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音樂教育現狀與策略分析

時間:2022-03-09 11:05:38

導語:農村音樂教育現狀與策略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音樂教育現狀與策略分析

[摘要]我國義務教育階段農村音樂教育發展存在教學設備短缺、教學內容不切實際、師資力量不足、思想觀念落后等方面的諸多問題。因此,深入了解農村音樂教育現狀,細致分析農村音樂教育策略值得研究。本文在分析黑龍江省佳木斯地區教育資源分布的基礎上,針對該地區農村音樂教育現狀為例進行分析和研究,通過對佳木斯地區的農村進行實地走訪、調查,掌握該地區的音樂教育現象,并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發展對策,希望為佳木斯地區農村音樂教育事業的發展提供一些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義務教育;農村音樂教育;師資;教學設備

地處三江平原腹地的佳木斯地區總人口接近300萬。其中,農村人口約160萬,占總人口數量的53%。因此,解決當地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成為推動當地發展的首要問題。教育為立國之本,開展好當地的農村義務教育意義重大。音樂教育作為義務教育階段重要的課程教育,在農村的教育發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佳木斯地區,有50%以上的學齡兒童在農村,要提高音樂教育水平,必須加強農村音樂教育這個薄弱環節。這也是一個值得我們認真研究的課題。

一、佳木斯地區教育情況概述

佳木斯地區教育資源存在較為嚴重的不均衡。佳木斯市區人口約150萬,市區內義務教育階段的學校近70所,其中小學近40所,初中30所;而佳木斯地區最大人口相對密集的較大型縣城樺南縣,人口約47萬,但居住相對分散,分布在轄縣內的6鎮4鄉,而全縣各鄉鎮僅有20余所學校,其中15所小學,10所初中;人口相對較少的樺川縣,轄區內22萬人口,轄9個鄉鎮。全縣各鄉鎮有近20所學校,其中13所小學,6所初中;湯原縣27萬人口,轄4個鎮、6個鄉,但教育資源短缺嚴重,全縣各鄉鎮僅有17所學校。其中10所小學,7所初中。面對農村人口相對城市人口分布不集中,學校建設不足的現實情況,加大了佳木斯地區農村學校開展義務教育階段音樂教育的難度。教育資源的短缺,專業音樂教師資源的不足,成為擺在該地區義務教育階段音樂教育發展面前不可逾越的障礙。

二、佳木斯地區義務教育階段農村音樂教育發展現狀

《新音樂課程標準》實施后,佳木斯地區的農村音樂教育事業取得了一些豐碩成果。不但涌現出許多優秀的農村音樂教育工作者,還在該地區音樂發展的道路上摸索出了更適合本地農村音樂教育的方法。但是,從該地區義務教育階段的農村音樂教育現狀和發展水平看,還是喜憂參半,城鄉教育差距明顯。1.農村教育教學資源不充足,音樂教學設備短缺陳舊。隨著國家對農村義務教育的重視,雖不斷購進了一些音樂教學設備供音樂教學使用,但這部分設備或因教師教學知識更新速度慢而無法使用,或因后期損壞后無法修復等導致教學設備仍較為短缺。同時,還因教育投入存在一定的不公平性,導致較為偏遠的農村地區嚴重缺乏音樂教學的基礎教學設備。這樣的現狀導致學生不僅缺乏對音樂的直觀感受,更會導致學生因此而失去對音樂的興趣。2.師資力量薄弱,缺少從事音樂教育的專業教師。由于農村教育缺乏對音樂教育的重視,許多學校認為“音樂課”就是“唱歌課”,什么老師都能教。所以,在較為偏遠和缺乏音樂教師的農村學校,音樂課變成了誰都能上的“唱歌課”。代授音樂課程的教師幾乎沒有接受過較為正規和專業的培訓或教育,理論水平低,綜合操作技能差。這種“唱歌課”不僅沒有專業的音樂理論教育,許多教學內容脫離農村音樂教育的實際教學,更有甚者在音樂課上隨意教授流行音樂,使得原本豐富多彩兼具知識性、教育性的音樂課變成了簡單的娛樂活動。3.重視文化課,看中升學率,忽視音樂教育等素質教育。在教育改革的道路上,應試教育在農村教育中有著根深蒂固的影響。因此,農村音樂課程的開展不但受到教學環境較差,師資力量薄弱的困擾,更因許多學校領導、教師以及家長的教育觀念而被一再忽視。經常出現音樂課被語文、數學等一些主課擠占的現象。即便正常開設音樂教育課程也會因不涉及到升學率而不嚴格按教學大綱開展教學活動。這樣的現象導致了美學教育的嚴重缺失,極其不利學生的全面發展。

三、佳木斯地區義務教育階段農村音樂教育發展對策

1.從更新音樂教育觀念入手,在思想上改變對義務教育階段農村音樂教育的認識。先進的教育觀念指導先進的教育行為,教育行為影響著教育的效果。因此,義務教育階段的農村音樂教育也不能采用過去陳舊、落后的教育理念,應積極采用“請進來/走出去”方式。首先,在條件允許的前提下“請進來”,農村學校可將城市中小學優秀音樂教師和專家請進校園,這不但會帶來先進的教學理念,更能提升教師的專業理論知識。如:樺南縣在“請進來”教育理念下,邀請了佳木斯大學音樂教育學院的師范類專業教授走進該縣的部分中小學,為服務于農村義務教育階段的音樂教師傳授系統、專業的音樂授課知識;另外,還要鼓勵教師學著大膽的“走出去”,到其他各級各類學校去學習、交流。在“走出去”的教育理念指導下,佳木斯地區的樺川縣、湯原縣等多個縣城及鄉鎮都選派了優秀的音樂教師到佳木斯大學、佳木斯教師進修學院等地進修,力爭在“走出去”的過程中尋求到提升農村音樂教育方面更行之有效的方式和方法。在學習和交流中獲得農村音樂教學的體驗。2.從提高教師隊伍建設入手,在教學質量上改變對義務教育階段農村音樂教育的現狀。教師是教育的第一資源,是教育發展、教學質量提高的決定性因素。因此,加大對農村音樂教師的職前、職中、職后的教育,是改變義務教育階段農村音樂教育教學質量較差這一現狀的關鍵。切實提高農村音樂教師的素質具體可從以下三階段入手:首先,職前專業培養。高校音樂教育專業可針對農村音樂教育的實際情況,訂單式培養面向農村的音樂教育工作者。即來源于農村,服務于農村。定向招生、定向培養,定向分配,不僅能挖掘一大批農村音樂人才,而且能夠為農村輸送一大批愛崗敬業的音樂教師。另外,職中互助學習。學校需注意加強對教師的職中教育。在年輕教師的成長過程中可采用“導師制”、“手拉手”等多種有效形式來帶動年輕教師迅速進入教學工作的角色,并快速成長為優秀的農村音樂教師。還有,職后注重提升。入職后并不斷成長起來的音樂教師更需要注重自身知識的更新,因此,學校需加強職后教師的進修、培訓和交流。3.從改善音樂教學環境入手,在保證實施音樂教學上改變對義務教育階段農村音樂教育的忽視。改善音樂教學環境,創設良好的音樂教育條件,有利于農村音樂教育教學的順利開展。如何改善教學環境,具體措施如下:首先,合理配置音樂教學設施。音樂教學設備是完成音樂教學任務的保證,是確保音樂教學正常進行,并取得良好教育教學效果的重要條件。另外,積極組織課外音樂活動。課外音樂活動是針對學生課余時間的、有組織的學校音樂教育活動。課外音樂活動突破了課堂音樂教學活動的局限,不僅可以在更廣泛的范圍內因材施教,而且豐富了學生的課余音樂文化生活。因此,學校要重視開展音樂課外活動,音樂教師更要有組織指導課外音樂活動的責任、創新和強化課外音樂教育活動的能力,保證課外音樂活動質量和提高效益,以活動促教研。還有,開發利用校內外的音樂課程資源。開發和利用校園媒體,如廣播站、電視臺、網站、宣傳欄等,是學校音樂課程的重要資源,也是建設校園精神文明的重要窗口。應充分利用這些資源,舉辦“每周一歌”、“點歌臺”、“學生音樂會”等活動,選擇那些優秀、健康、向上、適合青少年欣賞的音樂作品,豐富學生的課外音樂生活,開闊學生的音樂視野,陶冶學生的藝術情操、形成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

總之,義務教育階段的農村音樂教育發展任重道遠,存在的諸多問題和不足還需從事農村音樂教育的相關部門及人員作出更多的研究和努力。農村音樂教育的發展將與各項教育的發展共同撐起我國教育事業的藍天。

作者:劉雯冰 單位:哈爾濱師范大學音樂學院

[參考文獻]

[1]黑秀國.新課標下農村基礎音樂教育的新思考[J].時代文學(下半月).2010,(07):13.

[2]游馳飛.農村學校音樂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J].鹽城師范學院學報.2008,(3):121-124.

[3]劉啟平.農村學校音樂教育的現狀、問題及對策[J].中國音樂教育.2010(01):22.

[4]王安全王健全.貧困地區師資政策建議[J].教育發展研究,2005(1)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