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職業技術教育管理論文

時間:2022-08-03 06:11:00

導語:地方職業技術教育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地方職業技術教育管理論文

摘要:職業技術密切關系國家與地區的,本文了20世紀中期地區光復以來至今,其職業技術教育的演變與發展。并在此基礎上,對臺灣職業技術教育將來的發展趨勢進行了。

關鍵詞:臺灣職業技術教育趨勢

一、光復以來至今的臺灣職業技術教育

1945年臺灣光復,依據當時大陸學制,將原有日本統治時期各類實業學校與實業補習學校改為“三三制”的初級和高級職業學校。初級職業學校招收國民學校畢業生,高級職業學校招收初中生及初職畢業生。同時,專校則分3年制與5年制兩種。隨著經濟的變化,在1968年臺灣實施9年國民教育之際,停辦初級職業學校,并將所有初級職業學校改為高級職業學校,且鼓勵高級中學開設職業課程,學制3年,并有“論換式產教合作班”、“階梯式教學”及“延教班”等彈性學制。1976年公布《專科學校法》,規定專科學校分二年制、三年制、五年制3種學制。至1974年設立第一所技術學院,建立了由職業學校、專科學校、技術學院三階段構成的職業技術教育體系,將職業技術教育提升至與大學平行的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層次,獨立于普通教育體系之外,成為臺灣三大教育體系(普通教育、成人教育、職業技術教育)之一。

臺灣在經歷20世紀50年代中后期的經濟復蘇階段后,60年代開始步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以“出口擴張”為導向的勞力密集型加工的發展,帶動了整個經濟的快速發展。為配合經濟建設發展的需要,教育政策的制定轉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發展目標上,重視人力資本投資,加快技術人才的培養。臺灣“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專門成立了人力發展小組,負責人力資源的規劃。第一期《人力發展計劃》于1966年10月在“行政院”會議上討論準予備案,之后每兩年修正一次;并連續制定了三期《人力發展計劃》,以配合第四、五期“經濟建設計劃”對技術人力的需求。1972年“經合會”改組為“經濟建設發展委員會”,人力規劃和研究工作劃入“經建會”綜合處,之后又相繼推出一系列人力規劃方案。由于出口加工業必須面對國際市場的競爭,需要不斷提高產品質量和技術水平,改善人力素質要求尤為緊迫。根據專家預測,臺灣在經濟發展初級階段,初級、中級技術人才最為缺乏,因此人力規劃工作把重點放在調整教育結構上,教育重心由普通教育向職技教育傾斜。

20世紀70年代以來,臺灣職技教育進入一個蓬勃發展的新階段。首先重新調整普通高中和高級職校,由原6∶4逐年調整到1981學年度的3∶7。繼而大量擴充專科學校,到1972年專科學校猛增到76所,學生人數達13.8萬多人。同時專科學校從普通高等教育體系中分離出來,成立了“專科職業教育司”,突出其培養實用性專門人才的教學宗旨。70年代中期臺灣職技教育進入了調整期,由于前一階段數量的過度擴展,導致教育量與質的失衡。同時,70年代連續兩次經濟危機的重擊也迫使臺灣重新調整經濟發展策略,經濟的緊縮,相應地要求教育作出調整。為限制數量的過速增長,頒布《職業學校法》、《專科學校法》等一系列規章法令加以整頓,逐步完善職教體系。隨著1974年第一所工業技術學院成立,“專科職業教育司”改稱為“技術及職業教育司”,專責職校、專科及技術學院事務。80年代,為配合“產業升級”,從1985年起重新開放私立專科以上學校,大專院校與研究所的數量也開始激增。1980年大專院校達104所34.3萬人,其中專科學校77所18.3萬人,大學院校27所15.3萬人。到1994年大專院校增加為130所72萬人,其中專科學校下降到72所,大學院校增加到58所36萬余人。隨后又不斷擴充本科層次的職教招生規模,把辦學較好的專科學校改制為技術學院乃至大學。1995年,技術學院只有7所,而截止到1998年8月,已有18所專科學校順利改制為技術學院。到2000年,臺灣技術學院的數字漲至52所,技術學院升級為大學。臺灣“教育部”在1996年制定了《大學及分部設立標準》,規定獨立學院具有12個以上學系,3個學術領域即3個學院的規模,辦學成績優良者即可申請改名為大學。到1998年底,已有6所技術學院改為大學,至2000年漲至11所。在普通教育體系方面,臺灣1996年出臺一項政策,讓普通大學附設二級技術學院,以銜接專科學校的課程。到1998年底,附設二級技術學院的普通大學已有23所。這樣,從高級職業學校、專科學校到技術學院、科技大學及普通大學附設二級技術學院,已構成一個相當完備的職業技術教育體系。學生初中畢業面臨分流時,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興趣及專長等來選擇是進入普教體系還是進入職業技術教育體系就讀。

二、臺灣職業技術教育今后走向分析

臺灣過去把職業技術教育定位在“養成教育”上,目的是讓學生習得一技之長,畢業后直接就業。因此,他們繼續升學的機會非常少,職業技術教育帶有明顯的終結性色彩。隨著社會的變遷,這一教育體系已無法滿足一般民眾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而經濟發展、科技進步也越來越需要高素質的實用型人才。在新世紀,臺灣職業技術教育面臨一個新的轉折期。作為培養型技術人才,與經濟發展有著密切聯系的職業技術教育,隨著社會的進步,科技的快速變遷與經濟人才需求結構的變化,如何調整與適應未來發展呢?

圍繞如何建立面向21世紀的職教體系,臺灣有關方面作了多方面積極的探索。臺灣職業技術教育的將來走向主要是:

1.職業技術教育的高移是必然趨勢,今后的重點將放到發展大學以上層次的技術院校由于經濟的快速變遷和科技日新月異的發展,人力需求結構將漸呈燈籠型或鉆石型,居中間大部分是擁有高級技術知識的專業和技術人員。據臺灣“經建會”人力規劃處預測,臺灣專業技術人才和行政管理人才的需要將呈遞增趨勢,年增加率分別為4.5%和3.7%,未來高等職業技術院校仍有很大發展潛力。而臺灣教育當局1995年的教育報告書則決定:重新調整高、中職學生的比例,通過增加高中、適量增班、規劃綜合高中及完全中學的方式,調整中、高職學生比例為5∶5。進一步暢通職校升學管道,研擬彈性學制,大學增設技術課程,專科增設技術學院課程,專科與大學合辦二年制在職進修班,大幅增設技術學院,并實施技術學院設專科部的新學制。

2.獨立的職業技術教育體制將轉向普通高等教育體制下的大學多元化的發展模式實施了多年的高中普通教育與職業技術教育的分流政策有可能被取消。1996年上任的臺灣“教育部”部長吳京,上任伊始就提出高中不分流,同時要求改變以往高二后文、理科分組,使學生在高中階段能接受全面教育,具備通才能力,相應的大學入學也將打破多年來實行的分組考試模式,所有科目都要考,同時支持原臺灣“教育部”推行的大學多元化管道入學模式。

3.職業技術教育將走與終身教育相結合之路隨著科學技術快速發展,知識的老化更加突出,人們需要不斷補充新知識,以應付職業的變動,跟上新技術的發展,因此終身教育日益重要。臺灣職業技術教育力圖擺脫終結教育的局限,教育目標兼顧升學與就業,與終身教育結合,使公民有隨時返校進修的機會,職業技術教育向終身教育領域拓展。為此,臺灣職業技術教育作了如下一些調整:重新規劃,采取開放式的職業技術教育體系,提高日夜間部、不同學制及校際選課、春秋兩季均可入學,以及不限修業年限和休學限制,使學生能“隨時進去”“零存整取”完成學業;職前教育采取“直達車”的設計,使學生畢業直接升學或就業;在職培訓采取“區間車”的設計,為公民個人隨時返校進修創造條件;在入學方案上做到多元化,除原有的四技二專聯考外,學校推薦、申請入學、行業推薦甄試等入學方式都在積極試辦,甚至教育當局可考慮免試入學,考試不及格再退學。

4.落實職業證照制度,建立多元文憑價值體系就職業技術教育本身的價值來講,它提供給學生的實務能力的養成是必須加以重視的。在臺灣,加強實務能力培養的一項重要措施即是落實職業證照制度。職業證照分三級,即丙級、乙級、甲級,它是通過職業證照鑒定考試取得的。職業證照有利于學生的升學、就業或就業后的續薪、升遷,因此職業技術教育體系學生在畢業的時候,不僅能取得畢業資格證書,也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取得職業證照。從1992年至2000年,已有超過40萬的職校學生取得丙級的技術士證照。在落實職業證照的基礎上,為建立多元文憑價值體系,臺灣當局修訂了《各級各類學校同等學歷的辦法》,規定持有職業證照的人士,在有若干年的工作經驗之后,也能取得相應的同等學歷資格。如丙級證照加5年工作經驗即相當于高級職業學校畢業或普通高中畢業,可以參加普通大學的入學考試或技術學院、科技大學及專科學校的入學考試;乙級證照加4年工作經驗即相當于專科學校畢業,可以參加大學附設二技或技術學院、科技大學的入學考試;甲級證照加3年工作經驗即相當于技術學院、科技大學畢業,可以參加研究所(碩士、博士)的入學考試。從而建立起職業證照和畢業文憑之間的等值互換關系。

1.林騰蟻.技職的.鄭州大學升達經貿管院學術報告集,2000.3

2.臺灣“教育部”展望二十一世紀的教育遠景教育資料文獻,1997.3

3.王桂利.職業教育:疲態漸顯再圖發展──臺灣教育現狀采訪札記之三.大眾日報,2001.11.15

4.江義平.技術可以走遍天下:對職業證照制度之檢討及建議.臺灣技職雙月刊,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