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生醫德養成教育必要性探析

時間:2022-07-16 03:04:20

導語:醫學生醫德養成教育必要性探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醫學生醫德養成教育必要性探析

摘要:醫德是醫生的基本道德,開展醫學生醫德養成教育是新醫改實施的現實訴求,減少醫患糾紛的現實訴求,是醫學教育題目中應有之義,開展醫學生醫德養成教育具有必然性。

關鍵詞:醫學生;醫德養成教育;必要性

醫德是醫生的職業道德[1],是醫生在醫療實踐活動中所應遵循的基本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醫德伴隨著醫學的出現而產生。相關論述,在中國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國的第一部醫學《黃帝內經》,其中的《疏五過》、《征四失》就是論述醫德的專著。唐代醫圣孫思邈也曾在他的巨著《千金要方》中有一章專門闡述醫德,并系統地提出了醫生的道德準則[2]。他們認知的一個共識點就是都認為博學而后成醫,厚德而后為醫,謹慎而后行醫。在西方,伴隨著現代醫學的興起,其奠基人廉•奧斯勒也曾指出“行醫是一種藝術而非交易,是一種使命而非行業。這項使命要求于你們的服務,是用心要如同用腦”[3]。這里的“用心”就是指對患者的關愛之心,“藝術”就是指人與人溝通的藝術,即醫患相互溝通的技藝。故作為一名醫生,如果缺乏醫德素養,缺失仁愛之心、心無敬畏生命之念,即使擁有淵博的學識,掌握精湛的技能,也終將不能成為一名優秀的醫者。醫學生作為國家未來的醫務人才,是我國醫療衛生事業未來的生力軍,承擔著救死扶傷的神圣使命,更是實施推進新醫改深化的主要力量。據此,對醫學生開展醫德養成教育是醫學教育的題目中應有之義和應然訴求,是醫學教育發展的必然[4]。

一、醫學生醫德養成教育的內涵

養成教育就是通過教育這個載體,依據一定的培養目標注重在過程中培養學生良好的品德并使之成為其日常生活工作的習慣[5]。醫學生醫德養成教育就是指幫助醫學生樹立其真善美的道德理念、培育優秀的道德品質并使之轉化為良好道德行為的過程。也就是說,通過有針對性的教育與訓練,激活醫學生的知、情、意、行等要素,促使其實現相互統一、相互轉化、相互促進,最終實現外化與內化的相統一[4]。醫學生高尚的道德理念則主要包括:生命意識、服務意識、仁愛精神、奉獻精神和救死扶傷的人道主義精神。

二、開展醫學生醫德養成教育的必要性和意義

(一)開展醫學生醫德養成教育是推行新醫改實施的應然要求。醫療衛生事業工作關系到全民生命安全和最基本的健康權。2009年,新一輪醫療改革在我國正式實施。本次醫療改革秉持的基本準則就是堅守醫療衛生事業的公益性,把基本醫療衛生服務認同為公共產品[6],把確保人人都能夠享有基本的醫療衛生服務作為價值的終極訴求[7]。這就意味著新醫改的實施對醫者的職業道德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進一步強化對醫務工作者的職業道德建設,才能培養他們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讓他們本著更濃厚的仁愛之心服務于人民的健康,進而積極推動新醫改的貫徹與落實。醫學生是我國醫務人員的后備力量,也是貫徹執行新醫改方案的強大后備軍,其自身的職業道德狀況將直接關系到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和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開展對醫學生醫德養成教育,是新醫改能夠得以實施的現實訴求。(二)開展醫學生醫德養成教育是弱化醫患矛盾、減少醫患糾紛的現實訴求。1994年,中國全面推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我國各級醫院作為公共醫療衛生事業單位,逐漸從公益性機構轉變為市場經濟的實體,即與企業一樣,管理上實行自主經營、收益上執行自負盈虧。實現利益最大化成為醫院追求的終極目標。絕大多數醫院的管理者不再將救死扶傷、服務于國民的健康安全放在首位,而是注重經濟效益的獲取,并且將經濟收益的多少最為考核各科室和醫務人員工作業績的一個硬性指標。這種追求經濟效益至上的管理理念,嚴重弱化了醫療衛生人員的職業道德理念,也忘記了作為醫者的“初心”,引導他們的執業行為逐漸偏離了救死扶傷的初衷。一方面對患者的服務態度越來越差,個別醫者甚至可以說服務態度惡劣,另一方面,則是服務質量日益滑坡。與此同時,在市場經濟的價值規律自發調節下,我國的醫療費用不斷上漲,加之公費醫療與勞保醫療制度為醫療保險所取代,致使社會中低收入的患者不堪重負[8],無法承載巨額的醫療費用,看病難、就醫難、看不起病等現象日益凸顯,醫患之間的利益沖突越來越大,矛盾日益尖銳,導致醫患糾紛事情呈逐年遞增的發展態勢,甚至引發了患者圍攻醫院、打殺醫務人員等暴力事件和慘案的發生。這些無疑對目前仍在校就讀的醫學生產生了諸多的消極影響。比如對學校開展的醫德醫風教育內容和行為產生了嚴重的質疑。在他們的認知中,醫患之間就是一場純粹的利益博弈,所謂的應該加強醫德醫風建設就是喊喊口號、做做樣子而已,唯有對利益的追逐才是最現實的,也是最真實的,對醫德教育行為也就日益抵觸和厭倦,良好的職業道德觀念和從業行為的養成亦無法保證。故開展醫學生醫德養成教育,提升他們的職業道德素養并使之形成良好的執業行為習慣,是助其走上工作崗位后能夠為患者提供優質的醫療衛生服務,進而減少醫患糾紛的現實訴求。(三)開展醫學生醫德養成教育是醫學教育題目中應有之義。1.醫德養成教育是培育醫學生樹立正確職業價值觀的教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推動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實現了全面騰飛。與此同時,不可避免地為國民帶來了功利主義理念和實用主義價值觀。受其影響,有相當一部分醫學生之所以選擇攻讀醫學專業,就是因為他們及其家長都認為醫生的職業能夠在未來給他們帶來巨大的經濟收益,而且人吃五谷雜糧,都會生病,醫生的職業也就會“旱澇保收”,永遠都不會有“下崗”和“失業”的問題。在他們的意識形態中,認為只要做了醫生,就會持續地有患者來“請大餐”、“送紅包”,亦能有“回扣”可撈,有“豐厚的答謝禮”可收等等。然而醫者救死扶傷、奉行人道主義精神的職業使命,要求他們應有生命至上的理念,有敬畏生命的意識,有博愛、無私、奉獻的精神品格。敬畏生命則是醫者的第一品格,醫生對病患的同情亦應是發自內心的關愛。由此清朝許延祚言道“欲救人學醫則可,欲謀利而行醫不可”。醫學教育的使命之一,就是培育和幫助醫學生樹立起正確的職業道德理念,使其能夠正確認識醫學的本質,明晰醫務工作者的價值取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并能夠把追求自身價值的實現與追求職業精神的提升相結合[9],用崇高的醫德修養感召同事,共同關愛病患,服務病患;同時又能夠憑借高超的醫療技能,為患者去除病痛,還患者以健康的體魄,提升患者的生命質量。2.醫德養成教育是幫助醫學生強化自覺學習動因的教育。醫學生要成為一名優秀的醫者,必須具備兩個要件:一是要具有優秀的職業道德素養;二是要掌握高超的診療技術。這就要求他們必須做到刻苦學習且能夠持之以恒。即在課堂上能夠專心聽講,掌握和積淀豐富的理論知識;在實驗室能夠勤學苦練,掌握實踐技能;在臨床見習中,能夠不怕吃辛苦,不嫌患者“藏”,細心觀察,認真思考,不恥下問。這就需要他們必須具備強大的學習驅動力。恩格斯在《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中曾經說過“人的行動的一切動力,都一定要通過他的頭腦,一定要轉變為他的愿望和動機,才能使他們行動起來”。故醫學教育的一個重大價值指向就是引導醫學生將對自己未來從事職業的認知與自己內心的價值訴求統一起來,通過強化其發展的內在動因,使之不斷提升追求的目標,嚴格要求自己,注重自我道德品質的培育和養成,希望自己從業后能夠對患者持有一顆仁愛之心,并能夠用高超的醫療技術去為患者去除病患、病痛,踐行“治病救人、救死扶傷”的人道主義精神,并把這作為自己的職業生涯的終極價值目標。激發他們不畏艱難、拼搏奮進的精神,進而把自己鍛造成為一名優秀的醫者。3.醫德養成教育是培育醫學生人文精神的教育。醫學的本質具有的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的雙重屬性,決定了從醫學誕生開始,無論醫學怎樣演變,醫學技術如何日益進步發達,人文與技術都始終是其兩翼,缺一不可,且人文社會屬性亦始終居于核心地位。故醫學的本質屬性是人文社會性。基于這一點,古今中外的許多醫學家都將醫學稱之為人學,即為愛人之學、人道之學。這就賦予了醫學教育本身涵蓋了自然、倫理、哲學、美學、法律等諸多文明因子,培育醫學生的人文精神也就成為了醫學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

參考文獻:

[1]周燕,馮麗萍.醫務人員職業道德教育與文化建設[J].醫院管理論壇,2014(5):22.

[2]黃云劍,王軍平,張靜波.人文素質教育在診斷教學中的實踐[J].中國現代醫生,2009(2):101.

[3]裴新剛.新醫改視域下醫務工作者職業道德建設研究[D].齊齊哈爾:齊齊哈爾大學,2016.

[4]劉輝,于美軍,謝欣.醫學生醫德養成教育芻議[J].大慶社會科學,2011(10):141-142.

[5]劉祎男.大學生養成教育的策略[J].林區教學,2019(2):8-9.

[6]周宏菊,何振.新醫改視閾下醫學生醫德教育初探[J].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5):185-186.

[7]江歡,李驥,馬小龍,等.中華醫學會醫學倫理學分會第十七屆學術年會紀要[J].中華醫學教育雜志,2013(10):660-661.

[8]方燕君,鄭曉.加強醫學生職前誠信道德教育的探討[J].中華醫學教育雜志,2006(2):8-9.

[9]葉云.論新形勢下加強醫學生醫德教育的緊迫性[J].教育教學論壇,2010(1):8.

作者:賈淑斌 劉 輝 單位:哈爾濱醫科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