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音樂教育美育功能
時間:2022-10-17 09:53:59
導語:論音樂教育美育功能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美育又被稱為審美教育或者美感教育,是培養人們豐富情感體驗、提升審美品質、形成性格定勢的必要手段,是運用審美形象的感染作用塑造人的知、情、意,從而實現使受教育者身心得到全面發展的教育目的。大文豪巴爾扎克認為:“只有音樂的力量使我們返回我們的本真,然而其他的藝術卻只能給我們一些有限的快樂。”音樂教育是針對音樂本質的教育,是一種以音樂為內容,以音樂的情感體驗、形象思維為途徑,并結合了一些教學手段和方法,培養人們認識美、欣賞美、表現美、創造美的能力的教學實踐活動。所以,審美教育功能是音樂教育最本質、最核心的功能。本文就現代音樂教育的美育功能的體現進行簡單論述。
關鍵詞:音樂教育;美育
音樂教育是美育的一個重要分支,音樂教育的所有理論與實踐成果最終都要歸結到美育教育的范疇。音樂教育作為美育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所承載的性質特征與目標任務是在用音樂這一特殊的藝術形式實現美育教育所賦予的育人功能。[1]而現代音樂教育的美育功能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促進學生智力開發的功能
學生在學習音樂的過程中,能夠鍛煉其自身的觸覺、視覺與聽覺等多方面的機能。與此同時,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創造能力也能得到鍛煉與開發。在學生學習音樂的過程中,各類音樂實踐能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運用他們原有的巨大想象力去創造。學生在學習樂器的過程中,既能鍛煉雙手的觸覺能力,也能鍛煉聽覺與視覺能力。不單是樂器奏出的旋律可以刺激大腦的靈活運轉,同時雙手的配合活動也可以促進學生進行積極思維,使大腦得到鍛煉,提高大腦的思考能力。所以,這也是很多喜愛音樂、學習器樂的孩子聰明的道理。而我們從生理學、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這些過程,進行音樂教育的學習,能夠打開學生思維創造的大門,能夠幫助學生發展左右腦的平衡,更能增強學生的記憶力、開發學生的想象力、推動學生的創造力等多種益處。
2幫助學生人格完善的功能
對于青少年的成長教育越來越被得到關注與重視,在這個過程中,是一個家庭、學校的反復認識甚至社會反復再認識的過程。音樂藝術的教育對于培養新一代的全方面和諧發展、提升他們的精神境界等都能起到至關重要的影響。西方歐洲被稱為“樂圣”的路德維希•凡•貝多芬,固執卻執著,堅強且有毅力。在他的一生中,貧困、疾病、失意、孤獨等種種磨難折磨著他,并且在他人生最關鍵的時候還完全喪失了音樂家最重要的聽覺,但他仍以巨人般的毅力創造了音樂的“奇跡”。他的音樂作品形象鮮明有力,曲調線條清晰緊湊,多數以反抗命運,具有鮮明的英雄性與戲劇性,富于動力的諧謔曲,以堅強為主旋律來表達自己對生活的挑戰。路德維希•凡•貝多芬在痛苦中頑強地創作命運交響曲,苦難變成他創作力量的源泉,他無法聽到的音樂是他活下去最大的精神支柱。是音樂造就了他的這種性格,是音樂讓后人記住了這個不甘于向命運屈服的英雄。音樂教育是一門聽覺藝術的教育,在人的生長過程中,聽覺生理也隨之成長,經過音樂教育在教育過程中的長期滲透,人的審美能力、創造力、想象力以及提升了人整體的人格魅力都有其他學科無法相比的效果。
3塑造學生發展和諧心境的功能
塑造和諧的心境是音樂教育從美育的功能出發的特殊功能,推衍擴之,個人的和諧心境是實現家庭、社會和諧的堅實基礎。“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傍晚漁舟中傳出的歌聲,響徹鄱陽湖畔,雁群感到寒意而發出的驚叫,叫聲直到衡陽之浦才消失。古箏名曲《漁舟唱晚》源于此境,樂曲以優美典雅的曲調、舒緩的節奏,形象地描繪了夕陽西下、晚霞斑斕、漁歌四起、漁夫滿載豐收的喜悅歡樂情景,表現了作者對祖國美麗河山的贊美、熱愛和對和諧社會的美好向往。為何現在的人常在茶館、餐館等一些公眾場合聽到此曲?在現代社會的工作壓力下,人們通過這樣的輕音樂可以減緩壓力,產生共鳴。若不能將這種堆積如山的工作壓力減輕,人們的性格和情緒將會受到影響,變得急躁煩悶。正是因為有音樂的共鳴,人們才可以塑造良好和諧的心境。所謂孔子曰:“樂在宗廟之中,上下同聽之,則莫不和敬。在族長鄉里之中,長幼同聽之,則莫不和順。在閨門之內,父子兄弟同聽之,則莫不和親。故樂者所以,崇學和順,比物飾節。”漢代班固的《白虎通義》引用孔子的這段話道出了音樂的社會教化功能。
4提高學生升華精神的功能
音樂藝術是音響的藝術、聽覺的藝術、表演的藝術和創造的藝術,作為人們精神生活的幾大部分,音樂教育有其特殊的功效。音樂可以打動人,不同時代、不同文化背景的音樂作品,其不僅對自身,而且對他人也有著不同的理解和關注,為他人的幸福而歡欣鼓舞,為他人的災難痛苦扼腕嘆息。一些音樂作品利用鮮明的節奏、優美的旋律、豐富的和聲、美妙的音色直接觸動人的情感中樞、震撼人的心靈對人進行影響,這種影響擴大到一定的范圍,持續到一定的時間,就會影響人的情感世界,從而對思想情操、道德觀念發生滲透式的、潛移默化的作用。《中國好聲音》這是一檔非常火的選秀節目,在這個舞臺上,對夢想追求的聲音真誠地打動著每一個人,每個歌聲總有著不平凡的經歷,不管他們的經歷或假或真,他們一定是經歷了不同的磨難與鮮為人知的努力才站在了如今的舞臺之上勇敢地展現自己。在他們的道路上充滿了對音樂夢想與人生的執著追求,音樂可以打動人,蘊藏在音樂中的苦難、經歷與情感更是音樂之魂,每個人演唱的音樂都演繹著不同的故事,有些故事太過于直白地表達會使人感到十分傷感,通過音樂卻可以更好地進行詮釋。音樂是追夢者的精神支撐,能帶給他們滿滿的正能量,使能他們勇敢地努力追尋自己的夢想。同樣,在《中國好聲音》的舞臺上有四位專業的夢想導師,追夢者需要得到他們的認可來證實自己,使自己接受更加專業的指導,因為需要導師引導正確的方向,或喜或悲,終究是音樂帶給他們的精神力量。黑格爾說:“審美帶有令人解放的性質。”證明音樂教育具有使精神得到升華的功能。
音樂教育是開發智力、完善人格、和諧發展、升華精神的重要手段,是素質教育所要求培養創造性人才的重要內容和途徑,這是其他教育不可取代的。音樂是人類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文化的傳授。因此,音樂教育要充分利用豐富的文化資源,增強與其他相關學科的聯系,促使音樂教育真正達到升華精神、豐富文化內涵、開發想象力和創造力,從而更好地發揮人全面發展的綜合功能的作用。
作者:關筱 夏詣超 單位:陜西師范大學
參考文獻:
[1]趙巖.音樂教育理論與教學方法概論[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8:1.
- 上一篇:藝術實踐在音樂教育的運用
- 下一篇:高師音樂教育意義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