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良好習慣養成教育策略

時間:2022-01-03 08:58:00

導語:幼兒良好習慣養成教育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幼兒良好習慣養成教育策略

一、表揚鼓勵,產生良性效應

教育家陳鶴琴指出:“積極的鼓勵比消極的刺激好得多。”幼兒會對自己正確的行為獲得鼓勵而為之喜悅,從而使好的行為習慣繼續保持。對于小班幼兒來說,表揚與鼓勵常常是達到教育目的的最有效的方法。而對于自我管理能力、自控能力弱的幼兒,教師要更加耐心細致地引導,善于發現他們的點滴進步,抓住他們的“閃光點”,及時鼓勵,正面強化,從而帶動整體行為的改善。

二、在一日活動中滲透隨機教育

在日常生活中,教師應對幼兒多觀察,做到發現問題及時糾正錯誤。對好的行為習慣及時表揚鼓勵,讓幼兒的良好行為得以鞏固并發揚。在各項活動中針對幼兒的表現進行隨機教育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幼兒園工作瑣碎細致,更需要教師的耐心與堅持。

三、因材施教,規范幼兒行為

通過實地入戶調查和家訪,發現移民安置區家庭教育問題較多,突出的歸為以下幾類:1.父母外出打工,留守兒童較多,孩子長期缺少父母的陪伴和監督,處于脫管狀態。2.異地搬遷,父母忙于生計,對幼兒關愛較少,忽視幼兒良好生活習慣的培養。3.父母過于溺愛孩子,形成不良生活習慣。針對不同情況的家庭教育環境對幼兒進行針對性的教育。

四、結合兒歌,培養幼兒生活技能

洗手入廁、午睡穿脫衣服、進餐是幼兒常規活動中的重要環節,也是培養幼兒良好生活習慣的主要途徑。我們結合兒歌,在這種說做一體的反復練習中,既可讓孩子熟練地掌握要領又可把握動作的先后順序。如在洗手這一常規的實施過程中,我和孩子運用《七步洗手法》,幼兒很快就學會了兒歌,記住了動作的先后順序。

五、館園共建,拓寬文化視野

我園和靖遠縣紅軍長征渡河戰役紀念館、靖遠縣博物館進行館園共建,為移民安置區幼兒教育提供文化資源和文化服務,以傳統文化為基礎對幼兒進行德育教育。每月開展一個配合活動,進行傳統文化和紅色教育,有效發揮靖博館和靖紅館的教育優勢;還依托我縣豐富的歷史文化文物資源,針對移民安置區教育的特點、幼兒的特征策劃開展了一系列教育宣傳活動,還開發符合移民安置區幼兒教育實際的系列“樂知課堂”精品課程,流動展覽———《館藏精品文物圖片展》《新二十四孝圖片展》,分發讀物《奇妙的旅程》,文創產品“紅軍強渡黃河紀念雕塑”拼圖等。讓幼兒了解當地歷史和紅色文化,同時通過開展活動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傳統文化教育、鄉情教育,讓移民區幼兒更好地融入到靖遠這個大家庭里。

六、結對幫扶,均衡全面發展

我園與靖遠縣第二幼兒園進行“手拉手”結對幫扶。縣二幼將安排園長和骨干教師定期深入到富坪幼兒園,從園所制度文化建設、師資隊伍建設、檔案資料管理、環境創設、保教活動等方面,具體采取“走出去,請進來”、“一對一影子培訓”、“示范課”、“專題講座”、教師間“置換交流”等多層面的形式進行幫扶,城鄉家長、幼兒進行置換交流,參觀學習,分享經驗,促進雙方幼兒全面均衡發展。

七、家園共育,形成教育合力

陳鶴琴指出:“良好習慣之養成與否,家庭教育應負重要的責任。”我園總結移民安置區幼兒的問題所在,從以下幾點入手來解決問題:1.由幼兒園召開家長經驗交流會,座談會,請各位家長對幼兒園近期工作提供建議,相互交談,相互啟發。2.充分利用各種節日活動,邀請家長一起開展符合我園園所特色的手工活動。3.充分利用我園宣傳欄、家園聯系冊、各類親子雜志等宣傳幼兒教育的意義、家園合作的重要性、如何科學地正確教育孩子、科學育兒知識等等,讓幼兒、家長、教師共同成長,為幼兒的健康快樂成長營造良好的教育環境。

八、愛心企業,助力幼教發展

西方學者提出童年是一種社會構建。從某種程度上說一個人的童年經歷會造就他對待世界的基礎。幼兒階段是孩子人格形成的關鍵時期,但在中國學前教育未被納入義務教育系統的情況下,貧苦鄉村普遍缺乏專業完整的幼兒教育資源。研究表明,缺乏學前教育的孩子長大后在大腦發育、價值觀、自信心塑造以及創造力和學習習慣等方面均低于接受過學前教育的孩子。作為一家互聯網金融的企業,匯富萬家在大力發展惠金融的同時,始終把承擔社會責任為己任,踐行公益事業,也為此課題的研究提供了贊助,推移民安置區學前教育的健康發展。

作者:黨春陽 單位:靖遠縣北灣鎮富坪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