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構造調整與職教的發展

時間:2022-10-19 03:25:00

導語:產業構造調整與職教的發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產業構造調整與職教的發展

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是落實科學發展觀、實施科教興省戰略和人才興業戰略、振興吉林老工業基地、發展縣域經濟、促進就業再就業的重大舉措;是打造我省人力資源優勢、推動經濟結構升級和發展模式轉型、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構建和諧吉林的重要途徑;是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實現教育事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

下面結合先進國家的職業教育與產業結合的經驗,論述如下幾個觀點。

1.轉變教育觀念,與市場緊密結合,重新調整教育模式,積極探索產學合作的辦學路子。產學合作、社會參與是職業教育的基本特征,也是充分利用社會資源的基本渠道。職業教育是以能力為本位的人才教育,以培養實用型、技能型人才為目的,培養面向生產第一線所急需的技術、管理、服務人才。所以,在產業結構調整的過程中,職業教育應盡可能接觸企業的實際,充分調動企業辦學的積極性,并參與和配合企業制訂完善的人才培訓規劃,促進專業理論與職業實踐相結合,強化技能的崗位再培養,這同時也能夠在一定范圍內解決職業教育和培訓經費不足的問題,使教學有足夠的物質保證。這種模式在工業化迅速發展時期,對德國高素質勞動者的培養,產品的高質量,以及在一定時期內保持其經濟在國際上的競爭力,都起著重要的作用。

2.改革專業設置和教學內容,建立新的課程體系。在專業設置上,要根據我省的地方經濟建設對實用型人才的需求及時進行調整。要通過深入的調查研究,以敏銳的眼光,及時發現潛在的人才需求,適時開辦相應的新專業,形成自己的專業優勢。同時,教學內容要以培養一線人才的崗位技能為中心,充分體現培養目標。按照理論教學與實踐并重、相互滲透的原則,適當增加實驗和實訓的比例,改革專業過于狹窄的狀況,實行彈性學制等等,探索不同專業的教學體系和人才培養模式。德國職業教育課程是以職業活動的行為過程為導向,將基礎知識、專業知識合理地組合成一個專業技術知識體系。普通理論課教學內容較為淺顯,不過多強調高深的理論知識,做到淺而實在、學以致用,而專業必修課門類雖少,卻幾乎覆蓋了專業所需的所有理論,知識面廣、綜合性強,非常有利于培養“寬基礎、復合型”的職業技術人才。同時,其普通理論教學與專業實踐教學的課時之比為3∶7,加強了現場實習與實務的課程和學分,大大提高了學生掌握技能的熟練程度,有利于增強學生對企業生產、管理的廣泛適應性,便于其迅速就業和轉崗。

3.完善資格認證制度。為確認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的同等地位,應成立一個機構來規范職業教育的管理,建立一個統一的全國性的資格證書體系,來保證各職業資格相互間的認可。加強學術教育與職業教育的一體化,完善學術資格與職業資格之間的轉換;實行職業資格證書和學位證書并舉的制度,增強兩者之間互補的靈活性和滲透性。如,以英國、澳大利亞為代表的“CBET”模式,其特點是依賴職業能力分析的結果,確立權威性國家能力標準。通過與這些標準相比較,可確定學員的等級水平。所謂國家能力標準,指的是按照就業中所必須履行的工作職責和所必須執行的工作任務,就其所涉及的知識技能以及這些知識、技能的應用所作的明確說明。國家能力標準的確定,可以使有關方面據此制定全國通用的職業資格證書,也能夠使每一個普通公眾從不同階段,以不同的水平或方式進入職業教育體系,并可在這一體系中經過自身的不斷努力取得所需要的職業資格。由此可見,CBET在學習成果的認可上,體現了很強的靈活性和開放性。這種模式能增進公眾和各行業對國家證書整體上的認可和信心。

4.積極發展我省教育的“優勢項目”,如重點發展以數控技術為主的機械加工、汽車維修、電子技術應用、計算機應用與軟件開發、制藥、精細化工、裝飾設計與工程、建筑技術、生態環境、現代農業、農產品深加工、商貿旅游、現代物流、高級護理、會展經濟等專業的職業技能教育。德國要求其職業教育處于世界領先水平的做法是值得借鑒的。我省在職業教育的某些領域,發展自己的“優勢項目”是完全必要和可能的。我省若能在有些領域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建立起具有國內先進水平的職業教育訓練基地,將能更好地指導、激勵和促進我省職業教育水平的提高和領先發展。

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決定了該國的產業結構水平,進而決定了該國的勞動力需求特征。作為以培養人力資本為目標的職業教育,積極適應國家產業結構調整,適應經濟發展水平,應成為衡量職業教育成功與否的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