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散文教育作用

時間:2022-07-20 03:12:12

導語:幼兒散文教育作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幼兒散文教育作用

學前期(0-6歲)是語言學習最為關鍵的時期,.這時期的語言教育對人的一生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語言教育中,為幼兒提供各種各樣的語言范例,可以有效地促進幼兒的語言能力發展。《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在闡述幼兒語言教育的內容與要求時明確指出:引導幼兒接觸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使之感受語言的豐富和優美。幼兒散文是指適于幼兒閱讀的,用凝練、生動、優美的文學語言寫成的敘事、記人、狀物或寫景的作品,主要適合四至六歲的孩子閱讀。這一階段的幼兒正處于為學習書面語言做準備的階段,適當選用幼兒散文對這一年齡段的孩子們的語言發展有著非常積極的教育意義。幼兒散文作為語言學習的范本,其豐富性能促進幼兒思維發展,增強幼兒對語言的敏感性;其藝術性能培養幼兒審美能力,激活兒童語言的潛能;利用幼兒散文文本指導幼兒進行讀者再創作,組織朗誦與仿編說話創作,還能培養幼兒創造性想象,進一步提升語言表達能力。幼兒散文閱讀提供了一種規范而充滿詩意的藝術語境,有利于幼兒從學習口語到書面語的過渡,對促進幼兒綜合語言能力與思維的發展都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豐富的語言范本促進幼兒思維發展

與幼兒文學其他文體相比,幼兒散文在發展幼兒語言方面略勝一籌。幼兒散文既有詩歌語言的精煉優美,又不受韻律節奏的限制,自由、舒放、句式變化大,應用詞匯也更豐富;與故事語言比較,它又往往以其精短優美特點而顯得突出。幼兒散文具有語言美的豐富性,其篇幅雖然短小,但選材豐富、體裁廣闊、寫法靈活。題材包羅萬象:天文地理、人文歷史、社會生活、風光景物、花鳥蟲魚……凡是有助于幼兒開闊眼界、豐富知識、啟迪智慧、陶冶性情、培養美感的素材和內容,都可進入幼兒散文的視野。由于內容側重點的不同,幼兒散文又可分出各具特色的體裁:幼兒敘事散文側重于敘述孩子們生活中發生的事,可有完整的情節,也可只寫一件事的片斷;幼兒抒情散文側重于抒發孩子們對生活中人、事、物、景的純真情感;幼兒童話散文則把童話移植到散文創作之中,張開童話幻想的翅膀,用散文的樣式來描寫擬人化了的童話形象,以表現孩子們眼中的日常生活;幼兒寫景狀物散文以描寫為主要表達方式,名勝風光、自然景觀乃至特定物件盡在筆下;幼兒知識散文寓知識于形象描寫之中,帶領孩子們認識我們這個世界。幼兒散文不僅選材豐富、體裁廣闊,在寫法上也非常靈活,注重從幼兒的接受角度表達幼兒的生活情趣和生活感受。“這種散文是向兒童傳達自己的‘動人的人生經驗’,但是作者必須運用兒童能體會的題材,運用能激起兒童心理反應的語言。”[1]幼兒散文往往在樸實的描寫敘述中顯出真情和感悟,例如,望安的《秋天》中描寫孩子要畫一副畫送給老師,“我先畫桂花,把金燦燦的桂花畫了很多很多,讓老師也聞到桂花的香味……”這樣的語言既點出秋天的特征,又表達出幼兒純真的情感,質樸無華卻又真切感人。幼兒散文與童話相結合,更加自由地表現出幼兒生活的詩意畫意。吳然在《珍珠雨》一文中這樣寫道,“小鳥扇著雨后的陽光,從一道彩虹里飛出來。天多明凈,遍地陽光。珍珠般雨點,一顆一顆掛在草葉上,掛在花瓣上,掛在柳條上,掛在一匹剛從雨里撒歡回來的小紅馬身上,掛在房檐口上……哦,下了一場太陽雨,下了一場珍珠雨呵!”這里,創作者用幼兒夢幻式的眼光打量這個世界,用水晶般的心靈感受周遭的生活,在那雨后七彩世界所構成的旖旎畫面中,活動著小鳥、小紅馬、蜜蜂、草莓等可愛的小生靈,恍如童話里的仙境。幼兒散文在抒發情感方面也可以有不俗的表現,郭風在《向日葵》里直抒胸臆:“我為什么喜歡你呢?我喜歡你向著太陽開放自己的花朵;我喜歡你,挺直地站立在土地上;我喜歡你,覺得你的花朵開放得像太陽一樣,好像也能夠發出黃色的光芒。”如此直接,如此熱情,表達了幼兒對光明的渴望與追求。幼兒散文還可以靈活地調動記人、敘事、抒情、詠物、諷刺、幽默等多種手法,創造色彩斑斕、意蘊深遠的散文意境和意旨。陳伯吹的《一匹出色的馬》講述了郊游歸來“妹妹”要求父母抱,卻得到“一匹出色的馬”快樂回家的故事。文中以春天的郊外為背景,“河水青碧,河岸上栽著一行垂柳,我們在下面走過,垂下來的柳葉,拂著了媽媽和爸爸的頭發,我和妹妹看得都笑了。路的一邊是田野,青青綠綠地非常可愛,像—片柔軟的綠毯”,描寫自然形象。敘事只截取生活片斷,以對話展開情節敘述,解答題目設置的懸念,“一匹出色的馬”其實是爸爸削的一根柳枝,而“妹妹高興地跨上馬去,跑跑跳跳地奔向前去,等我們回到家里,她早已在門口迎接我們,笑著說,‘我早回來啦!’”文中靈活地運用敘事、寫景、抒情的手法,表現幼兒在自己的想象與游戲中獲得的快樂,創造了感人的童心世界。幼兒散文被稱作“牙牙學語的范本”,這正是對幼兒散文語言美的豐富性特色的充分肯定。語言和思維密不可分,語言是思維的材料和工具,一個人對語言的掌握直接關系到他的思維和智力的發展。心理學研究證明,二至三歲是兒童口頭言語發展的質變期,四至五歲是兒童口頭言語發展的第二個質變期,也是書面言語發展的質變期。幼兒散文詞匯豐富、語言生動優美、風格多樣化正適應了處在這兩個“質變期”的幼兒發展語言的需要,而幼兒詞匯的增加,語言表達能力的提高,必將促進其思維和智力的發展。

二、語言情境的藝術性培養幼兒審美能力

幼兒散文自有一種獨特的語言風貌。散文是抒情性的美文,其景美、物美、情美、意也美,而最能給人以直觀美感的,是語言的美。幼兒散文的語言首先遵循幼兒文學語言的整體特色,淺顯生動、樸實自然,同時又具備散文的優美凝練,是幼兒語言和散文語言相融合的藝術性語言。幼兒散文藝術性語言的美首先作用于幼兒感官層面,從幼兒的感官出發描摹形象、點染色彩,富有形象性、色彩感、音樂美,調動幼兒感官感受語言帶來的直觀愉悅。薛衛民筆下的“五花山”,春天“綠色是淺淺的,許多樹葉兒剛冒出芽兒來,嘴角上還帶著嫩嫩的黃色呢”;夏天“綠色是深深的,……連雨點兒落上去,都給染綠了”;秋天“有的樹林變成了金黃色,好像所有的陽光都照到那里去了;有的樹林變成了杏黃色,遠遠地看去,就像枝頭上掛滿了熟透的杏和梨;有的樹林變成了火紅色,風一吹,樹林跳起舞來,就像一簇簇火苗兒在跳躍;還有的樹林變得紫紅紫紅,那顏色就像劇場里的大幕布。只有松樹不怕秋霜,針樣的葉兒還是那樣翠綠翠綠的。總之,山變成五顏六色,一層金黃,一層翠綠,一層火紅……”作家以豐富的視覺語言描寫了美得如此鮮艷的一座山,讓小讀者在美的語言情境中感受大自然的色彩美。臺灣作家陳木城的《春天的小雨滴滴滴》營造了一個充滿聲響效果的世界,“春雨打在波浪板上‘叮叮咚咚’,打在葉子上‘滴滴答答’,打在鐵皮上‘叮叮當當’,打在相思樹上‘淅瀝淅瀝’,打在羊蹄甲上‘啪啦啪啦’,打在面包樹上‘嘩啦啦,嘩啦啦’……”,作者抓住春雨落物發出的千差萬別的聲音特征,巧妙地描繪出了生機勃勃的春天的音樂美。而狀物幼兒散文《桔子花》一篇,更注意從幼兒的感覺出發,從視覺、觸覺、嗅覺、味覺等一系列感性層面入手寫作,句式整齊又有變化,達到聽覺上和視覺上的美感。“金黃的桔子圓圓的,像只小燈籠。給桔子脫下金黃的外衣,桔瓣就會害羞地緊緊抱在一起。把美麗的外衣平放在手掌上,就會變成金黃的桔子花。摸一摸這朵桔子花,軟軟的,像小姑娘的手;聞一聞這朵桔子花,‘啊,好香啊’;嘗一嘗這朵桔子花,又香又甜。”這是運用多種感官來表現幼兒在探究自然世界時的愉悅感。其次幼兒散文藝術性語言的美作用于幼兒心志層面,以藝術性語言建構美的意象,營造美的意境,培養兒童的審美能力。詩評家謝冕認為“意象是這樣一種生存狀態:它通過人對客觀世界的直接感覺以傳達人的精神經驗的藝術方式。”[2]優秀的幼兒散文作家往往發揮藝術創造力,以本真的幼兒話語與幼兒思維去創造鮮明生動的意象,構筑起一個美的天地,激活讀者想象,使他們沉浸在美的氛圍中,獲得精神愉悅。“大海,藍藍的,又寬又遠。沙灘,黃黃的,又長又軟。雪白雪白的浪花,嘩嘩笑著,涌向沙灘,悄悄撒下小小的海螺和貝殼……小娃娃嘻嘻笑著,迎上去,撿起小小的海螺和貝殼,串成彩色的項鏈,掛在自己的胸前。快活的腳印,串成金色的項鏈,掛在大海的胸前。”在夏輦生在《項鏈》一文中所說的“項鏈”不僅指孩子用海螺和貝殼串成的項鏈,還將孩子踩在沙灘上的腳印想象成掛在大海胸前的金色項鏈,這種新奇的想象生動地傳達了孩子海邊嬉戲的快樂,以鮮明的意象營造了童趣盎然的世界。再如班馬的作品《蠟筆》以一個小男孩的口吻述說著自己的夢想:“我有一盒十二色的蠟筆。世界突然擴大了。我能畫灰色的軍艦和軍艦上的大炮。看!畫上的這個人,有著亂草一樣的黃胡子,有一雙老地質學家的褐色的眼睛——那就是明天的我!他的臉是黑里透紅的。他的帳篷是草綠的。他的狗是銀白的。”這一幅色彩斑瀾的“意愿畫”展現了小男孩的心理世界與追求。他心中的地質學家形象鮮明,冷暖色調的詞語交叉使用,展現出雄奇壯麗、令人神往的世界,表現男孩熱愛大自然、向往成熟的心態和愿望,具有豁達果敢的陽剛之美。幼兒欣賞幼兒散文作品能夠增強他們對語言次序與節律的敏感性,這種敏感性包括對語言的聲音、節奏、重復和詞語節拍的感覺,對語言不同功能以及不同情境中語言運用的體會,對通過詞句變化造成優美動聽效果的感悟等。在幼兒散文的欣賞指導中不僅應重視培養幼兒的語言技能,更要重視培養幼兒對語言美的感受能力。對幼兒散文藝術美的欣賞導致感官上與精神上的愉悅,在美的感動中得到熏陶,幼兒語言審美能力自然就能得到豐富,語言潛能也能得以激發。

三、讀者再創作的可能性提升幼兒表達水平

利用幼兒散文文本指導幼兒進行再創作,在欣賞過程中組織幼兒朗誦與仿編說話創作,還能培養幼兒創造性想象,進一步提升語言表達能力。首先,通過朗誦散文可以讓幼兒以讀者的角色進入再創作的情境。教師在引導幼兒欣賞散文作品時,往往是以教師朗誦(包括配樂朗誦)方式進行,優美的語言一字不漏傳達給幼兒,對于幼兒學習漢語的優美語境、語感,培養語言審美能力具有很好的浸潤作用,而讓幼兒自己朗誦散文則有助于他們理解想象,感受作品的形象美、情感美以及音樂美。馮幽君的《春雨沙沙》就很適合幼兒朗誦:“春雨沙沙,春雨沙沙……沙沙的春雨,像千萬條絲線拋下……穿梭的燕子銜著雨絲,織出一幅美麗的春天圖畫,綠的是柳葉,紅的是桃花。還織出一條清亮的小河,河里的魚兒歡快地搖動著尾巴。河對岸的山坡下,有播種的農民;山坡上,有種樹的娃娃……啊,多么美的圖畫!”這篇散文描繪了春天的美麗圖畫,色彩明麗、富有動感,長短句交錯、擬聲詞的運用以及句末的押韻賦予了作品音樂美,節奏明快、音韻和諧。其次,通過幼兒仿編創編散文也是讀者再創作的又一途徑。指導幼兒運用所學的藝術性結構語言知識,嘗試擴展自己的想象,并創造性地表達自己的認識和想象,完成從理解到表達,從模仿到創造,從接受到運用的整合過程。如欣賞幼兒散文作品《蒲公英》后,可讓幼兒觀察花朵的不同姿勢,想象陽光照射時、春風吹拂時、蜜蜂采蜜時蒲公英呈現的不同景象,創造性地用語言表達內心的感受。欣賞幼兒散文作品《捉迷藏》,則可用游戲的方式讓幼兒想象黑夜、太陽、顏色等玩捉迷藏的情景,理解晝夜交替的自然規律及陽光照射和各種色彩之間的關系。在此基礎上可讓孩子仿編句子或根據幼兒的生活經驗,想象其他捉迷藏畫面,激發幼兒創造性表達的熱情。

幼兒散文從兒童散文中分化出來,真正崛起是在20世紀80年代,可謂兒童文學中起步最晚、最年輕的一個門類,但由于它藝術性的語言以及不拘一格、自由靈動的藝術表現形式,在幼兒語言教育中所起的作用不容忽視。幼兒語言教育者應該充分挖掘幼兒散文在幼兒語言教育中的重要功能,加強幼兒書面語言的熏陶和訓練,為“幼小銜接”打下堅實的基礎,從而提高幼兒的綜合語言能力和審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