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戲劇工作坊對藝術素養培育的啟示
時間:2022-08-29 04:41:25
導語:兒童戲劇工作坊對藝術素養培育的啟示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幼專生是未來幼兒園教師的儲備力量,幼專生的藝術素養對于這一職業是至關重要的。在學校的常規教學中,對幼專生藝術素養的培養往往是通過學科教學進行的,是零散且不完整的。兒童戲劇工作坊是一種綜合的藝術形式,通過兒童戲劇工作坊的建立和實施,能提高幼專生整體的藝術素養,通過教師和學生之間形成雙主體形式的學習共同體,加強與幼兒園戲劇教育的有機聯系,在實踐中不斷提高幼專生的藝術素養,培育優秀的兒童戲劇教育師資力量。
關鍵詞:兒童戲劇工作坊;幼專生;藝術素養
一、問題的提出
近年,在創客教育的影響下,工作坊(workshop)的教育形式逐漸滲透到教育的各個領域中。從幼兒園到高校,到處可見工作坊的身影,這種鼓勵參與、創新,以及頭腦風暴式解決問題的理念和形式得以迅速傳播,成為學生創新思維、提高其專業職業能力的一種重要的形式。在西方,“創造性戲劇”是一種單獨的藝術教育活動,也是滲透到各個教育活動中的一種教和學的組織形式,甚至是整個幼兒園的課程模式。將戲劇視為教學的媒介,即在教育教學中運用戲劇來豐富兒童的覺察力,使他們能夠通過想象發現現實,發掘行為所隱含的深刻意義[1]。國內關于兒童戲劇工作坊的研究并不多,從整體上研究可分為兩類,一是幼兒園兒童戲劇工作坊的實踐和理論研究,二是高校在培養學前教育專業學生時運用兒童戲劇工作坊的實訓教學理論與實踐研究。當前幼兒園兒童戲劇工作坊的實踐研究較多,但較為零散,沒有形成專業的工作體系。這也表明幼兒園兒童戲劇教育整體師資水平的局限。為此,通過在校期間加強此方面的實訓,不僅能提高幼專生的專業職業能力和藝術素養,還能增強學生就職后的職業自信。
二、高職院校培育學生藝術素養的重要性
高職院校注重應用型、創造型人才的培養,滿足經濟社會發展需求是其根本目標。2002年5月23日,經部長辦公會議審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令第13號》文件,對高職院校學生藝術素養提出一系列的建議和對策,通過讓學生具備良好的藝術基礎和素質,進而具備走上工作崗位后必要的各種能力,激發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以便很好地適應將來的學習、工作和生活。2014年3月,教育部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教基二[2014]4號)中提出,要研究制定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和學業質量標準,依據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進一步明確各學段、各學科具體的育人目標和任務。2016年9月,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研究成果正式,該成果構建了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的,包括三個方面、六大素養以及十八個基本要點的《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總體框架。其中,藝術素養是非常重要的一種核心素養。目前,關于藝術素養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兩方面:一方面是關于藝術素養體系建構的研究,另一方面是對各學科藝術素養的建構研究。除此之外,關于藝術素養的內涵、與學科核心素養的關系等一系列問題也貫穿其中。對幼專生藝術素養的研究還比較缺乏,而高職學前教育專業一直肩負著提升幼兒教師素質的重擔。因此,應加強對幼專生藝術素質的建設研究,以期培養出符合學前教育需求的幼兒教師,并切實提高幼兒的核心素養。
三、兒童戲劇工作坊的流程
兒童戲劇工作坊是由對兒童戲劇感興趣的學生自愿報名、自愿參加的一種以小組為單元的學習形態,教師帶著學生圍繞特定的主題,經由肢體、聲音、語言等身體自愿共同創作戲劇的角色、情節和情境[2]210。學生在參與過程中,滿足了自身對戲劇角色、情境等的體會和想象,同時引發學生思考和討論,如何設計符合3—6歲兒童興趣和需要的兒童戲劇主題和形式,如何展開對兒童戲劇的引導等。遵循教育教學的一般規律,兒童戲劇工作坊也是教育者有計劃、有目的、有組織的一種教學活動,主要包括以下流程。1.暖身活動。暖身活動就是戲劇教育的準備階段,主要從肢體和情緒上引發參與者的動機和熱情,幼專生具備一定的鋼琴、舞蹈和美術基礎,在肢體表達和藝術審美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教師需要做的,就是制定戲劇工作坊的課程計劃和大綱,初步擬定學習的主題,學生可以在主題之下自行設計更具體的戲劇主題和內容。在暖身活動中,起初可由教師帶領學生做個熱身的小游戲,如123木頭人。教師請學生想象成一種動物,學生模擬動物的動作,當教師說出“123木頭人”的時候,學生就要擺出一個動物造型進行定格。而后游戲繼續進行,也可以在定格的時候請學生們猜一猜對方做的是哪種動物造型,加強學生間的互動。當學生已經熟悉掌握了暖身游戲的內容和意圖時,可以讓學生自己設計游戲的內容,每次暖身活動由一名學生負責設計和實施。暖身活動可以配合音樂進行,學生在做游戲活動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萌生出積極情緒,同時感知樂曲的旋律、節奏和不同音樂類型帶來的內心感受,提高音樂的欣賞、鑒別和感知能力。2.角色塑造。角色塑造就是通過想象對角色的體貌特征、心理活動包括言語特點的再現。學生可通過表情、肢體動作、美術、語言,借助道具(服裝、生活物品、場景)等手段進行表達。例如,教師創設一個小偷的情境,入戲扮演一個被偷了錢包和手機的人,她向學生描述了被偷的情境并簡單勾勒了小偷大致的外形,但對于小偷細節的掌握就描述不清,記不得了,于是請同學們幫忙塑造這個小偷的形象。學生可以自己用筆畫出來、用肢體表現出來、用言語說出來、加上特定音樂渲染這種神秘的效果等等;也可以用雕塑法,兩兩一組,將對方擺出一個小偷的造型;也可以通過角色圈的方法,多人同時扮演小偷的角色,塑造小偷的動作和言語。通過獨自完成、兩人一組完成和多人合作不同的形式共同實現對角色的塑造,不僅實現了教學中良好的師生互動,還能加強學生在同伴中的模仿和相互學習,實現了良好教學形式、教學方法和教學效果的統一。學生在角色塑造的過程中,充分發展其想象力和發散性思維,能從多元的角度分析、解讀、解構和建構角色,打破常規思維,發展其創造力。3.情節創作。情節創作包括場景的創作、沖突的產生與解決三個方面[2]215。依據主題故事提供的線索和角色塑造時產生的新創意,運用多種藝術表現形式對故事進行延續并表達、批判的一種形式。如為了找到小偷,教師和學生們想了各種途徑和可能性,從小偷的服裝、生活區域到通過走訪調查小偷的來歷等。在此過程中,圍繞又會出現怎樣的波折,如何最終合理解決的故事線索進行創作。教師可以直接入戲,以角色帶動情節創作;也可以采用坐針氈的方法,通過多人向坐針氈者(小偷的角色)進行提問,了解和刻畫更多的故事情節并探討角色的內心活動;也可以以“一封來信”擴展對當時情景的了解,揭開更大的謎團,產生更大的沖突,激發學生進行深入的探究和創作。不論是教師入戲這種帶有引導和主導性質的方法,還是學生團體之間的相互碰撞,還是用更加懸疑和神奇的方式進行創作,主旨都是在教師創設情境的基礎上,學生通過各種探索活動,發展想象力的過程,為了使創作的故事聽上去更加動聽,加入適當的戲劇沖突,通過批判性的思維不斷完善和豐富故事情節,最后由學生進行表達的過程。學生在設計情節時需要考慮到場景布置,如材料的選取、材料的制作、場景的擺放、顏色的搭配等方面,這充分發展了學生的審美感知力和空間辨別力。在創設沖突和解決沖突的過程中,不僅發展其創造力,還發展了批判性思維的能力。4.分享與交流。分享交流,即在活動過程中和活動結束后的展示、反思與評價。在暖身活動、角色塑造和情節創作的過程中,可以及時反思、不斷調整當前和下一步的探索思路;在活動結束時,可以圍繞該戲劇的主題進行剖析,如暖身活動的效果如何;戲劇活動時間上的分配是否合理;角色塑造的是否生動、多元且有想象力;情節沖突的設計是否明顯;使用的戲劇教育策略是否恰當合適等等。評價和反思過程可以有自評和他評兩種形式。自我評價主要是內省,是學生通過實踐活動自己反思的結果。他評主要是補充自我認識的局限,尋找自我認識的盲點,通過別人的視角折射自己的問題,進而擴大自己的視野和格局的一種方法。高效的反思與評價有助于及時發現問題、總結問題并提出有效解決問題的策略。為下一步的戲劇教育提供寶貴的經驗,是兒童戲劇工作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四、兒童戲劇工作坊對幼專生藝術素養培育的啟示
1.兒童戲劇工作坊是提高幼專生整體藝術素養的有效途徑。兒童戲劇工作坊是融合了音樂、美術、舞蹈、口語、鍵盤等多學科的綜合藝術形式。在角色塑造、情節創作的過程中更是培養了幼專生多種將來在工作中需要的藝術素養。幼專生是將來的幼兒園教師,幼兒園教學的基本課程如五大領域和主題活動都需要幼專生具備一定的藝術素養,如音樂素養、美術素養、舞蹈素養等,借助兒童戲劇工作坊這種綜合培養的方式和途徑,可以使幼專生在教師創設的故事和游戲情境中鍛煉自己的各種能力,藝術素養就是各種能力的集合,能力的提高是在活動中形成并不斷提高的,幼專生的藝術素養也需要在活動中得到提升和鍛煉。2.以學生為中心,充分發揮幼專生戲劇教學中的學習共同體作用。戲劇教學同其他教學形式一樣,需要考慮教學理念、教學形式對教學質量的影響。以學生為中心的戲劇教育體現在暖身活動、角色塑造和情節創作可以以學生的設計為主,教師的作用是隱性的。教師需要在工作坊正式開始之前與學生溝通課程目標,讓學生通過形成一定的學習共同體,完成課題的整體設計并實施,教師起到調節、監督和引導的作用。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幼專生的主觀能動性,積極地嘗試組織教學,在實踐中發現問題并不斷解決問題,以提高自己戲劇教育組織和實踐的能力,進而發展其藝術素養。3.加強與幼兒園戲劇教育課程建設的有機聯系,著力培育兒童戲劇教育師資力量。高職院校的兒童戲劇工作坊能促進幼專生掌握兒童戲劇工作坊的流程、內容、方法等。但是要想培育良好的幼兒園兒童戲劇教育的師資,還有很大的差距。從教學對象上看,幼專生和學前兒童的生理、心理發展水平相差甚遠,學前兒童有其獨特的年齡階段特點和心理發展水平,所以從學校角度出發,應多與幼兒園戲劇教學聯系,與幼兒園聯合建立幼兒園兒童戲劇工作坊,讓幼專生在幼兒園戲劇教育教學過程中進行觀摩和實訓,如此參與幼兒園戲劇教育課程的建設,才能培育出符合社會需要的、符合3—6歲學前兒童年齡特點的、符合兒童戲劇教育規律的、能促進學前兒童綜合發展的兒童戲劇教師。哈爾濱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通過校企合作的方式,與多所幼兒園合作創辦兒童戲劇工作坊,每所幼兒園由一名教師主要負責,在幼兒園兒童戲劇工作坊的教學場所下,每周2—3次的實踐教學,每次帶10名學生作為助教和觀察學習者,學生的職業素養和藝術素養得到了明顯的提升,從開始的觀察學習者到能自信、獨立地帶幼兒進行活動,實踐是重要的環節。4.整合各學科的資源,形成教師學習共同體,提高學生的藝術素養。戲劇教育是一種綜合的藝術形式,包含了眾多學科,在進行戲劇教育過程中,一定要整合各學科的資源,在教師中形成一定的學習共同體,相互學習,相互促進,在兒童戲劇工作坊的教育目標下,各司其職,教學前進行研討,開展頭腦風暴活動,形成多元且靈活的兒童戲劇教育方案,倡導開放接納式的工作作風,讓更多感興趣的教師也有機會加入其中,共同促進幼專生的專業職業能力和藝術素養。如在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中,以兒童戲劇工作坊為媒介,將學前教育學、學前心理學、學前兒童美術教法、學前兒童語言教法、兒童文學、教師口語、學前兒童音樂教法等相關學科進行整合,各門學科的教師也可以分享教學經驗,集思廣益,將最優質的教育資源投入兒童戲劇工作坊中。學前兒童美術教法的教師可以負責兒童戲劇的背景、服裝的設計和制作;學前兒童音樂教法的教師可以提供兒童戲劇的音樂選擇和創編;教師口語的教師可以對臺詞中學生的語音、語調、語氣、停頓、換氣等進行指導;學前教育學的教師可以將教育原理和方法融入兒童戲劇的策略之中,為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提供必要的理論依據;學前心理學的教師可以從兒童心理年齡發展階段入手,設計教師的有效提問,保證有效的師幼間的互動,提高教育質量。幼兒園教師身上承載著對下一代教育的重任,在當前國家對藝術素養倡導的背景下,我們看到藝術素養對人的終身發展的巨大價值,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認為人對藝術和審美的追求是在基本的生理滿足的基礎之上才出現的,這也是符合我國現有的國情和基本的社會形態的。為此,在高職院校通過兒童戲劇工作坊的形式有效加強幼兒園教師的藝術素養,進而實現3—6歲學前兒童藝術素養的提高是非常必要且重要的。
參考文獻:
[1]宋麗博.“兒童戲劇工作坊”對幼專生專業職業能力建設的作用[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8(7).
[2]張金梅.學前兒童戲劇教育[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作者:宋麗博 丁燕 單位:哈爾濱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 上一篇:裝置藝術在咖啡館公共環境的應用
- 下一篇:插畫藝術在文創產品設計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