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職業教育管理論文

時間:2022-05-27 11:20:00

導語:農村職業教育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職業教育管理論文

摘要:我國農村職業教育長期受傳統辦學模式的影響,辦學形式單一,辦學效益不高,如何在市場經濟中求生存、求發展,是擺在職教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課題。

關鍵詞:農業職業教育;辦學模式;校企聯合

改革開放以來,農業職業教育有了很大發展,形成了一定規模,為農村經濟的發展和國家建設培養了大批高素質的勞動者和技術技能型人才。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面臨的形式更加嚴峻。近年來,農村職業教育出現了整體滑坡,這其中有內部和外部的種種原因,但長期受傳統模式的影響,辦學形式單一,辦學效益不高,也是影響其發展的主要因素。一些農村職業院校為尋求新的發展,采取了多樣化的辦學形式,來改變目前的困境。在全新辦學理念的指導下,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實現了辦學思想、辦學模式和辦學機制的三大轉變,切實加強了職業道德教育和職業技能培訓,探索出了獨具特色的校企、校鄉、??h、校會、校站所、校校、中外7種全新的聯合辦學模式,辦出了特色和水平。

一、校企聯合

校企聯合辦學模式是學校與企業零距離合作,按照“訂單教育”共同培養人才的一種辦學模式。學校和企業共同創造辦學條件,培養目標、教學計劃、教學內容等由雙方共同確定:企業負責承擔部分辦學經費,并負責向學校提供部分專業課教師和實習指導教師,提供實習場地;學校為企業培養定向人才。通過企業精神與校園文化的雙重熏陶和兩種不同教學場景的培養,學生一畢業就成為熟練的企業員工,從而實現學生能力和崗位需要的無縫對接。校企聯合,企業為學校注入經濟活力,提供就業崗位,而學校為企業帶來知識和人力資源,使職業教育與地方經濟協調發展,比翼雙飛,它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職教生命力的源泉。學校與企業緊密合作,開展校企聯合辦學,一是可以充分利用企業的實習條件,培養實踐能力強的人才,二是創造了學生的就業環境和就業之路,三是雙方共同對學生進行思想和教學等方面的教育和管理,直接面向企業,面對社會,有利于對學生進行綜合能力的培養。

二、校鄉聯合

校鄉聯合辦學模式是以一鄉、一鎮產業結構調整對人才和技術的需求為基點,將辦學的重心下移,直接為基層定向培養人才。這種辦學采取靈活學制,農閑進行理論教學,農忙開展生產實習,“理論和實踐不脫節,學習和生產兩不誤”,為農村培養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永久牌”科技致富帶頭人。依托縣農職學校專業優勢,在縣鄉、村、戶之間形成輻射網絡,構建起信息傳播、科技培訓、生產示范、項目推廣的立體交叉服務網絡體系。堅持以縣、鄉農村職成學校為基地,以科技實用項目為內容,以農村初中畢業生和農民為對象,以科技示范戶為骨干,從而達到學一技之長,幫一戶脫貧,帶一村致富;培養一批能人、形成一個農民服務組織、推廣一個科技項目、帶動一個產業、致富一方農民的目的。開辦不同的培訓班,如農業技術培訓、農村管理干部培訓、勞動力轉移技術培訓等,為農業科技水平的提高和農村經濟的發展及人力資源的優化提供服務。安徽省涇縣高級職業中學,從1996年起,與涇縣太園、云嶺等鄉鎮實行聯合辦學,派專業課教師下到各行政村任科技副村長,實施“111工程”,做到一個教師扶持10個農戶,帶動100個農戶共同致富。學校根據鄉鎮經濟規劃,提出“一村一品、一片一特色”的農業產業化總體要求,學校給每位掛職教師分任務。教師把課堂開在田間地頭,送科技下鄉。學校立足本地辦學,服務經濟建設,知名度大了,口碑好了,為學校招生、就業及各項工作的開展創造了良好的外圍環境。

三、??h聯合

??h聯合模式是學校主動服務地方經濟建設,開展院校與縣域經濟發展的全方位合作。根據縣里對人才的需求,職校與有關部門進行聯合培訓或學歷教育。貴州省道真職業高中與縣交通局、人民武裝部、縣委組織部、縣勞動局、煙草公司等單位聯合辦學,面向在職于部、農民、復員軍人、下崗職工進行教育和培訓,先后培訓學員一萬余名,提高了人員素質,為復員軍人、下崗職工的再就業和農村富余勞動力的轉移提供了技術支持和有利保證。新疆昌吉畜牧學院就是由大型畜牧龍頭企業的董事長任理事長、州畜牧局長任院長、學校參股的新體制實體。昌吉畜牧學院的建立是辦學體制的一次創新,它構建了一個政府牽頭、行業指導、企業參與、學院實教、多方受益、互惠多贏的平臺。它第一次把政府、行業、企業與高校緊密結合了起來,讓政府、行業、企業真正參與到人才培養的全過程中。十一家龍頭企業通過校企聯合辦學,實現了企業需要什么樣的人才,學院就為企業培養什么樣的人才的愿望,使“訂單教育”變成了現實。企業在聯合辦學中有了發言權,在人才培養方案制訂中,企業對人才規格和質量的要求得到了充分體現。對學生而言,通過訂單辦學這種全新模式,一腳跨進校門,就等于另一只腳跨進了企業,學習的目的性和方向性更加明確了,從根本上解決了就業問題。如今,學院先后與昌吉市、福海縣等簽訂了全方位合作協議,為“科教興縣”、“人才興縣”提供人才支撐和知識貢獻。

四、校會聯合

校會聯合是指學校、專業協會、農戶互動的辦學模式。即由職業學校牽頭,以專業教師和畢業生為主體,組織專業協會,再通過專業協會把農戶組織起來,參加科技培訓活動和生產經營活動。這樣,就把學校的實踐教學活動緊密地置于專業協會和農戶的互動之中,使職業教育直接有效地為農服務。牡丹江、齊齊哈爾等地由農職學校牽頭組建成的農村各類專業協會遍布各鄉鎮。例如,寧安蘭崗職成學校的西瓜協會、訥河職成學校的馬鈴薯協會,已帶動當地農業產業化和專業化的發展,當地農民也因此脫貧致富。

五、校站、所聯合

農村職成學校結合本地經濟發展需要,橫聯當地農業技術推廣站、種子站、水利站、農機站、畜牧站等為農服務站點,上掛專業科研院所,共同研究科技項目的開發和實用技術推廣,使產學研結合起來,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科技動力。這種范式有效地解決了科研院所的實驗項目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問題,也使職業學校和農業技術推廣站在孵化科研項目過程中,找到了自身為農服務的位置。黑龍江省采用校站、所聯合模式,2003年開展推廣種植業科研成果120項,畜牧業科研成果105項。

六、校校聯合

職校與其他學校間的聯合辦學。有職校一職校間的聯合,有職校一大專院校間的聯合,也有職校一普教一大專院校的聯合等多種形式。可以是本省本市學校的聯合,也可以是跨省市學校的聯合。各校根據自身實際,在發揮本校優勢的同時借鑒他校的長處和優勢,共同辦學,為當地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培養適用人才。職院與縣(市)所屬普通初中、高中、職業高中聯辦,按照分層次教育理念,把那些適合鍛造成職業技術人才的學生選拔出來,第一年放在縣、鄉(鎮)辦中學,作為學院的預備班,教授文化基礎課,第二、三年整體轉入學院,學習專業技術課。通過這種方式,走一條技能性人才成才之路,使廣大農村學生通過職業教育,掌握一技之長,離開土地,離開農村,進入企業,進入城鎮,從而實現農村富余勞動力的高層次轉移,也為農村教育改革闖出一條全新之路。新疆農業職業技術學院與昌吉市第三中學、烏蘇市紅星鎮中學等數十個縣市普通中學開展了聯合辦學,在校生達500多人。河北省易縣職教中心與天津市涉外工業學校、天津市輕工業學校3所中等職業學校聯合辦學。天津市的兩所學校師資力量強,教學設施完備,辦學水平較高,但生源不足;易縣職教中心地處太行深山,經濟欠發達,由于畢業生就業難,影響了學校辦學。三校聯合后,不但使分別地處城市、農村的中等職業學校走出了辦學困境,三資企業有了可靠的技術工人來源,同時搭建了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市轉移的橋梁,開通了城市就業的直通車。城鄉職業教育的結合,激活了城市職業學校,也激活了農村職業學校,是值得提倡的一舉多得的好經驗。

七、中外聯合

中外聯合指職業學校與外國法人組織、個人及有關國際組織的聯合辦學。中外聯合辦學是中國教育對外交流與合作的重要形式,是對中國教育事業的補充。河北省涿州職教中心一流的辦學質量、良好的社會聲譽吸引了國外的合作伙伴,使聯合辦學不斷向高層次發展。他們先后與英國里丁學院、加拿大的百年理工學院等國際院校簽訂了《聯合辦學協議》,成為河北省15所具有中外合作辦學資格的學校之一。此外,學校還與英國合作,建立了“倫敦英語考級站”,成為我國僅有的兩家考級站之一,學生在考級站通過考核后,便可到英國任意一所大學深造,實現了涿職人與國際職教接軌的夙愿。中外聯合辦學,不但引進了境外的優質教育資源,學習了國外的先進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而且通過中外教育的“嫁接”,增強了職業教育的抗沖擊能力和自我更新、自我修復的能力,推動了辦學質量和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