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自主晨間鍛煉支持性策略分析

時間:2022-06-15 11:21:12

導語:幼兒自主晨間鍛煉支持性策略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幼兒自主晨間鍛煉支持性策略分析

摘要:晨間體育鍛煉是幼兒在園開展戶外鍛煉的主要形式之一。為了提高幼兒參與晨間鍛煉的自主性,可以從整合環境材料以支持幼兒參與晨間鍛煉的組織與玩法的創新,調整指導模式以支持幼兒參與晨間鍛煉內容的規劃與實施,融合家長資源以支持親子多途徑合作開展晨間鍛煉這三個方面來提供支持策略

關鍵詞:自主晨間鍛煉;支持性策略;幼兒教育

晨間體育鍛煉是幼兒在園開展戶外鍛煉的主要形式之一。現階段幼兒園的晨間鍛煉多以小型多樣的分組鍛煉活動為主。相對于集中鍛煉的方式,幼兒在小組式晨間鍛煉中具有一定的選擇權,可以自選項目進行鍛煉,也可隨時根據興趣需要自主更換游戲項目,似乎在這樣的鍛煉形式中孩子更加自由自主。其實不然,通過一段時間的觀察,我們發現,看似自由自主的晨間鍛煉實際上仍舊隱含著眾多來自教師的潛在約束。一一對照晨間鍛煉活動中的幾個要素(場地、材料、活動內容),可以看到活動場地是教師安排的,活動器材是教師準備的,活動項目玩法是教師定的,甚至于每個孩子在同一鍛煉項目中的玩法都一模一樣。這樣的晨間鍛煉既沒有趣味性,也缺少創造性,更談不上孩子的自主參與。為了讓晨間體育活動的開展更加契合幼兒的興趣和發展需要,讓幼兒真正成為晨間體育鍛煉的主導者,有機會參與晨間鍛煉的規劃與實施,我們認為教師有必要退出晨間鍛煉中“指揮員”的角色,轉而支持和引導孩子們開展真正屬于他們自己的個性化的晨間鍛煉。本著這樣的想法,我們開展了幼兒園自主晨間鍛煉的支持性策略研究。本文從環境材料整合、指導模式轉變和家長資源介入三方面提出了相應的支持策略,以期通過支持幼兒在晨間鍛煉過程中與活動材料、活動場地、活動方式、家長資源等的互動,達到幼兒自主參與開展晨間鍛煉的目的。

一、整合環境材料,支持幼兒參與晨間鍛煉的組織與玩法的創新

在探索幼兒自主開展晨間鍛煉的過程中,我們發現影響幼兒自主開展晨間鍛煉的主要因素之一,是活動開展的組織方式。雖然幼兒在晨間鍛煉中有選擇活動項目的自主權,但是活動的組織安排者依舊是教師,鍛煉場地、鍛煉材料、鍛煉內容全部由教師統一安排,幼兒不參與組織安排。統一的鍛煉內容,很難有效激發幼兒鍛煉的積極性。為了打破這樣一種組織模式,在研究中,我們嘗試從鍛煉場地、材料、內容三個途徑入手,進行鍛煉環境和材料的有效整合,讓幼兒能夠主動參與晨間鍛煉的設計、規劃與實施。策略一:自主拓展鍛煉場地在開展晨間鍛煉過程中,我們發現教師選擇的晨間鍛煉場地大多局限于軟質地,而孩子們真正向往的小山坡、小樹林、水泥地卻成了晨間鍛煉中的空置資源。針對這一現象,我們提出了嘗試讓幼兒參與鍛煉場地拓展的策略,主要包括場地置換和場地留白。1.場地置換。幼兒參與自主晨間鍛煉的初期,很難跳出原有的晨間鍛煉模式。經過對幼兒園活動場地的考察,我們把場地置換作為了幼兒自主晨間鍛煉開展的突破口。在每次晨間鍛煉前和結束后,我們都會組織孩子們討論一個問題:今天的鍛煉項目換個地方可以玩嗎?還可以在幼兒園什么地方玩?在孩子們的熱烈討論中,一個個新玩法層出不窮。竹梯架在小溪上變成了小竹橋,放在大沙包上變成了蹺蹺板,架在樹干上可用來跳格子,等等。隨著鍛煉項目被置換到不同的場地上,孩子們被自己創造的一個個新項目吸引住了,每天的晨間鍛煉時間成了孩子們最期盼的時間。2.場地留白。場地留白的想法源于一次偶然。一次游戲中,我們發現幾個孩子用小樹枝在大型玩具邊的泥地上畫出了一個小球場,一場球賽正背著老師熱烈進行著。看著孩子們興奮的笑臉,我們想晨間鍛煉也許應該為孩子們多留一些自主發揮的空間。于是,場地留白的想法應運而生,幼兒園的這塊泥巴地,成為大班孩子晨間鍛煉的“自由地”。經過“預約”,大班的孩子可以輪流使用這塊場地。沙灘排球、野戰、擊劍……這塊場地上的鍛煉內容每天都在更換。隨著孩子們的需要,這樣的“場地留白”也越來越多,不顯眼的小圍墻、小路旁的廊架,甚至是沙池、小菜園里縱橫交錯的石頭小路,都發展成為孩子們預約的活動場地。策略二:創造性使用低結構鍛煉器材在自主晨間鍛煉開展過程中,我們發現孩子們常常會有一些創新玩法。但幼兒園的晨間鍛煉器材多以購買的成品為主,鍛煉的指向性比較強,玩法比較單一,不利于幼兒的創新。為了滿足幼兒創造性開展晨間鍛煉的需要,我們在場地置換的同時,在鍛煉器材的提供上也進行了調整,更多地運用了低結構和生活化的鍛煉材料。經過和孩子們一起討論和收集,竹竿、竹匾、磚頭、小板凳、靠枕、大紙筒、車輪胎這些低結構材料都整合進了鍛煉材料庫,為孩子們自由組合材料、創造性地開展鍛煉融入了更加多元、更加生活化的元素。例如:孩子們在竹匾上綁上繩子玩起了打夯,用小馬扎反過來架上竹竿玩跳高,用自行車輪胎造型后鉆爬,等等。策略三:自主設計鍛煉項目鍛煉場地的拓展和鍛煉器材的低結構化,都是為了能夠讓幼兒最大限度地參與到鍛煉項目的自主設計中。為了有效支持幼兒運用場地和材料設計鍛煉項目的能力,我們嘗試將環境、材料加以整合設計,開展了以下三種引導幼兒參與設計的方法。1.1+x設計法。所謂1+x就是教師有重點地提供一種材料,幼兒通過這一材料與其他環境、材料的組合不斷創造出新玩法。如:教師提供牛皮筋,孩子們通過牛皮筋和椅子的組合形成匍匐爬行的鍛煉,通過牛皮筋和樹干的交錯組合形成穿越迷宮的平衡鍛煉,等等。這種設計方法在保留傳統玩法的基礎上,通過材料組合實現鍛煉器材的創新,為初期開展自主晨間鍛煉項目設計的孩子提供了有效的隱形指導。2.材料替換法。自主鍛煉開展后期,部分孩子已經具有了一定的自主設計能力。于是,我們嘗試放手讓幼兒自主進行鍛煉項目設計。孩子們通過集體、小組討論、做計劃等方式,自由運用場地和低結構材料對原有鍛煉項目中的傳統玩法進行替換式的創新設計。如:在過小橋的平衡游戲中,孩子們通過對傳統玩法中“小橋”(平衡木)的替換,創新出了不同難度的新玩法。竹梯和輪胎組合、竹竿與磚塊組合、積木組合等不同的小橋“設計”,讓平衡鍛煉在難易度上體現層次性,也讓不同發展水平的幼兒在晨間鍛煉中通過挑戰獲得發展。3.情境代入法。在晨間鍛煉的開展過程中,我們發現幼兒經常會不自覺地將游戲情境融入鍛煉項目中,而沉浸于游戲情境中的孩子自主鍛煉的意識也會有所增強,很多鍛煉的新想法都源于此。譬如:一次觀察中,我們發現騎小車的孩子常常會不自覺地模仿在馬路上行駛的情景,嘴里一邊說著“紅燈!”,一邊停下車子,還不時地大聲提醒對面的孩子,直到后面的孩子催促了才繼續行駛。于是根據孩子們的想法,我們嘗試在晨間鍛煉中增加“小小駕駛員”的游戲情境。孩子們在老師的幫助下通過自主收集材料,在行駛路線上增設了斑馬線、紅綠燈、臨時停車點、加油站等,還通過鋪設指壓板墊、泡沫墊、搭建坡度板的方式設置了不同騎行難度的路面。隨著情境的營造,孩子們在晨間鍛煉中更加投入,也更具創造性。不同路面的騎行,更是有效地拓展了鍛煉的形式和方法。

二、調整指導模式,支持幼兒參與晨間鍛煉內容的規劃與實施

在幼兒自主晨間鍛煉開展過程中,教師如何提供有效的支持與引導,如何在指導中減少“高控”現象,堅持孩子自主鍛煉在前、教師支持引導在后,是我們本次研究重點關注的內容之一。實踐中我們發現在幼兒自主開展晨間鍛煉的過程中,教師需要提供的必要支持包括:幫助幼兒了解必要的規則、學會做鍛煉規劃,了解幼兒鍛煉中的需要,鼓勵和幫助幼兒解決鍛煉中的困難。針對這些內容,我們嘗試開展了三種模式的指導。模式一:微談話模式在晨間鍛煉前后,視需要進行5~10分鐘師幼、幼幼間的談話。談話內容包括新項目或材料介紹、新計劃或新經驗的分享、活動中的困難求助、下一次活動的新設想等等。談話的發起人既可以是老師,也可以是孩子。目的在于幫助幼兒梳理已有經驗,提升新經驗。例如:在一次談話中,一個孩子提出拍球場地和跳牛皮筋場地容易互相干擾。我們就問孩子們:怎么辦?通過討論和比較,孩子們有的用輪胎,有的用小柵欄,還有的用爬網做起了隔離帶,還由此引發了一個“比比誰的隔離最牢固”的嘗試活動。可見,晨間鍛煉中的微談話,不但能夠讓幼兒自主參與到對晨間鍛煉的規劃中,還能有效引發幼兒對新經驗的探索,將各種學習融入晨間鍛煉。模式二:計劃表模式在研究過程中,我們發現做計劃對于幼兒開展自主晨間鍛煉至關重要。它能幫助幼兒直觀了解自己想要做的事情,能夠實現對將要開展的活動所做的規劃,避免鍛煉活動實施過程中的混亂,也有助于后期幼兒對于自身鍛煉的反思和評價。例如:在幼兒為下一周活動項目所做的圖畫式的計劃表分享中,通過老師的提醒,孩子們很快就發現鍛煉項目中缺少了對胳膊的鍛煉。很快,一個上肢鍛煉的項目被添加到了鍛煉計劃中。同時,在討論和觀察、比較不同記錄方式的過程中,孩子們也發現,要想讓鍛煉內容更加一目了然,記錄方式很重要。于是,孩子們開始嘗試用表格的方式做記錄,還學會了制作自己需要的簡單表格。同時,做計劃的模式還被運用到了不同形式的學習和游戲中,幼兒的自主規劃能力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模式三:視頻觀察模式有的時候,幼兒在活動中并不能及時地意識到自己面臨的問題和困難。為了讓幼兒在活動后的談話中,能夠直觀地發現自己的問題和需要,以推進鍛煉內容的更新和發展,也便于教師對幼兒晨間鍛煉開展情況的全面了解,我們在幼兒開展自主晨間鍛煉時堅持以視頻方式進行動態記錄。這些記錄為孩子們的微談話提供了豐富的討論話題,也成為教師對幼兒開展自主晨間鍛煉的一種有效的隱性指導方式。例如:通過教師提供的視頻,孩子們發現在取放晨間鍛煉器材的時候,有的同伴使用了更輕松的取用工具——輪胎車。這個好主意被創造性地加以使用:在取放晨間鍛煉材料的過程中,有的孩子用上了拖斗小自行車,有的孩子選擇了滑板,還有的孩子直接用梯子做起了運輸擔架,晨間鍛煉中取放材料的效率得到了提升。可見,有針對性的視頻觀察能夠很好地引發和支持幼兒在晨間鍛煉的過程中自主發現和解決問題。

三、融合家長資源,支持親子多途徑合作開展晨間鍛煉

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伙伴,如何有效地整合家長資源來為幼兒的自主晨間鍛煉提供支持也是本次研究的一個重要方面。通過對家長參與童年游戲的調查,我們發現家長們對童年游戲也有著自己的特殊情結。踩高蹺、抬花轎、向日葵小車、跳皮筋、踢毽子,這些自做自玩的童年游戲喚醒了家長們的甜蜜回憶,也讓我們產生了將之引入孩子自主晨間鍛煉中來的想法。通過研討,我們確定了家長參與幼兒自主晨間鍛煉的三個途徑。途徑一:親子共制鍛煉器材。家長們在討論中對于自己是如何自制玩具的興致勃勃,這讓我們更加堅定了讓幼兒和家長共同制作晨間鍛煉器材的想法。如果自制自玩能讓家長們對于童年游戲念念不忘,那我們的孩子一定也會樂在其中。于是,親子共同制作晨間鍛煉器材的想法應運而生。在家長們的策劃、指導下,一個專門制作晨間鍛煉器材的玩具小作坊正式開張了。孩子們在作坊里縫沙包、做毽子、組裝小推車……忙得不亦樂乎。當孩子們在晨間鍛煉中跳著自己和爸爸媽媽一起用車輪胎連成的牛皮筋,踢著用打包繩和小鐵環做成的五彩毽子,推著用向日葵桿子做成的小推車時,自豪之情溢于言表。親子共制鍛煉器材不僅讓孩子們感受到了自制自玩的樂趣,也讓晨間鍛煉的形式更加多樣化。途徑二:親子增加鍛煉素材。在向家長們征集童年游戲的過程中,我們發現很多游戲的雛形來自對生活經驗的運用。于是經過家長們對日常生活的觀察,一些生活中的元素被應用到了孩子們的晨間鍛煉中。例如:有的家長發現孩子們在回家的路上,總喜歡在路牙上、水泥管子上、彩色的花磚上跳來走去。仔細一想,這不正是平衡能力的鍛煉嗎?于是,經過家長和孩子們的共同收集,一些元素被運用到了幼兒園的晨間鍛煉環境中。大樹下多出了一截水泥管、小路旁新砌了高高低低的路牙、草坪上新增了大小不一的彩色墊腳石……這些日常生活元素的投放,為孩子們的晨間鍛煉規劃提供了新鮮的鍛煉素材。途徑三:家長自主指導鍛煉。在與家長們的溝通中我們發現,高手在民間。很多家長對于童年游戲有著自己獨特的經驗。譬如:有的家長高蹺踩得特別好,有的家長牛皮筋跳的花樣多,有的家長花式玩球玩得特別棒,還有的家長對于斗雞別有一套。有些經驗是我們老師不具備的,恰恰又是孩子們在鍛煉中喜歡和需要的。于是,我們在幼兒園里有意識地開展了“炫炫我的酷爸酷媽”活動,請有運動特長的家長來園為孩子們做展示,并因孩子們的要求,聘這些家長做“教練”。在酷爸酷媽“教練”們的指導下,孩子們的學習興趣高漲,以至于自主晨間鍛煉時一時間掀起了百變拍球、長繩接龍等各種各樣的鍛煉熱潮。晨間鍛煉真正成了孩子的內在需要,成了家園共育的紐帶。通過一段時間以來對幼兒自主晨間鍛煉支持性策略的探索,幼兒、教師和家園共育工作都獲得了不同程度的發展。首先,幼兒對晨間鍛煉的興趣和參與度都有了實質性的提升。特別是中、大班的孩子,不但能夠主動地參與晨間鍛煉項目的設計、規劃和實施,還能夠根據自己在鍛煉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對鍛煉項目進行分析和調整,自主開展晨間鍛煉的能力顯著提升。其次,教師對晨間鍛煉的開展也有了不一樣的認識,學會了逐步從高控走向開放與支持,樹立了以幼兒為本的兒童觀。例如:教師們在自主晨間鍛煉開展的過程中開始更加關注兒童的表現,注重對兒童鍛煉過程中行為表現的觀察與解讀。在解讀兒童行為的基礎上,通過有層次的材料投放、鼓勵幼兒討論制定鍛煉計劃、比較嘗試不同鍛煉方式等,支持幼兒嘗試開展自主鍛煉。這時的教師不再是晨間鍛煉中的指揮者,轉而成為孩子鍛煉活動中的玩伴和合作者。最后,自主晨間鍛煉模式探索過程中變化最大的還是幼兒家長。家長們從最先幼兒晨間鍛煉的旁觀者漸漸成為參與者,參與幼兒晨間鍛煉的材料提供(和孩子一起親子制作晨間鍛煉器材),參與幼兒晨間鍛煉的指導(為孩子的晨間鍛煉新玩法出謀劃策,充當“臨時教練”)。現在,孩子們的爸爸媽媽也學會了像老師一樣記錄孩子們的鍛煉瞬間,并附上自己的一點小建議,還不時地會在家長群中曬一曬、議一議。幼兒自主晨間鍛煉的探索,為家園共育開辟了一種合作的新方式。幼兒自主晨間鍛煉的探索讓我們深刻認識到,只有真正做到堅持以兒童為本,學會站在兒童的角度看問題,才能幫助教師樹立正確的教育觀,才能幫助家長更加了解自己的孩子,實施科學的保育與教育,從而更有效地促進幼兒的發展。

作者:李霞 單位:南京市溧水區實驗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