學合理的規章制度和行為養成標準,將行為規范具體化,以指導和規范學生的學習與生活行為,全面提高學生素質。
3.4.2行為訓練階段
在制度規范的引導下,主要以文明習慣為基礎,借鑒“宿舍成員自評與互評”方法,逐步開展“宿舍養成教育”模式的內容,促進大學生行為的標準化和規范化。在這一模式中,宿舍成員互為教育主客體,相互監督,相互教育。
3.4.3自覺養成階段
這一階段建立在行為訓練的基礎之上,通過在宿舍開展專業教育與通識教育,結合學生職業生涯規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以高尚的品行為目標,重點培養學生養成做人、做事的良好行為習慣,實現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3.4.4評價考核階段
結合學生德育考評,對學生宿舍養成教育成果進行客觀評價。
3.5“宿舍養成教育”模式的保障
3.5.1思想保障
提高對宿舍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載體這一認識的一致性,這是開展“宿舍養成教育”的基礎。對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來說,不僅要認識到“宿舍養成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更重要的是要探討以宿舍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平臺的方法和途徑,將大學生宿舍載體建設納入日常工作中;作為學生,要激發其參與宿舍載體建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3.5.2制度保障
進一步完善宿舍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無論是學校、學院還是班級層面,都應建立一套健全、行之有效的制度作為保障,將大學生宿舍思想狀況納入思想政治教育整體的考核評價,與學生綜合測評、評優授獎相掛鉤,同時加強宿舍內部自我管理、自我監督。
3.5.3組織保障
選拔學生宿舍干部隊伍,并定期開展培訓。一方面推進輔導員進宿舍工作,如果有條件可以選聘學生宿舍專職輔導員,專門負責指導宿舍載體文化建設;另一方面培養一批優秀的大學生宿舍干部隊伍,比如成立“大學生宿舍管理委員會”,真正實現學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
4“宿舍養成教育”模式的價值探索
“宿舍養成教育”模式的價值何在?能否真正將大學生道德修養落到實處?
4.1培養核心人物,傳播正能量
每一個宿舍和班級都會存在核心人物,核心人物的個人品質及行為表現會對宿舍文化建設形成很強的導向作用,直接影響舍風的走向。在具體的宿舍養成教育過程中,我們要充分發揮他們的積極作用,減少其消極作用。比如,筆者所在學院通過舉辦“優秀宿舍長”選拔活動,對學業、品行等方面優異的學生宿舍長進行表彰,樹立典型,并在全院范圍內開展“優秀舍長經驗交流會”、“黨員聯系新生宿舍”活動,也是學生黨員發揮先鋒模范作用、傳幫帶的有效形式。這些活動的核心都旨在在宿舍內培養核心人物,傳播正能量,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4.2創新形式,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4.2.1實現勤學宿舍專業技能小課堂。學院充分發揮宿舍學霸的作用,將專業知識課堂延伸到宿舍內。學院根據師范生的專業特點和就業方向,就以宿舍為單位,充分利用閑暇時間在宿舍內開展教師技能訓練,培養學生優良學習品格,為未來就業打下基礎。
4.2.2實現修德宿舍以自律他律為主要方式的行為養成教育。學院從養成教育入手,以宿舍為單位開展了“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系列活動。活動主要分為立標準,扣扣子;談素質,樹典范;做剖析,共進步幾個階段,每個階段都以集體合作教育和自查互查教育貫穿其中,目的就在于將學生日常養成教育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緊密結合,從他律逐步走向自律,實現修德。
4.2.3實現明辨宿舍“臥談會”。學院充分利用學生宿舍“臥談會”這一幾乎每個學生宿舍都有的必備項目,對學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宿舍每周一個主題,通過從大學生關注的社會熱點入手,引導學生在熱點問題前積極思考,發表自己的看法,引導學生關注、理解黨和國家的具體政策和措施。宿舍成員在相互的交流和爭辯中會逐漸產生情感認同,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旋律。
4.2.4實現篤實實踐活動進宿舍。通過舉辦各種宿舍文化活動,增強宿舍成員的團隊合作精神和凝聚力,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比如,學院“空瓶換綠植”活動走進學生社區、“舍長經驗交流會”、“黨員聯系新生宿舍”等志愿活動,都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外化的重要載體。
作者:石菊紅 吳建軍 段江燕 單位:山西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參考文獻:
[1]石曉娟.大學生養成教育研究[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10.
[2]爭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自覺踐行者[N].光明日報,2014-05-21.
[3].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R].北京大學,2014-05-04.
[4]程勉中.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機制與外化途徑探微[J].高校輔導員,2015(2).
- 上一篇:高職院校養成教育問題與對策
- 下一篇:班級管理中“個別幼兒”習慣養成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