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職語文教學的分析與實踐

時間:2022-12-24 03:47:49

導語:中職語文教學的分析與實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職語文教學的分析與實踐

一、注重導入藝術是構建有效課堂的保證

緊接著水到渠成地引入導語:同學們,說起“瀑布”我們常常會想起“飛流起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飛瀑,想起“崖口懸瀑流,半空白皚皚”的奇景,那么位于我們中華民族母親河上的壺口瀑布有怎樣的氣勢呢?又何以征服無數的心靈呢?今天我們就通過梁衡的文章來領略這“天下黃河一壺收”的壺口瀑布的魅力。這樣的導入使全體學生的情緒受到了極大的感染,充分調動了他們的學習興趣,為成功授課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從而提高了教學的有效性。

二、講求提問技巧是構建有效課堂的關鍵

1.課堂提問要難易適度。問題過難與問題過小、過淺、過易,都無法達到鍛煉學生思維能力的目的。贊可夫認為:“教師提出問題,課堂內二三秒內就有多數學生舉手回答是不值得稱道的”。如不少教師在課堂上喜歡提出“是不是”“對不對”之類的問題讓學生回答。在表面上看似課堂氣氛熱烈,學生興致勃發,情緒高昂,其實這反而影響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費時且低效。教學杜甫《登高》這首詩時,我曾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杜甫的作品和李白的作品在思想內容和藝術特點上有什么不同?”面對這個問題,學生們一臉茫然,無言以對,課堂氛圍陷入尷尬的境地,最后只好由自己來回答。我想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是這個問題太深奧了,對于中職學生過于勉為其難了。超出學生接受能力的問題,還是盡量不提,否則會影響學生學習興趣和信心。因此問題的設置要難易適度,這對中職學校的學生來說尤為重要。2.課堂提問要宜精而恰當。我曾聽過這樣一堂課,有位教師在一堂課上提問學生60多次,平均每分鐘提問一次,學生陷入了問題的海洋,根本沒有足夠的時間來思考每一個問題,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不高,課堂氣氛沉悶,最后課堂變成了教師自問自答的“獨角戲”,課堂效率低下。所以課堂提問應把握好“量”,要宜精而恰當。心理學研究表明:中職生注意力持續的時間大約為20分鐘,很容易分散。教學實踐也告訴我們,提問過多,便成“滿堂問”,往往會淹沒教學重點;提問深了,會挫傷學習積極性。因此我們必須要徹底改變這種大量泛濫的、并不能啟發多少思維的課堂提問的弊端,避免教師一個接一個地提問,使學生始終處于被動回答的地位,要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思考問題,也要給學生的自由提問留出機會和時間,從而形成一種師生互動問答的良好氛圍,以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3.課堂提問要啟發學生思維。教師設計問題時要盡可能突破“標準答案”的框架,讓答案具有多維性,以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創造性思維。如教學《雷雨》時,可以設計這樣一個問題:你認為周樸園三十年來對梅侍萍的懷念是真情還是假意?周樸園對梅侍萍有沒有感情?這個問題有一定的開放性,當點燃了學生思維的火花時,他們在發散思維的激引下的見解也就豐富多彩了。有些文章的情節常給讀者留下了無限的想象空間和思考余地。要是在這些情節的“空白”處設置問題的話,學生的想象力和思考力也更容易得到激發。

三、靈活恰當的教學方法是構建有效課堂的基石

為了達到葉圣陶先生所說的“教是為了不需要教”的目的,作為教師,不僅要具有廣博的知識,而且要有一套靈活恰當的教學方法。教學方法就是教師為實現教學目標、任務所采取的主要手段。經常有具備較高文化知識水平的教師卻不能教好學生的現象,很大原因在于他們沒有探求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特別是中職語文教學,面對著的是缺乏學習熱情、基礎普遍低下的學生,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方式方法上要徹底改變“滿堂灌”與“注入式”教學,根據學生實際和教學目的,采取點撥啟發、情境模擬、角色扮演、問題討論、自學合作等靈活恰當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真正參與到學習當中,以提高語文的課堂效率。例如,在上《天山景物記》時,針對導游專業的學生,我給學生創設了一個情境,假設你們現在正在帶團,你們就是張導、李導,這是一個新疆團,我們下一個要參觀的景點是天山,請你為你的團友做簡單的介紹。然后安排學生分組自讀課文,每組分別由部分同學飾團友,由兩位同學飾導游,一位同學飾旅行社經理。在刀郎的《新疆好》的歌聲中,新疆團天山一日游出發了,團友按照旅游進程(本文的游覽順序),從外到內,一路“游”一路提問,導游一一解答,最后由團友向經理反映對本次旅游的滿意程度和對導游的意見來決定導游表現的優異程度,并評選出最佳導游獎。整堂課氣氛活躍,成效顯著。這種開放與合作探究式的教與學,使學生們愉悅地體驗到了語文學習的樂趣,也體驗到了主動學習后成功的喜悅。總之,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要把教學過程看作是對話、溝通、合作共享的活動,進行有效的、多向的和高質量的互動。這需要教師樹立為學生多方面主動發展服務的現代教學意識,為學生主動探索和發現提供空間和機會,讓他們主動積極參與學習,從而實現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本文作者:許宏相工作單位:福建省泉州市農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