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討對兒童進行中國文化教育的意義

時間:2022-01-16 09:12:00

導語:探討對兒童進行中國文化教育的意義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探討對兒童進行中國文化教育的意義

摘要: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兼容并蓄,是個落含豐富的巨大寶藏,它有著強大的凝聚力和觀念指導意義,具有濃厚的民族精神,它有利于哺育兒童茁壯成長.兒童是祖國的未來,肩負著建設祖國的重任,因而對兒童進行中國文化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關鍵詞:中國文化小學教育文化傳承方略

世界上曾經出現過不少古老的文化,但大多中斷了,像中國文化這樣綿延數千年而不衰的是罕見的。一個國家的文化,對自己的人民具有強大的凝聚力。中國文化用自己優秀的文化傳統哺育每一個中華兒女,使其凝聚為一體,同心同德為民族整體利益和長遠利益而不懈的奮斗。中國文化的價值主要表現為對不同文化的整合,它是在多元一體的格局下發展起來的,中國文化具有很強的兼容性,它從多元文化中吸取精華,納為己用,整合成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

中國文化是中華民族對于人類的偉大貢獻,獨具特色的語言文字,浩如煙海的文化典籍,精彩紛呈的文學藝術,充滿智慧的哲學宗教,完備深刻的道德倫理,共同構成了中國文化的基本內容。中國文化還體現著濃厚的民族精神,從實質上看,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也就是中華民族特定價值系統、思維方式、社會心理,以及審美情趣等方面內在特質的基本風貌。

我們今天學習中國文學,是為了把握民族文化的精神和特質,對其進行如實的批判和科學的抉擇,更新民族思維方式、價值休系和心理素質,用新的思想文化體系來充實我們的精神境界,用新的思維方式與方法,使中國文化更好地與世界文化相融合,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力量。傳統文化一方面具有強烈的歷史性、遺傳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鮮活的現實性、變異性,它無時無刻不在影響、制約著今天的中國人,所以在小學語文教育中進行中國文化知識的傳授,讓孩子進行學習,這既有利于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又便于中國文化的傳承與發揚。

教育是一個民族的文化能夠世代相傳,并不斷提高全民族文化素養的根本大計。我國歷史上出現過孔子這樣至今還受人景仰的教育家,為我們積累了豐富的教育經驗。在近代有蔡元培、徐特立、陶行知等先行者,通過自己的教育理論與實踐,推動了我國古老文化的革新。今天我們應該繼承這個進步的傳統,通過教育工作,讓我們的孩子,從小就受到我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熏陶,同時從當代世界先進文化的精華中吸取營養,全面學習包括科學在內的文化知識。

教育對于中國文化的傳承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而兒童教育更是重中之重,因為它對孩子品行的塑造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學校、家庭、社會教育與兒童文化教育的融合

1.學校教育是進行中國文化教育的主渠道

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繼承和發展傳統文化,提高整個民族的文化素質和文化品格,是事關民族生存發展的大事,是每一個學校義不容辭的責任,也是每一個教育工作者的責任。

小學語文教材十分重視通過母語教學對學生進行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所選課文中蘊涵的倫理準則、道德規范以及其展現的秀美江山、人文建筑,讓兒童時時刻刻的受到民族傳統文化與文明。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古詩《鋤禾日當午》,教育學生要珍惜糧食,體會農民伯伯種田的辛苦。而《趙州橋》、《一幅名揚中外的畫》等展示偉大的中國古代建筑和國畫藝術。傳統的漢語文化為后人保留了一筆巨大的使用不盡的精神財富,那么多凝聚著漢語人文情致的詩文、民歌、對聯、成語、農諺、童謠、兒歌等等,都值得我們反復玩味,反復品鑒,反復吟誦。

現在,很多小學開設了第二課堂,孩子們學西古琴、國畫、軟筆書法、中國武術等等。這些課程的開設對孩子認識中國文化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當今的學校教育,對中國文化的重視程度在不斷的增強,并努力培養孩子的人文氣質,培養他們良好的道德品質,提高孩子對中國文化的鑒賞能力。但是要想取得明顯的效果,單靠學校教育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家長以及社會的支持。因而家庭教育及社會教育劉中國文化的傳承,同樣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們是對學校教育不足的有效補充。

2.家庭教育、社會教育是進行中國文化教育的擴展與補充

父母的教育觀念、教育思想、教育方法對孩子的成長有著重要的影響。社會大環境對青少年學生的影響也十分明顯,會影響他們的政治方向、人生觀、價值觀等諸多方面。青少年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決定著他們具有一定的盲目性、隨從性。改革開放大潮的沖擊,更要求社會教育立足大局,創造有利于學生健康成長的優良環境。

孩子的德育培養最直接的途徑是家庭教育。我國古代就非常重視對孩子進行以道德、禮節為主的禮法教育。中國自古以來都把少兒教育作為家教的關鍵階段,而且教育目的非常明確:一是教育少年要分辨是非、自我勉勵,立志做人:二是教育少年要勤奮學習,修性養德,立志做人;三是教育少年要規范行為,安分守己,不斷成熟。四是要注意教子方法和效果,做到言教和身教結合。這依然可以作為今天家庭教育的準則。

顏之推在‘家訓》中指出:“人生小幼,精神專利,長成已后,思慮散逸,固須早教,勿失機也”。一個人的成長,與基礎教育的好壞有直接關系。在少兒教育的基礎L進行成人教育,能收到好的效果。

當現在的學生們從課堂上的書本轉入課外的錄像文化、視窗文化等其他的大眾文化時,表明學生接受世界并做出相應的反應,也就是說當今的學生更容易受到大眾文化的影響。例如,廣告、網絡、電影、電視片、卡通片、電于游戲、書籍、報刊等,正因為如此,大眾文化中所包含的中國文化的知識就更易于孩子們的接受了。例如,在中央一套節目中播出過這樣一個公益廣告:年輕的媽媽正為自己的老母親洗腳,自己的小兒子看到后,也端來一盆水,喊著:“媽媽洗腳!”旁白立即出現:“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孝敬父母是中國的傳統美德。”這樣的廣告直觀而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孩子,并促進他們養成良好的習慣,將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繼承下去,并發揚光大。

中國有著悠久歷史文化傳統,在其文化發展的進程中有著許多可借鑒的文化精華和己經形成了的某種具有深刻影響的觀念性和制度性的文化遺產。它兒乎囊括了生活的各個方面,從最基礎的包括衣、食、住、行的物質文化:修身養德、自強不息的個人價值文化到安邦治國、統率百姓的政治制度文化。物質文化在人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而它所蘊涵的中國文化,在當今社會中也是十分常見的,例如:陶瓷文化、茶文化、建筑文化、飲食文化、服飾文化等,仍然影響著現代中國人的生活。而思想與價值文化更是深深根植于中國人的心中,由孔子、老子所代表的儒家與道家,分別代表了中國古代社會中兩種主要的思想與價值觀點,直到現在我們現代人還是一直在遵守與執行著,并將它們視為真理傳授給下一代。我們可以通過影視、書籍等有效方式向孩子們逐漸滲透,促使他們形成良好的價值觀。

簡而言之,無論是學校教育、社會教育還是家庭教育,都努力的將中國文化的優秀部分傳授給我們的孩子,使他們從小就學習到中國文化的精華,從中吸取長處,不斷的提升自己,完善自己。

二、在小學教育中進行中國文化教育的具體實施方略

1.學校教育中的實施方略

首先,應該重視校園文化的建設.校園文化一般指學校的整體文化,包括校容校貌,教學與管理制度,全校師生的共識及所遵循的價值觀念與行為準則,以及由此產生的一種濃烈持久的精神氛圍等。校園整潔美觀,后勤設備完善,教室寬敞明亮,使學生感到舒適、安全;建立健全的規章制度,規范成員的行為,教師要熱愛學生,學生要尊敬老師,形成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建設良好的校風、教風、學風,制訂校訓組織各種科技文化活動,舉辦學術講座,組織學術團體,開展文體活動,建設健康的校園精神文化。

其次,“教育以人為本”。學校教育中的“本位”應該是教師,也就是說優秀的學校教育,應該具有高素質、高文化修養的教師,教師是孩子的直接教育者,正所謂“名師出高徒”,高文化修養的老師,當然能培養出高水平的學生。

再次,應該強化課程設置。想要弘揚中國的傳統文化,讓孩于多接觸一些經典之作,那么在課程設置時,就應多從這個角度出發,多與中國文化相結合。例如,可以進行經典教育,開設教授古箏、琵琶等古樂器的音樂課,開設軟筆書法課,開設國畫課等等。

2.家庭與社會教育中的實施方略

作為學校教育的輔助教育—-家庭教育與社會教育,對中國文化的弘揚,同樣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具體的實施方略,主要體現為:

家庭教育,首先要創設一個良好的文化氛圍。家庭的環境建設要給予重視,可以在墻壁上掛上一些名人名言、名家名畫,書櫥內可以擺放一些經典著作。

其次,父母應該有良好的興趣愛好。例如讀書、書法,孩子當然會受到熏陶。

再次,父母應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及中華民族優良的傳統美德。父母的良好品質便會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孩子,使他們在不知不覺中,就具有了良好的道德品質。

最后,父母應該掌握科學的教育方法,明確自己的教育目的。作為新時代孩子的父母應該懂得怎樣正確的教育自己的孩子,了解孩子成長的情況,切合實際的為孩子做出培育計劃給孩子一個恰當的定位,這更有利于孩子的成材。公務員之家

良好的社會教育,要喚起全民的重視。要讓全社會都知道教育的重要性。知道中國文化良好的教育意義,知道它對孩子的熏陶作用是無法取代的,他們才能更加注重目己的言行對孩子的影響,才能想方設法的制造機會,在社會的每個角落呈現出優秀的文化,讓孩子們接受中國文化中精華的“教化”。

對于中國傳統文化,我們應該采取批判繼承的方式,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將中國文化中的優秀部分,將世界文化中優秀部分拿來我用,相互融合,取其長補己短。我們不僅要加強在語文學科中的傳授,而且要家庭以及全社會都得到充分的重視,以便讓我們的孩子從小就要知道尊敬長輩、孝敬父母、勤檢節約、刻苦學習,了解中國文化所講求的倫理準則、道德規范的精神實質,從而做一個優秀的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將中國的傳統文化繼承并發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