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養成教育思考

時間:2022-01-03 08:55:09

導語:學生養成教育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學生養成教育思考

摘要:養成教育是小學生道德品質教育的重要途徑。養成教育應確立適合學生年齡特點的養成內容和行為習慣標準。養成教育的關鍵在于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實施方略:構建全方位結構體系、制定雙元制實施制度、設計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注重多角度因材施教、建立立體式評價模式。

關鍵詞:養成教育;行為習慣;實施體系

中共中央關于《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明確指出:“高尚的品德必須從小開始培養,從娃娃抓起,要在孩子懂事的時候,深入淺出地進行道德啟蒙教育……”“學校是進行系統道德教育的重要陣地,要科學規劃不同年齡學生及各學習階段道德教育的具體內容,堅持貫徹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加強校紀、校風建設……”根據這一要求,近一年來,我校在德育工作中注意兒童發展特點,進行“文明行為規范的養成教育”的研究和探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養成教育是小學生道德品質教育的重要途徑

我國早在古代就有“蒙以養正”的思想。“蒙以養正”是指德育工作要從小抓起,從早抓起,把“訓養”作為兒童道德習慣形成的主要措施。孔子提出的“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的論述,對后代兒童教育產生了經久不衰的影響。明清之際的王夫之闡有“習子童蒙,圣功也”的論點,進一步主張把養成教育作為兒童德育的有效途徑。20世紀70~80年代,前蘇聯教育學家們根據兒童的發展特點,系統地研究了小學兒童品德發展的特征,認為小學兒童的完整品德是在學校中遵守明確的道德要求、準則和行為規范而形成的。他們強調兒童道德習慣的養成在兒童個性形成與品德發展中具有極其深遠的意義。我國著名心理學專家林崇德教授在他的《品德發展心理學》中指出,由于年齡所致,小學生在思想品德形成過程中,道德認識比較膚淺,只知道“應該去做”,但對“為什么這樣做”缺乏理解,具有外部調節向內心自覺發展的特點,“要從道德行為習慣培養入手,這的確是發展小學兒童品德的最有效的途徑。”在探討小學思想品德課教學實質時,思品課有其自身的特點,它是一門有別于小學其它學科,具有“教養課”的性質,既不像語文、數學那樣具有明顯的“知識”性,也不具有音體美勞那樣的“技能”性,而是具有養成教育的“引行”性,或是道德認識的啟蒙教材。這一觀點與有的論者近年提出的“思想品德課程是‘修養課’”的論點不謀而合。

二、養成教育應確立適合學生年齡特點的養成內容和行為習慣標準

進行養成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必然涉及到養成教育的基本內容和行為習慣標準。首先是確立養成教育的基本內容。根據文獻資料,目前,我國對養成教育的內容以及分類還沒有成功的經驗。為解決這一問題,我們堅持從實踐出發的原則,把《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小學生守則》《沈陽市中小學生“行為化”細則》等作為確立養成教育內容的主要依據。經過大家集思廣益,初步歸納出了適合兒童特點需要的10種道德行為習慣。如,愛國、守紀、待人、勞動、愛護公物、關心集體、助人、勤儉、刻苦奮發、團結友愛等,以及良好的心理品質,諸如誠實、虛心、正直、寬容、自尊、自愛、自信、自強等,這些都是道德教育范圍以內的,也是小學生力所能及的。為了使這些行為能有的放矢地得到落實,我們又根據低、中、高不同學段學生的年齡特征,結合有關基礎教育論壇JICHUJIAOYULUNTAN2018年第11期(總第286期)№11,2018General,№286的理論,探究尋找兒童行為習慣的最佳發展期,然后把上述行為習慣有效地匹配到不同學段中去。例如,品德發展心理學認為,兒童不同范疇的道德行為發展是有別的,在對人、對己、對社會三個方面,對己方面的道德發展較高,對社會方面的道德發展次之,最低的是對人方面的道德行為的發展。對此,我們在匹配過程中,低年級注重對己方面的行為習慣訓練,中、高年級依次配加對社會、對他人的行為習慣內容。像助人、待人、團結友愛等習慣都具有一定的“對他人”的特點,故而匹配時應注重把行為形成的最佳養成期放在高年級。其次是確立養成教育的行為習慣標準,由于人的道德行為習慣不是先天的,而是習得而來的,故此在行為的養成過程中,總會表現出一定的行為標準或行為深度。對此,我們曾進行設問:“一種行為習慣在形成過程中表現到何種程度才算達標?行為標準分哪幾級水平?”圍繞這一現實問題,我們多次博覽群書,深入到實踐中觀察,經過反復地論證分析,最后將每一行為習慣從程度上分成三級水平:自發、自覺、自動化。自發是出自于個體的本能需要而產生的行為,具有隨意性和情境性,是不穩定的。自覺是一種沒有外在力量催促的中性行動,但它帶有主觀情感的色彩。自動化是一種不假思索的行為習慣,或者說是一種行為定勢,達到了孔子所謂的“隨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在確立了行為習慣的三個層次之后,我們又盡力做到對同一行為,根據學段不同和強化次數的不同,分度要求。比如,對在車上見到老人后讓座這一禮貌行為,低年級可以達到自發或自覺的程度,中、高年級就應達到自動化的程度,即老人上車后,用不著多想就會主動地給老人讓座。

三、養成教育的關鍵在于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實施方略

(一)構建全方位結構體系。德育工作是一項社會性很強的系統工程,我們建立了學校、社會、家庭三結合的德育體系,使三者之間相互聯系,互為補充,形成合力。從各自分擔的任務看,學校教育是養成教育的主渠道,既承擔著道德認識上的教化,又肩負著行為上的規范訓練,同時還接納學生的行為評價。對于家庭中的養成教育,著重強調環境熏陶,重視父母用自身的行為去影響兒童、教化兒童,以達到“近朱者赤”的目的。社會教育則特別強調為學生創造參與社會實踐的機會,讓他們在有意義的實踐中循序漸進地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在建立起宏觀結果框架的同時,我們又從微觀上想問題,尤其是對學校教育,找到了三結合的教育關系,那就是在校長統一領導下的德育處、教導處、少先隊。這三者之間除具有互相聯系、互相補充的關系之外,各自還都有獨立聯系的線索。德育處對內可直接管理班主任,對外與家庭教育接軌;少先隊對內有各中隊輔導員,屬于直轄的對象,對外與社會教育直接掛鉤;教導處的主要管理對象為各科任課教師。宏觀與微觀結合,自然形成了一個雙重正三角形關系的養成教育結構體系。(二)制定雙元制實施制度。所謂雙元制制度,即在養成教育的過程中,分別給學生制定出系列性的養成規范,給實施單位或教師制定出落實養成計劃的管理職責、制度等。我們在實踐中深刻地認識到,制度的落實是養成計劃具體付諸于實踐的有效措施,或者說,制度是使認識轉化為實踐的有效保證。正如著名教育家馬卡連柯所說:“如果沒有合理的,得到徹底實行的制度,沒有行為范圍的合法界限,任何高明的語言都彌補不了這種缺陷,制度越嚴格、越明確,它就越能形成內部的動力定型,這是形成技巧與習慣的基礎。”正是出于這一考慮,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我們曾圍繞養成教育的系列性內容先后制定了《二經三校小學生一日常規》《二經三校小學文明學生標準》《二經三校小學文明班極標準》等,學校制定了《小學德育工作綱要》《養成教育實施條例》《德育工作管理制度》等。雙元制如同兩條軌,并行不悖,學生教育有方向,教師執行有動力。與此同時,雙元制還能起到禁于未發的作用,具體明確的各種規范、守則、制度,還可收到防微杜漸,防患未然的效果。(三)設計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實踐是人們認識的基礎和源泉,更是養成教育的重要途徑。這不僅因為道德行為必須在實踐中得到體現,也因為只有在實踐中經過反復的練習、鍛煉和鞏固,才能使道德行為成為自然的、一貫的、穩定的行為習慣。鑒于此,我們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盡力為學生創造、設計豐富多彩的德育實踐活動,讓學生的德育生活充滿七彩陽光。實施過程中,我們既注意從不同的渠道設計活動,又重視從不同性質的養成內容方面設計活動。比如,在社會教育活動中,我們組織學生成立了環境保護小組、干休所紅領巾實踐基地、領使館廣場講文明講衛生宣傳小組等等;圍繞愛國主義教育,開展的升旗儀式、我最敬仰的愛國主義影片觀后感、紅領巾廣播站、重大節日頌祖國、春游等活動,都為學生開辟了實踐的天地,創造了熏陶的氛圍,提供了教養機會,錘煉了道德行為。(四)注重多角度因材施教。人們一直把因材施教作為智育中的原則和方法,其實它同樣適用于德育工作。我們在實施養成教育的過程中,非常重視個性方面的因材施教。學校責成班主任根據學生的性格類型,加強揚長補短的訓練。比如,對于倔強剛強的孩子,要注意養成柔順調和的品質;對于個性內向的人,注意形成豁達開朗的性格;對于氣量狹小,遇事就煩的孩子,要注意開闊其胸懷……除注意性格方面的因材施教外,學校還注意特殊家庭學生行為習慣的因材施教。例如,一些經濟條件優越的家長,往往給予學生過多的溺愛,學生花起錢來如流水,勤儉節約習慣極差。再如,一些單親家庭的學生,由于種種原因,家庭環境極差,有的父母對其放任自流,有的父母經常對其打罵,還有的父母整日沉浸在婚姻的失敗中,痛哭流涕,長此以往,學生很可能染上惡習。對于上述種種類型,學校分別建立了特殊家庭學生檔案,并采取一些特殊的補救措施,進行因材施教。(五)建立立體式評價模式。加強養成教育過程中的管理與評價,不僅可以優化養成教育的方法體系,更能促進養成教育的深入開展。從評價的內容上,學校根據《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等編制了《小學生道德行為習慣評價細則》,對常見的道德行為習慣分類別編制了指標體系;從評價的時間上,學校采取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每日一對照,每周一小結,每月一評比,每學期一表彰;從評價的方式上則采取自評、他評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如,學校設立的“日常行為監督崗”,旨在強調他評,紅領巾廣播站設立的“自律信箱”,目的又在于自評。評價內容、評價過程、評價方式相結合,自然就形成了一種立體式評價模式。

四、開展養成教育取得的初步成果及體會

辛勤的汗水換來豐收的果實。自開展養成教育以來,學生的精神面貌煥然一新,行為習慣越來越趨向規范。禮儀的教誨,使學生們心靈上早已深深地烙下了文明禮貌的烙印,行隊禮、見人問好、尊老愛幼已成為學生們的自動化習慣。道德的熏陶,使學生們能夠據章就矩地生活和學習。一年來,近1000名學生沒有任何違法犯罪的行為。助人的思想,學生們已把它作為一種高尚的美德,獻愛心活動中,全校為災區人民捐款2000余元,衣物近1000件,學雷鋒小組已達80多個。近年來,先后有20多名學生獲市級以上德育活動獎勵,我校的德育經驗經常在市級以上刊物報道。少先隊曾多次獲得上級組織的多種德育活動獎狀、獎杯、錦旗,學校多次被評為區以上德育工作示范校和德育工作先進單位。實踐使我們深深體會到,小學段的道德教育,教學生“明理”固然重要,但是,重心要放在“導行”上。正如原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所說:“應該盡可能地培養有崇高的道德愿望和個人對道德理想的向往而產生的道德行為——這是少年兒童教育的金科玉律。”

作者:荊海 單位:遼寧省沈陽市沈河區文化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