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素養融入舞蹈教育探討
時間:2022-06-21 09:48:04
導語:音樂素養融入舞蹈教育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隨著我國對美育工作的越來越重視,舞蹈教育也需要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推陳出新,向著綜合素質教育邁進。本文立足于上海地區的實地調研與考察,通過對舞蹈教育教學實踐各個環節的關注,分析了當今舞蹈教育背景,闡述了本次音樂素養培育融入舞蹈教育的調研概況,而后結合調研數據分析得出舞蹈教育的現狀以及相應的成因,以期推動舞蹈教育更好地發展,促進學生的全面提升。
【關鍵詞】舞蹈教育;音樂素養;調研分析
一、研究背景
據文獻查閱,當前國內外舞蹈教育中融入音樂元素的背景如下:首先,從橫向來看,美國的藝術教育是開放、多元、綜合、全面的,為了適應時代要求,美國改變了過去的藝術教育方式,反思了過去注重自我表現的弊端,調整了學科結構。而在中國,將音樂素養的培育納入舞蹈教學內容,尚未得到足夠重視,與之直接相關的理論研究亦顯不足。其次,從縱向來看,在古代的藝術教育中,舞蹈與音樂也是相互配合與協作的。例如,在原始舞蹈中,舞蹈動作都是通過簡單的哼唱或是樂器的擊打聲來呈現的。又如唐代宮廷樂舞中的坐部伎、立部伎,都是通過樂手的樂器和舞者的舞蹈配合之下展示出來的。音樂結合舞蹈的古代舞蹈藝術實現了古代人們對藝術審美的需求。而到了近現代,社會對教育科目的要求更高,劃分更細,對舞蹈的專業化需求也越來越高,舞蹈教育更多地強調對自身技術能力的教學和訓練,卻忽視了其他藝術教育對舞蹈教育的輔助或協作作用。因此,藝術科目中的舞蹈與音樂逐漸獨立化,尤其是舞蹈這門科目作為藝術教育常常會脫離綜合藝術的范疇,去尋求專業的突破和發展。最后,通過對舞蹈課程設置的相關信息查閱,我們可以得知:在上海市各類中小學、舞蹈教育機構或教學團體中,只有少數一些學校開設了音樂類課程,以提高舞蹈生的音樂素養。音樂素養可以幫助學生在舞蹈創作、表演與審美欣賞等方面有所升華。總體而言,在舞蹈教育中開設音樂素養類課程的學校或社會舞蹈教育機構的數量并不樂觀。同時,至今未見到具有足夠可信度的調查報告或數據統計與分析,以及據此而展開討論的研究文獻。因此,本文立足于上海地區的實地考察、調研與實踐,針對音樂素養融入舞蹈教育的相關問題進行了調研與分析,以期對未來舞蹈教育發展起到推動作用。
二、調研概況
本次調研以上海地區為例,主要針對十二歲至十六歲具有一定音樂接受能力的中小學生以及中專生。在此次問卷的設計中,調研問卷圍繞本主題共設計了18個題目,分為多選、單選與簡答三個類型,通過網絡、社交平臺以及學校、機構等地現場分發并回收等多種方式,匯總有效問卷共計89份,取得了理想的調研效果,具有較高的信度。筆者以上海市十二歲至十六歲有一定音樂接受能力的中小學生以及中專生為研究對象。之所以選擇這一群體,主要是因為他們的學習能力普遍較強,且受環境因素影響比較明顯。過小的兒童學習能力尚且不足,而過于年長的人群已經形成固有的定勢思維且和一定的舞蹈學習習慣。由于此次問卷的主要目的是探討音樂與舞蹈是否要采用相結合的形式來進行教育,因此抽取的調研對象都是有一定舞蹈學習經歷的。調研的對象主要劃分為三類:素質舞蹈、社會舞蹈和專業舞蹈教育。原因是通過不同程度舞蹈學習的調研,可以鮮明地對比出舞蹈學習程度較淺的和較為深入的、音樂舞蹈全面發展和只偏重于舞蹈的人群的差異。不同教育背景的孩子對于節奏和音樂的把控掌握能力有所不同,可以更好地進行課程開設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分析。此次的調研分布在上海各中小學和各教育機構之中,所以此次調查對于上海的中小學及其上海專業類院校的音樂與舞蹈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有著顯著的作用,也希望對未來的舞蹈教育改革有一定的推動作用。
三、調研數據統計與分析
通過調查問卷等數據統計,可以看出如下幾個方面的問題:首先,接受調研的舞蹈教師與舞蹈學生普遍重視舞蹈教學與表演中的音樂要素,其中94.38%的被調研者認為有必要在學舞的同時注重培養音樂素養,95.51%的被調研者認為較好的音樂素養對舞蹈學習與表演具有積極意義。其次,相關舞蹈教育機構中,同時輔以相應音樂素養類課程的比重僅為40.45%,不足被調研機構的半數。再次,被調研者在跳舞的過程中,對音樂的關注多在于節奏(94.38%)和旋律(82.02%)方面,對音樂色彩等其他方面的關注度較低。最后,84.27%的被調研者表示對舞蹈音樂感興趣,然而,只有49.44%的被調研者具有音樂學習經歷或認為自己具備一定音樂素養。綜上,通過對有效數據的統計和初步分析,可以看出相關需求與供給之間存在顯著矛盾——供遠遠小于求,也基本反映了當前舞蹈教育的現狀,本文希望能夠通過調研出的現狀找到相應的解決辦法。
四、相關成因與影響分析
總體來看,有91.01%被調研者贊成在舞蹈教學的同時開設音樂素養類課程,但從調研數據上看,被調研者的主觀愿望與當前舞蹈教育的現實情況具有較大距離。由此可見,目前在大多數舞蹈教育機構中設立音樂素養課程的單位遠低于預估比率。同時,被調研者對音樂素養類課程的開設具有普遍的期待并認為其會帶來積極意義,由此凸顯出主觀期待或需求與相應的客觀供給之間存在一定的矛盾。因此,在上海地區,與舞蹈息息相關的音樂元素并沒有像大眾所期望的那樣普及,也沒有受到足夠重視。
(一)成因
筆者認為,造成音樂素養類課程的供求矛盾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原因:從歷史與客觀層面來講,首先是由于上海教育的大環境所造成的。如今的上海教育升學壓力大、競爭難度大,因而導致藝術學科與各學科之間存在壁壘。所以,我們應該突破學科之間的界限并進行整合,把舞蹈與相關的課程有機地結合起來。其次,又因為教學課程體系與分科教學的歷史習慣、教學組織者及師生對分科教學的思維慣性與行為慣性導致各門學科的老師各司其職,學校也通過每門課程的教學成果來評價老師與學生,這并不符合新時代綜合教育的發展方向和趨勢。最后,在中考、高考的藝術類評價機制有所缺失,學生們往往為了應試去突擊學習舞蹈,將一個應試劇目練得爐火純青,但對其他的卻一概不知,實際上并不具有基本的舞蹈素質,也不關注樂感、舞感和對身體的敏銳力。其次是現實與主觀層面的原因。通過調查問卷的結果得知,有91.01%被調研者贊成在舞蹈教學的同時開設音樂素養類課程,但被調研者的主觀愿望與當前舞蹈教育的現實情況具有較大差距。首先是由于辦學條件的專業化要求與評價,以及教育機構的成本考慮,學校和機構不愿再“多此一舉”,特別是教育機構,如此很可能會流失很多學生,無法盈利。其次,對于家長們而言,音樂素養類課程大多改變的是學生的樂感、舞感和對自己身體、對音樂的敏銳度,都是一些循序漸進的改變過程,而家長更希望看到直觀的教學成果,每節課要學會一些新的動作、新的舞蹈或者是新的技術技巧,這也就要求教師要將一些專業的、有難度的舞蹈動作提前搬上日程。最后是由于社會對藝術功能與學習目標的誤解、對正確藝術與美育觀念的缺失。在藝術學習的過程中,大多數的家長都是有目的性或者功利性地讓學生學習舞蹈,甚至有速成的教學要求與學習需求。我們常常發現許多學生小小年紀就已經把考級舞蹈考到了最高級別,但是在舞蹈各個方面的素質都有所欠缺,甚至一些基本的身體要求都無法達到。大家都一味追求技術技巧,但是忽略了舞蹈的本質而失去了舞蹈原本具有的美感。
(二)影響
根據對上述諸多原因的分析,這些成因難免影響上海地區舞蹈教育事業更好更快地發展。總體上看,大家對藝術教育的認識或觀念仍然相對傳統或保守,很多人對藝術的鑒賞還停留在“踢得真高”、“彈得真快”、“唱得真高”、“畫得真像”的層面,導致社會過于追求所謂的“專業”,卻常常適得其反。因此,要將正確的藝術與美育觀念傳播給大眾,將音樂素養課程逐漸融入舞蹈教育中,將大眾關注力逐漸往舞感、舞樂融合上轉移。通過數據反映出的當前舞蹈教育中相應層面的現狀,不難看出大眾對音樂素養的需求已經大于供給,呈現出供不應求的狀態,被調研者的主觀愿望與當前舞蹈教育的現實情況具有較大距離。這樣長期下去,將導致受教者與施教者的不滿,尤其是在這個主張綜合素質教育的新時代,已經有不少學校選擇“STEAM”或是“STEM”課程,開始淘汰“中國式”的舊式課程,就連上海的高考制度也開始改革成一試多考而非一考定終身。因此,藝術教育的改革更是迫在眉睫。綜上,無論是在素質舞蹈教育或者社會舞蹈教育中,大多學校、教育機構以舞蹈教授為主,家長們更注重的是教學的效果及呈現,對學生直觀學習效果的期待與評價,因此忽略了音樂素養的培育,所以樂感及節奏感明顯較弱。因此,都需要增設課程或拓寬學生音樂知識領域,并督促學生在藝術領域全面綜合發展。通過課程的增設,可以讓孩子學習到更多單一學科以外的知識和更豐富的藝術體驗,在學習舞蹈的同時也可以普及其他學科的知識,讓孩子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同時也能為舞蹈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五、結語
總之,通過數據反映出的當前舞蹈教育中相應層面的現狀,不難看出大眾對音樂素養的需求已經呈現出供不應求的狀態,被調研者的主觀愿望與當前舞蹈教育的現實情況具有較大距離。因此,舞蹈教育的改革更是迫在眉睫。基于此,筆者認為,我們要反思如今的舞蹈教育現狀,樹立新時代要求的全面的舞蹈教育觀,傳播正確的舞蹈教育理念,使得全民共享綜合藝術教育的成果。
參考文獻:
[1]呂藝生.素質教育舞蹈[M].上海音樂出版社.2014.
[2]朱靜.初中舞蹈教學中融入音樂教學的意義[J].才智,2010,(26):144.
[3]王渝璇.中國舞蹈音樂研究[M].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14.
[4]荀洪梅.“綜合”視域下國外藝術教育特征研究[J].知音勵志,2016,(17).
作者:王舒涵 單位:上海師范大學
- 上一篇:校訓文化育人功能探討
- 下一篇:高校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培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