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教育改革探析論文
時間:2022-01-17 03:58:00
導語:高職教育改革探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要正確認識與全面把握高職教育的教學特點,使高職教育健康快速的發展,有效的服務社會,就必須對高職教育教學進行改革。
【關鍵詞】高職教育;教學改革;人才培養;產學研結合
1引言
高等職業教育在中國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其特殊形式已初具雛形,規模正日益壯大,各類高職高專學校已占全國高等院校的近1/2,迄今已為我國培養數以百萬的技術型應用人才,為社會做出了巨大貢獻。這一切正顯示了其作為教育環節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的重要性,也說明大家真正從思想上認識到了它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重要性與特殊功能。本人在應天職業技術學院四年多的教學工作總結發現,高等職業技術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要在社會上產生更深遠的影響,繼續為國民經濟的發展添磚加瓦的話,就必須對其整體教學做一些改革。現針對本人所教課程的實際情況作一些簡單設想。
2改革的具體內容
2.1對類似于應天職業技術學院這類高職高專類技術學院要有一個十分準確的定位。
這是一個根本性的問題,也是準確把握高職教學特點的前提和基礎,更是這類新興的民辦院校能繼續生存下去唯一途徑。高職教育是以培養高技能應用型的“灰領”人才為主要目標的高等教育,它有別于一般性的本科院校。就我們學校而言,主要是指以培養高技能應用型人才的大專職業教育,必須堅持以服務社會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的方針。目前我們學校提倡“開門辦學”,其目的就是與社會接軌,不要為了純粹教育而教育。高職教育本來就是社會生產的一個重要環節,那么就必須要和社會平滑過渡,更何況如今的教育本身就是一個產業。因此本人認為,這類學校應了解社會需求,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多聯系一些實習實訓基地,進行“定單式教育”,甚至有可能的話可以開設校企合作班,直接開設社會所需緊缺人才的專業,結合社會實際,完全打破高等教育“象牙塔現象”,使學生畢業后會做事,能做事,直接走向市場,即今天畢業明天就業。而作為理工科的機電工程系,更應該切實的走產學研之路。即社會生產實習——學校專業學習——科學研究相結合的科學方式。這樣,學生才能在學校中體會掌握到社會生產的動手實踐能力,同時又可以在實習基地社會生產中加強理論的學習,另外在一些教師和單位技術人員的指導下,也可以進行一些適當的創新性科學研究。走產學研結合之路雖然是高職教育發展的必由之路,但就目前調查情況來看,在“研”這一環節實施的難度最大,因為一般的民辦高職院校在這方面的投資有限,且大多數帶有公司企業的盈利性質。只有真正做到產學研的協調統一,才能培養出適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的創新型的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因此,民辦高職教育加大投資“研”的方面力度勢在必行,同時應把眼光放得更長遠一些。
2.2對類似應天學院這類院校教學活動的主體即學生,要有全面具體的認識。
首先,高職教育是高等教育,不要盲目等同于中學的延續。中小學的教育是基礎性教育,而高職教育則是技術應用型的職業教育,因此對學生的要求重點應向技術實踐偏移,當然相應必要的專業理論還是必不可少的,應以“基本夠用”為前提。同時高職院校和普通本科院校也有區別,普通高校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掌握較強的理論知識,很顯然由于高職院校的學生將來走上社會的定位不同而直接導致他們的專業理論知識比不上普通高等院校的本科畢業生,因為他們完全是針對不同的目標培養的。其次,有必要了解學生自身的知識基礎。應天學院是一所新興的高職專科院校,生源是最主要的體現其生命力的指標。但由于同類院校比較多,激烈的招生競爭使得學生的“整體素質”有所欠缺。這類學生大部分高考分數都不是特別理想,基本都是最后一批次錄取的,換句話說,他們的基礎不是很扎實,那就需要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有足夠的耐心,因為有時候還要回過來補一些中學的知識。老師要把一些必須的理論講清楚講透徹,必要時可以借助一些工具或者通過實驗來演示,甚至是“講故事”的方法。老師不是為了上課而上課,不能為了完成任務趕進度,更不能完全照本宣科,上課應與學生進行良好的互動,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以學生理解為最終目的。
2.3對于高職院校的教材選擇也應有自己的特色
高職高專教育的課程,應打破學科體系的界限,按照技術應用能力、職業素質培養為主線和“實際、實用、實踐、實效”的原則設置課程和精選內容。一般來說,對于理工科的系科,優先考慮高職高專系列規劃教材。我國教育部門在社會對應用型人才需求的推動下,專門研究了國外的一些成功經驗,結合國情制定了一系列的方針政策。因此規劃教材比較適合這一層次的需要。對于一些純實驗性的課程,比如電工學實驗,很少有專門的獨立的教材,那么可以借鑒一些其他學校的成功經驗,結合社會發展,由一些有經驗的老師自己編寫一些,甚至是日常生活中比較常用的電路也可拿進實驗室。而且應減少驗證性實驗,取而代之以創新型設計型的電路電工實驗,并且可以不局限于規定的課時時間,以大作業大設計的形式來實現。而對于《計算機信息技術基礎》這一課程而言,其目的性比較明確,就是不僅要讓學生通過省計算機等級一級考試,而且要能靈活操作計算機,以計算機為工具增強自己的學習能力。因此教材的選擇使用了等級考試中心的教材。這是一套普通高校的通用教材,知識面相當廣泛,比較實用,本科院校一般都是一學期結束,考慮到高職院校學生的實際情況,我覺得可以借鑒其他高校一學期完成,但必須增加課時,使學生能有一個比較扎實的計算機基礎,同時在授課過程中,應加入一些社會實用的計算機知識以及一些額外的上機操作,而不是純粹為了應試去給學生上課。因為我們的最終目標是培養能就業能創業的技術型人才。
2.4要培養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就必須選用科學的實踐教學方法
與其它類型、層次的教育相比,高職教育的教學方法更加強調實踐性,尤其對于理工科而言。這既是高職教育的教學特色所在,也是培養技術應用型人才的基本保證。實踐教學方法主要體現以下幾方面:一是互動性,更加重視學生的參與。因此,在教學中必須堅持以學生為本,讓學生多多參與,親自動手,親自操作。二是要根據專業實際合理確定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比例,加強學生的專業技能培養,堅持以實踐為本,理論知識的掌握以夠用和實用為前提。三是要把學業與就業、創業緊密結合,更加注重職業素質的培養,努力使學生通過實訓教學獲得就業的技能和創業的本領。在強調實踐教學的同時,要積極創造各種實踐形式,充分調動學生主體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盡量使每個學生都有實踐的機會,并可以通過與學生談心,了解他們的要求,盡可能完善實踐條件,保證實踐的質量。并且可以以“第二課堂”、“科技活動”等形式增加實踐動手的機會。而且學校應鼓勵推行雙證書、多證書制度,即學生畢業取得學歷證書的同時,取得相關職業資格證書。高等職業院校必須把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實踐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放在突出的地位,促進學生技能的培養。要依照國家職業分類標準及對學生就業有實際幫助的相關職業證書的要求,調整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把職業資格證書課程納入教學計劃之中,將證書課程考試大綱與專業教學大綱相銜接,改進人才培養方案,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強化學生技能訓練,使學生在獲得學歷證書的同時,順利獲得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增強畢業生就業競爭能力。
2.5轉變傳統的考試觀念,樹立以“能力測試”為中心的現代考試制度
做好考務管理工作,健全課程教學大綱建設,實行“教考分離”。考試一般都具有以下多重功能:(1)考試的評定功能。考試能評價、鑒定應試者在某方面的知識和能力是否達到了規定的水平和標準。(2)考試的診斷和反饋功能。考試能夠檢測學生在知識和能力掌握上的不足與問題所在,給學生提供改進學習的信息,給教師提供調整和改進教學的信息。(3)考試的教育功能。考試能力是一種重要的素質能力,它包括表達能力、鑒別能力、應變能力、心理素質和考風考紀等諸多方面。這些素質能力,考生經過考場的歷練,都可以得到很好的培養和鍛煉。所以,科學的考試,對考生具有綜合素質能力的教育功能。(4)考試的激勵功能。考場是展示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成功的平臺,所以考試如同收獲,考試獲得優異成績就意味著教與學取得雙豐收。成績優秀,體現教師教學的成功和學生學習的成就,這種成就感能極大地激勵學生及教育者的積極性和上進心,促使他們更加勤奮地學習和工作。要體現“能力測試”,對考試命題就提出了較高要求,考題要能體現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要能利于學生發散性思維,創造性思維的培養。考試方式可以采取多種形式,要突出多樣性、針對性、生動性。除了使用的較多的動手操作考試,還可以突破現行的閉卷筆試,適當采用一些開卷半開卷的形式,甚至可以考慮面試和答辯的形式,課堂評價也是重要方式之一,前提是只要能體現上述考試的功能。當然各種形式的考試側重點也不同,各有優缺點,老師可以視情況而定,也可以多種形式結合,揚長避短。最后把課程期末考試與平時考核中學生取得的成績,作為判斷學生成績的重要依據。針對不同課程,其評分方法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如采用百分制,也可以采取五級分制,即優、良、中、及格、不及格;對達標課程,可采用兩級評分,即達標與不達標或及格與不及格的形式。
3結束語
以上是本人在四年多來的教學工作中的體會和設想。高職高專類院校教學改革的方式方法很多,改革只有通過實踐的驗證才知道是否可行,所以其中的一些見解是否正確還有待于時間的考驗。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教育部關于以就業為導向深化高等職業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見.2004.
[2]程榮福.高等職業教育教材改革與建設[J].職業技術教育,2001,11.
[3]陳烈強.對中國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若干思考[J].高教探索,2000,1.
[4]郭俊博.高等職業技術教育中的能力培養問題[J].陜西教育(教學),2005,10.
[5]韓慶樣,張軍.能力改變命運[M].中國發展出版社,2002.
- 上一篇:論析鄉鎮企業環境管理體制建構的必要性
- 下一篇:農村基礎教育體系改革思考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