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語言學概述
時間:2022-04-26 10:53:50
導語:心理語言學概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本文對心理語言學的發展歷程,在不同時期的重點研究課題進行簡要描述。本文內容主要分為歷史階段和重要內容兩個部分,以期對心理語言學作清晰介紹。
關鍵詞:心理語言學;語言習得;生成機制
心理語言學的誕生有著深厚的哲學基礎、語言學基礎和心理學根源。古希臘時期,以柏拉圖為首的天生主義者就提出:語言是自然賦予的,和人類的規約無關,因此詞語的聲音和意義是完全對應的。和他們的對立的是以亞里士多為代表的經驗主義者,他們認為詞語的意義和聲音之間沒有完全的對應關系。心理學基礎。語言的使用以認知為基礎,威廉•馮特1879年在德國萊西比大學建立了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被看作是現代心理語言學的雛形。他認為語言的基本單位是句子而不是詞,將語言產生看作是完整的思維轉換為有組織的線性語段的過程;提出“統覺”概念,指我們對某一種經驗的結構的感知。例如把一系列的音符聽成某一種曲調。他主要采取實驗內省法。而后來的行為主義心理學代表人物:華生、斯金納、波利斯等。他們首先批判了“內省法”,認為這種方法帶有主觀性,而且人類行為主要受客觀環境影響;反對將心智活動作為心理學研究的中心,因此研究對象常常是動物;強調經驗在行為中的作用。
一、發展階段
心理語言學的發展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早期研究時期、重大突破時期和跨學科發展時期。(一)早期研究時期兒童語言習得和兒童心理是這一時期的重要研究內容。庫斯謨1859年發表《新生兒心理生活的研究》一書,這是對較多嬰兒進行觀察實驗以后統計整理的結果,在當時說來,是一種具有新的特點的研究。如他用糖水、鹽水、奎寧水等分別放在新生兒口中,觀察他們的反應。1954年,《心理語言學:理論和研究問題的概觀》問世,成為了心理語言學的憲章。(二)重大突破時期20世紀六七十年代是心理語言學取得重大突破的一個時期。1957年哲學家和語言學家喬姆斯基發表了《句法結構》,提出了轉換生成理論,隨后深刻批評了行為主義。喬姆斯基認為:語言理論應該解釋人們對自己語言的隱含的知識,他注重討論語言中的創造性。兒童的大腦里有一種天生的“語言習得機制”,不是靠“刺激—反應”來掌握語言規則。語言系統的規則和表征與認知系統的規則和標準是不同的,是相互獨立的。(三)跨學科發展時期80年代以來,心理語言學研究重點從表面結構和言語行為轉移到底層結構和認知結構。并且受到認知心理學,特別是人工智能的影響。人工智能對心理語言學最重要的影響是關于語言理解和知識表征的研究,語言理論、語法規則和語法分析再度受到重視,句法結構也重新引起人們的興趣。
二、重點研究內容
早期的心理語言學從兒童習得入手一步步解開語言產生的奧秘,因此,心理語言學研究的重點內容分為語言產生、語言理解和語言習得三個方面。
(一)語言產生
語言產生分為記憶和輸出兩個過程。首先是記憶結構模式。其次作為說話人,我們要對自己的想法進行概念化。在此過程中我們需要對周圍的環境有所了解,即共有背景知識幫助我們形成一個前語言環境。概念化之后就是構想過程,提取心理詞匯和前語言知識組織起來形成一個合乎語法和詞匯的結構化語言。這時產生的仍然是內部語言,然后通過語音計劃,發聲轉化為口語化表達形式,即外部語言。語言產生的模型分為以下三種:1.串行處理和并行處理。其中有兩個階段:(1)建立句子的短語結構;(2)提取準備安插到句子的詞項;決定這些詞項的正確發音。2.自下而上的過程:即從小到大,語音,語音和音節;詞匯;句法;話語,把一個句子的意義和前一個句子的意義聯系。自下而上反之。3.自動化過程和控制過程.自動化指的是不太需要記憶容量的過程。第二階段是脫口而出,即自動化。
(二)語言理解
1.言語聽辨言語聽辨是語言理解的第一步,這部分主要研究人們是怎樣處理言語中的聲音信息和語言信息,即我們是怎樣把言語信號分解成語音單位并與有意義的詞語匹配。研究者提出了四個模型:(1)肌動模型。(2)合成分析模式。(3)模糊邏輯模型。它認為言語聽辯有三個過程:特征評估,結合和決策。它的基礎是原型,先有一個匯總的描述,包括了各種區別性特征的聯合。(4)交股模型。它包括了兩個階段:首先一個詞的聲學/語音特征激活了記憶中和他相近的詞。其次,所有可能的信息都會影響目標詞的選擇,因此這個時候需要排除干擾信息。2.心理詞匯識別和提取(1)詞匯識別。研究者提出了心理詞匯,指儲存在內心的一個統一的詞匯。關于詞匯的識別有以下三種理論:第一,直通理論:詞的意義可直接由詞性獲得,語音的提取是詞義通達后的附加過程。第二,語音中介理論:詞義的獲得需要先詞形信息轉換成語音,由語音激活詞的意義,因此語音信息起到一定的中介作用。第三,雙通道理論:詞形通過詞義和由詞形通達語音在通達詞義兩條路同時存在,哪條道路起作用取決于詞的頻率和類型等因素。(2)詞匯提取。福斯特(1976)提出串行搜索模型:將心理詞匯比作一個圖書館,有三個提取檔:供辨認書面文字提取檔、供辨認口語的語音提取檔、供辨認意義的語義/句法提取檔。這些提取線路一次只能用一次。還有一種相對于的是并行提取模型:詞匯發生模型。詞的提取并非靠它在心理詞匯中的位置,而是靠它激活的程度。她就像一個記分板,記下該詞項和直覺刺激共享的特征數目。3.語篇理解語篇理解的關鍵問題是句法知識首先被加工還是句法、語義和語用三者同時起作用。因為言語交談中充滿著大量的歧義句,如Theyareeatingapples,借助語境,我們才能知道這句話表示的是“這是可以吃的蘋果”還是“他們正在吃蘋果”。因此研究者提出了以下兩種理論。(1)模塊化理論。句子加工中,句法和語義信息由大腦不同功能性模塊或加工器完成(詞匯加工器和語義加工器)。句法分析和語義分析相互獨立。弗雷澤(1982)提出的“花園小徑”模型。如果語義分析否定句法分析的結果,句法分析模塊再一次進行分析,提出另外一種結構。(2)交互作用理論。句子理解的過程中句法和語義信息同時交互作用。
(三)語言習得
兒童語言習得也叫作語言發展心理學,心理語言學家主要任務是分辨語言發展的不同階段,以及在各個階段兒童語言的變化。他們認為其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1)前語言階段,只會咿咿呀呀發出有意義的、但無法交流的聲音。(2)語言聽辨階段。區分音段和序列、區別語調和重音。(3)單詞語階段(1歲至1歲半),模仿和創造。這一階段中,兒童語言開始體現語法。(4)雙詞語階段,標志著兒童說話能力的進展,這是由于其交際意愿強烈。(5)成人階段。
三、結語
心理語言學在全世界范圍來看發展是非常迅速的,但是國內研究仍然落后了一步。心理語言學是以語言心理活動的過程,語言習得和語言使用的心理過程,以及語言理解活動為基礎。通過對心理語言學的簡要梳理,我發現:首先,在心理語言學的各個研究方向上,需要一個大家認同的理論基礎和框架,并且運用比較統一和規范的試驗方法。其次,心理語言學和認知科學互相促進,這不僅對于我們認識語言和思維的關系有促進作用,而且對于認識人類智力也有重大的作用。最后,心理語言學的研究是跨學科的。
作者:張思宇 單位:中央民族大學
參考文獻:
[1]桂詩春.新編心理語言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2]張侃.我國心理學的現狀與發展對策[J].心理與行為研究,2003(2):81-85.
[3]桂詩春.認知和語言[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1(3):67-80.
[4]彭聃齡.語言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1.
[5]余林,舒華.西方語言產生研究中的幾個主要問題[J].心理科學進展,2002(3):248-255.
[6]羅婷.近二十年國內外心理語言學研究綜述[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12.
[7]肖旭月.語音表征在取詞拼音過程中的作用—中國學生英語拼寫錯誤的心理語言學分析[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1(6):422-428.
[8]石東方,舒華,張厚聚.漢語句子可繼續性對句子理解加工的即時影響[J].心理學報,2001(1):7-12.
[9]陳永明,楊麗霞.當代心理語言學研究的若干重要問題[J].心理科學,2009(12):385-38.
- 上一篇:正確認識與使用期刊影響因子
- 下一篇:教育技術物理實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