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校園英語學習原因影響探究

時間:2022-03-30 02:57:00

導語:高職校園英語學習原因影響探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職校園英語學習原因影響探究

摘要:在高職教學過程中,由于語言環境,學習策略以及社會影響等諸多因素對英語學習過程的有利或不利影響,高職應用英語教學面臨很多問題。要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從學生、教材、課程體系、教法和學法等多方面進行改革。

關鍵詞:學生;語言環境;學習策略;高職

20世紀90年代以來,受國外語言學發展的影響,中國的外語教學研究重心也有所改變,從傳統的教與學方式方法的研究轉向對學習主體的研究,研究學習主體所處的語言環境,社會語言環境,語言能力獲得的心理機制以及學習者本身的特點。這一趨勢改變了以往的“教師一言堂”、以教者為中心的狀況,將研究的重心轉移到了學習者身上,這對于學習者的積極性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同時對高職應用英語專業更是一個利好信息,因為高職的應用英語專業是一個特殊的教育類別,存在于普通高校和中專教育之間的,在生源和就業方面都具有極大的特殊性,更加注重學生的實踐能力和應用能力。因此,以往的教學方法大大地阻礙了高職應用英語專業教學的進程,不能很好地完成高素質高技能的人才培養目標,而應以學習主體——學生為服務對象和根本目標,針對學生、教材、課程體系、教法和學法等多方面進行全面改革。

一、語言環境

語言環境有多種,一般地說,有自然語言環境、局部語言環境和自我營造的人工語言環境。自然語言環境是指以該語言為母語的生活環境。局部的語言環境是指學習者部分時間生活或學習于該門語言環境中。而人工語言環境主要指學習者在頭腦中用該門語言復述、描述、記憶或營造某些的場景。對于在非母語環境中的學習者來說,大多要靠營造人工語言環境。

20世紀80年代,美國語言學家克拉申提出了“二語環境”和“外語環境”之分。以英語為例,所謂的二語環境,就是母語為非英語者,在以英語為母語的社會學習英語。而在以非英語為母語的社會學習英語,就處于外語環境。中國的外語學習者大多數處在外語環境中。在外語環境中創造人工的語言環境,增加學習者語言材料的輸入,是當前非常常見的教學方式。然而,在外語環境下到底能不能營造出逼真的二語環境,這種二語環境是否真的可行呢?

(一)外語環境下的“人造二語環境”的優缺點

語言環境是學習者習得語言知識的源泉,當前國內的外語教學提倡雙語教學,即給學習者提供語言環境,使之在非有意識的情況下自然習得外語。如果學習者處于二語環境,“自然習得”及耳濡目染的可能性就將大大提高。這種情況就像是將學習者放到一個幼兒學習母語環境里一樣。當然,習得過程還要受其他如個人能力、年齡、學習目的諸多因素影響??傊绻豢紤]環境因素的話,二語環境無疑是一個最為快捷有效的習得條件。

但是這種模式的可行性受到了挑戰。例如,教師自身素質、是否能夠達到足夠的水平,是否具有足夠的雙語知識、社會文化等方面的知識等。事實上,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受“結構教學法”的影響,多數在國內受教育的英語教師并不能真正適應二語教學或曰雙語教學的要求。如果雙語教師的語言不過關,必將誤導學生。另外,現在教師的獎懲機制和考試掛鉤,有的教師把教學的目標定位在提高學生的“有效分數”上,即根據獎懲制度中規定的參評人數來確定自己的教學目標。在這種環境下,學生的積極性會受到很大的打擊。更談不上“互動”,那么所謂的“雙語環境”下的“自然習得”更成了水中月、鏡中花。

想要創造仿真的二語環境,還有一種方法就是采用全外教授課。但該方法涉及的問題是外教資源不足、外教采用的教材沒有系統性,同時教育成本過高等,同樣難以克服。

(二)傳統外語環境下的教學面臨質疑

傳統外語教學環境有什么利與弊呢?傳統的外語教學注重理論和語言形式的傳授,通過這種方法,學生能快速習得語法理論等,能夠指導學習者對同類問題的應用,這比通過耳濡目染的習得速度快,力度大。但是在外語環境中,可理解的語言輸入得不到經常性保證,反而經常性的受到母語的干擾,“自然習得”目的語簡直是天方夜譚。外語學習者只能通過有意識的努力學習來掌握外語,加重了其負擔。另一個問題是,在傳統的外語教學模式下,學生并不能在知識和能力兩方面都得到發展。他們的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不能同時提高。(所謂顯性知識是指通常被說成知識的東西,即用書面語言、圖表或數學公式表達的東西只是知識的一種;隱性知識是指不能系統闡述的知識或者“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知識)。

但是在目前的考試制度的壓力下,沒有一個學校和教師敢跳出來宣布能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機會去發展隱性能力。因為考試主要看的是學生的顯性知識,隱性知識與對學生的考察似乎毫不沾邊,既然不用考察,教師就延誤了培養,學生也延遲了發展,而是將大部分的時間用在大把大把的背理論,大堆大堆的做習題上,失去了認識世界、培養感覺和知覺的機會。隱性知識的缺乏是目前英語教育亟待解決的問題。

二、社會語言環境

社會語言環境應該與語言環境區分開,它包括目的語與其他語言在家庭和社會的地位和作用,社會對目的語和雙語的價值取向,以及國家或地區對目的語和雙語采取的語言策略,尤其是由該政策決定的相關教育資源配置等。這些內容直接影響學習者的學習態度。

(一)中國的社會語言環境日漸升溫

中國將外語教學引入課堂的歷史悠久。1904年,清政府頒布《奏定中學堂章程》把“外國語”列為中學堂科目。在以后的歷屆政府都頒布了不同的條例,推進了外國語教學在中國的普及。雖然歷史悠久,但真正使用英語的歷史卻不長,范圍也不是很廣。最近幾年來,中國和世界的關系越來越密切,作為世界語言的英語的重要性得到日益體現,國家對英語的政策也有所改變,直接體現在教育上就是考試中英語的比重日趨增加,由以前的100分改為150分,在理化生政史地分數大大貶值的情況下,英語分值穩中有升,成為與語文,數學并重的“3+x”中的1/3。在這種社會環境下,英語學習者的積極性將得到更大提高。學習態度的改變將最終影響學習效果。英語成了大學本科、研究生考試乃至工作求職和職稱評定的敲門磚。沒有英語,似乎很難在社會上立足。

(二)“英語熱”帶來的效應

針對當前的“英語熱”很多人非常不以為然。由于英語的急速升溫,學習者對母語和其他學科的重視程度大大降低。有人認為,英語只是一門工具語言而已,過于強調工具的作用而忽略“能力”(諸如理化等自然科學)提高是否有點本末倒置呢?而且,對母語的忽略會導致什么結果呢?中國豈不是成了“語言殖民地”了嗎?

語言是一門工具,是人與人,國與國,甚至全世界之間的橋梁。它的重要性不容忽視。但是一門外語的普及不應該過于盲目,應該適應國情,適應社會傳統,不要喧賓奪主,本末倒置。

三、學習策略

學習是一個人終生面臨的重要任務。教會學生學習,傳授有效的學習策略,已被當前教育界視為提高學習和練習效率的有效途徑及減輕學生負擔,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措施。古語道:“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因此,我們有必要進入這一學科研究領域,探討學習策略。

從眾多的有關學習策略的理論研究中,我們可以看到近年來人們對學習主體研究的濃厚興趣和發展趨勢,同時我們也不難發現這樣一個明顯的新的認識傾向: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是一個積極主動的參與者,是學習的主體。教師的職責就是幫助學生選擇正確的學習策略,引導他們發揮自己的主體性。在英語學習過程中,尤其是針對高職的英語教學,教師應及時進行角色轉換,以學生為中心,突破傳統的一言堂和講授法等單一、一對多的教學方法,轉而采用情景教學、任務驅動等新式方法和手段,針對高職英語學習的特點和要求,注重培養學生的實際英語應用能力,讓學生行出來、說出來,多創造情境制造機會,增加學生的表達和練習,讓學生在實際應用中提高,在提高的基礎上進一步應用。

四、結論

綜上討論,因為學習過程中存在這樣那樣的諸多問題,對于學習者來說,并不存在“捷徑”、“秘訣”。英語的學習需要學習者和教師雙方面的共同努力。教師在學習過程中的重要作用應體現在如何引導學習者去學,去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方法充分地把握學習機會。在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各種因素能對學習起到積極作用,但如果不多加注意的話又會產生消極的影響。作為學習者和教師,應該“取其長,避其短”,為良好的學習過程的進行和結果的產生創造最大的可能,同時注重不斷豐富提高自己的教學理論基礎,與時俱進,積極探索、實驗、并嘗試應用多種教學方法,豐富課堂內容和實用性、活躍課堂氣氛,徹底轉變教學思路,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學一點、用一點、會一點,讓英語學習由理論性向實踐性轉變,從而貫徹高職應用英語教學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