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區幼兒教育資源利用思索

時間:2022-04-05 03:46:00

導語:民族地區幼兒教育資源利用思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民族地區幼兒教育資源利用思索

一、民族地區幼兒教育課程資源開發的意義

對民族地區幼兒教育課程資源的開發是在課程改革、教師發展、學生成長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成為發展民族地區幼兒教育的重要策略之一。首先,幼兒課程資源開發有利于素質教育的推行。素質教育本質上是一種開發教育者的潛能,傳授給學生生存與發展本領的教育。民族地區幼兒教育階段的各種課程資源是從民族地區特點出發,從幼兒的可接受性中充分發掘幼兒的個性潛能優勢、促進其個性全面和諧發展的基本途徑。因此,它是素質教育的一種形式。其次,幼兒課程資源開發有利于教師個性的養成,使之在教學中大膽創新。對民族地區幼兒課程資源開發,要求教師不僅要完成教學工作,還要打破統編教材一統天下的局面,根據民族特點參與課程開發。教師將由課程的單一執行者成為課程的開發者。在開發的過程中表現出自己的個性并使其逐步趨于完善。最后,對民族地區幼兒教育課程資源開發是挖掘、保存、傳承與發展優秀民族文化的重要手段。

二、民族地區課程資源開發的現狀

民族地區多處于祖國經濟和教育欠發達地區,信息化程度較低,幼兒教育相對薄弱,起點低、投入少等因素制約了民族地區幼兒教育的發展。

(一)投入不足,觀念落后,幼兒教育課程資源開發滯后

我國民族地區多屬于經濟欠發達地區,財政投入教育的總量不足,加之財政投入教育的資金分配傾向于義務教育階段,導致幼兒教育經費不足,這已成為制約民族地區幼兒教育課程資源開發的瓶頸。母語是少數民族社會生活及民族認同的主要手段,而主流語言(漢語)是各民族交流的族際通用語,是科學文化知識傳播的主要載體。首先,幼兒“雙語”教材、校本教材、地方教材等顯性課程開發力度不足。民族地區的“雙語”教材,既使開發,也形同虛設,并沒有真正實施。此外,學校環境和教師自身作為隱性課程資源開發得不到應有重視。許多學校根據家長的希望在學校里的教學語言盡量使用漢語,培養主流語言使用能力,許多家長也要求拋棄民族教育傳統“雙語”教育,實施城市社區并行的“雙語”教材,盡量做到“與城市人在同一起跑線上”。很少要求多元文化教師。試想,十年后,今天的這些幼兒變成對城市主流文化(語言)一知半解,又對自己的“根文化”和蘊藏豐富文化的語言也一知半解年輕“邊緣人”,這難道不是教育的悲哀嗎?

(二)課程資源是以主流文化為基礎開發,“與民族社區生產力分離”

長期以來,少數民族幼兒主要是在家庭和社區感受著民族文化的熏陶,以苗族孩子為例,他們從生活于其中的家庭、坑落、田間、地頭,在與成人、同伴的交往中,在各種節日、盛典中感知、體驗、領悟著本民族的文化精髓包括本民族特有的宗教信仰、風俗禮儀、服飾藝術等。這就是一種傳統的、不分時間、空間,滲透于民族地區兒童日常生活之中的隨境式教育。而現代的民族幼兒教育在當前主流文化的話語霸權之下,民族幼兒教育卻迷失了前行的方向,脫離了民族文化與民族生活的現實,課程資源開發以主流文化為基礎,“與民族社區生產力分離”。從實質教育課程理論看,任何一個民族都必須學習本民族的傳統文化,因為這些民族文化是歷史上維系該民族生存的經驗體系和民族智慧的結晶。這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根,是一個民族能夠存續的基礎。但通過調查表明,我國民族地區幼兒教育課程多是以“主流文化”為基礎,即城市工業文化為基礎,使得民族地區幼兒教育成為“無根教育”,課程內容離民族社區農耕文化相去甚遠,“與生產力分離”,民族地區家長僅把幼兒教育當作真正的“托兒所”,參與積極性并不高。從形式教育課程理論看,教育對人的素質培養和健全人格的發展起了巨大的作用。而人的素質培養必須依賴于一定的載體和活動的介質。因此,傳授和學習知識、磨煉技能技巧、參加各種社會實踐活動,就成為培養人的最主要工具。目前,民族地區幼兒教育具有標準化和統一化的傾向,民族教育的特殊性規律被削弱了。以體育為例,每個民族和地區都有自己的傳統體育項目,如蒙古族的摔跤、朝鮮族的蕩秋千等等,至今我國各少數民族仍保留著數百種十分精彩的傳統體育項目。但遺憾的是,這些千姿百態的體育運動項目,卻不成為民族社區幼兒教育體育課程資源,而被單一的體育項目所取代,[2]這豈不是一種損失。

(三)課程內容“小學化”、“定向化”現象嚴重,幼兒主體意識缺失

目前,我國幼兒教育,普遍不遵從幼兒身心發展規律,過早開發與定向已在全國的罵聲中不斷蔓延,民族地區幼兒教育也在不斷滲透,將呈更猛烈之勢。由于長期以來,民族地區的教育與當時社區生產力分離,使得“學而優則仕”思想在教育觀念相對落后的民族社區更為盛行,要使自已的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就得“從娃娃抓起”。[3]過分強調“知識教育”“識字教育”,在嬰兒班和小班,還過早提倡“雙語教學”。現在,有些年輕家長常常以自己的孩子能背多少首詩、能識多少個字、能說多少英語單詞、能進行多少種算術運算等感到自豪。因而,幼兒園教師自然也在這些家長的要求或影響下,開始注重“知識教育”。這給幼兒教育不是帶來益處,而是帶來了諸多的麻煩。我們必須清楚,幼兒教育理所當然應以“情感教育”“習慣教育”和“優化個性”作為教育教學的核心目標。此外,幼兒身心發展具有整體性規律,而且幼兒顯得很單純和幼稚,他們的興趣發展是從混沌、朦朧到分化,從簡單到復雜,處于不定型和繼續發展期。但民族社區家長往往把自已子女定位為社區中的某個“模范”,如教師、公務員等等。由于文化落后,迷信思想依然存在,甚至還通過迷信活動來給幼兒的職業定向。家長這種強行職業定位,往往表現為強迫孩子按自己的意愿發展,幼兒學校也為迎合家長的意愿進行教育,這不符合兒童身心發展的特定規律。

三、開發民族地區幼教資源的思考

在民族社區開發幼兒教育課程資源應以民族幼兒教育特殊規律為指導,[2]基于少數民族地區豐富文化資源來開發,做到“教育與民族社區生產力相結合”。

(一)開發依據與設想

民族地區的課程資源開發應該是以本民族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活動為基礎和決策依據,以各少數民族地區豐富多彩生活方式為基礎,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了解本民族社區可利用的資源,以此為據開發一系列的課程。以貴州省為例,貴州是個多民族省份,特定的地理環境和歷史條件,不同的民族心理,形成了各民族不同的鄉土風俗、節日慶典和文藝活動方式,這些都成為獨具特色不可替代的寶貴課程資源。據不完全統計,貴州少數民族的節日有1000多個。主要的民族節日有苗族、布依族的“四月八”、“六月六”歌節,彝族的火把節,水族的端午節,瑤族盤古土節等。據此,我們可以開展一個“民族節日禮儀課”,讓學生通過實地參與民族文化活動,了解民族文化的內涵。布依族、仡佬族的石板房,彝族的土司莊園,瑤族的歇山頂茅屋,苗族的大船廊、木鼓房、銅鼓坪、蘆笙堂、妹妹棚、跳花場,侗族的鼓樓花橋、戲樓祖母堂,布依族的涼亭、歌臺,彝族、水族的跑馬道等都是富有貴州民族特色的建筑物。學校可以根據自身條件設置“民族建筑學”,或作為美術課程資源,讓學生觀察與繪畫自己的家園,培養學生愛家鄉、建設家鄉的情感。蠟染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收藏價值,苗族、布依族地區的學校就可以開發出一門以蠟染、刺繡為主的課程內容。貴州是具有光榮傳統的革命老區,“遵義會議”“息烽集中營”、“王若飛故居”都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最佳場所,附近的幼兒學校就可以利用這一優勢開發自已課程。貴州出好酒,中國國酒茅臺出自貴州省遵義地區仁懷市,在中國乃至全世界都家喻戶曉,當地學校就可以開發一門“酒文化課”,通過課程讓學生感到貴州的驕傲,中國的驕傲。

地戲是貴州特有的一種文化,它擅長表演歷史征戰故事。可以將“地戲”引入到幼兒教育階段的教學中去,發掘學生的潛能,加深學生對地方文化特色的了解。貴州本是一個歌舞的海洋,苗族有“飛歌”、“游子歌”、“占歌”、“酒歌”,而侗歌曲調多樣,內容豐富,歌與詞水乳交融;黔南、黔東南一帶的布依族歌有大調、小調、大歌、小歌等,它們注意押韻,唱起來朗朗上口,具有強烈的抒情色彩。我們可以把這些民族音樂融入到我們的音樂課中,開發有自己特色的學校教育音樂課程。體育課的開展可以與貴州少數民族體育活動緊密聯系起來。如開展具有苗族特色的武術,被譽為“東方橄欖球”的侗族“搶花球”,苗、侗、彝族群眾喜愛的摔跤,苗族、土家族群眾喜愛的龍舟競賽等。[4]此外,民族社區的各種課程應以獨具特色的民族主流文化(主要是農耕文化、山區文化)為知識背景,便于民族社區幼兒對知識的理解。當然,以上僅僅是可供開發的課程資源,教師才是課程資源開發主體,是幼兒在學校階段的最主要啟蒙者,從某種意義上說,教師素質始終是幼兒教育課程資源開發中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因素。教師首先應是本民族社區知識文化的楷模,準確把握民族社會文化與主流社會文化之間辯證關系,為兒童以后適應社會開發課程資源。其次,應具有審查教材、活動等各種課程資源膽識和能力,根據最優化原則為民族地區幼兒選擇適合其個性張揚和共性發展的課程資源,通過“實踐式”、“陶冶式”、“體驗式”等途徑開發民族社區幼兒教育課程資源。再次,教師應根據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選擇有效地教學方式調動幼兒學習積極性,根據適應性原則,確定幼兒各種方面差異,因材施教。[5]

以民族社區文化資源開發幼兒教育課程,可以使幼兒學習本民族文化和語言,傳承民族文化,在此基礎上,實施幼兒“雙語”教學,面向21世紀的素質教育所倡導的學生個性發展,既是提高素質教育的需要,也是培養社會人才的需要,從這個意義上講,新時期的教育應是人盡其才的教育。幼兒教育課程以其鮮明的個性特征,在培養高素質創新型人才的過程中具有重要意義。

(二)應注意的問題和對策

首先,教育者需要擺正對幼兒教育課程的正確認識。幼兒教育課程應能適應社會對人才多樣化需要的需求,每一所學校、每個地區都是一個獨特的實體,要因地制宜,體現民族地社區文化特點,使教師在課程教學中獲得滿足與成就,提高教師的積極性,更重要的是它有利于發掘幼兒的潛能,注重幼兒個性,有利于幼兒全方面的發展。然而,目前,幼兒學校負責人和幼兒教師本身對社區民族文化理解還存在一定的問題,在課程開發上還存在一定難度。因此,在教師教育中,要對師范生和在職幼兒教師進行嚴格的教學技能訓練,把《民族學》、《幼兒教育學》、《幼兒心理學》作為任何幼兒教育專業和在職教師培訓學生必修課程。

其次,在幼兒課程資源開發的過程中,必須處理好以下兒種關系:第一,處理好民族社區課程資源使用在學校統編課程中的比例,明確幼兒教育課程資源開發的范圍;第二,處理好社區成人群體與學校開發主體之間的關系;第二,處理好國家課程標準與民族社區課程的關系。以上這些關系,都需要國家、社會和家庭對民族社區課程資源開發的支持,以保證教育質量。一方面民族幼兒不但要學習本民族傳統優秀文化,保護與傳承本民族文化,使學校教育與民族社區生產力有機結合,另一面民族幼兒也要學習主流民族文化,以提高少數民族幼兒今后適應主體民族文化(主流文化)社會的能力,求得個人最大的生存與發展。[6]再次,雖然民族地區課程資源豐富,但開發課程資源需要的硬軟件還存在差距。因此,民族地區課程資源的開發不應該只是學校的事,應該一方面爭取上級教育部門的積極支持,另一方面,爭取家長和社會的支持,大力促進家長、社區、社會人士組成基金委員會,通過多方面籌集資源,獲得共享校外資源的權利和機會,最大限度地發揮現有設備、場地、圖書館等的作用,開發出適合學校主客觀條件的課程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