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經濟與高等職業教育論文
時間:2022-05-29 10:02:02
導語:市場經濟與高等職業教育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目前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已經建立,正在不斷完善。隨著經濟全球化發展,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生了新的變化,為了更好地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必須建立現代職教體系,高等職業教育在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高等職業教育的內涵
第一,在所有制上,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非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同經濟成分可以自愿實行多種形式的聯合。第二,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第三,在宏觀調控上,把人民的當前利益與長遠利益,局部利益與整體利益結合起來,能更好地發揮計劃與市場兩種調節手段的優勢。當前世界經濟發展的主流是“經濟全球化、市場一體化”,正是為了更好地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我國大量的中等職業學校合并或轉軌為高等職業院校。高等職業學校是培養技術性、技能性人才的學校,滲透到社會、經濟、生活的各個方面,為國家經濟、科技、文化發展培養一大批實用型人才。這一類人才構成了經濟、社會發展最基本、最堅實的人才實力。他們分布在生產、服務、管理實踐活動的第一線。高等職業教育有四點優勢:第一,知識實用。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專業大都是緊緊抓住時代脈搏、貼近經濟、貼近崗位、貼近社區而開設的。第二,注重實踐。高職教育在教學上注重職業技能的實踐,做到學以致用。理論與實訓相結合,實訓占的比例較大,如實驗、模似訓練、技能實訓、操作檢測、崗位實習等。第三,崗位實在。加入WTO催生出大量的新職業、新機遇,促進我國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和就業機會的增加。第四,目標實際。由于高職院校對學生自入校起就加強了職業道德教育,要求學生做到目光現實、腳步踏實、技術扎實、為人誠實,就業期望值切合實際,因此,職業院校的學生比較容易適應生產崗位。
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高等職業教育的特點
1.教育目標的雙重性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高等職業教育,不僅要求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新人,而且要求培養的人才具有一定的科學文化素質,有較強的適應能力,具有經濟發展所需要的技術技能,即對學生進行職業能力和職業素養的培養。
2.人才定位的動態性
現代社會的職業崗位結構是一個大系統,而且是一個不斷向高新技術趨近的動態系統,這是由世界經濟結構的變化決定的。當前世界經濟結構的變化表現在:首先是產業結構的變動。第三產業持續上升,第一產業逐步下降以及第二產業緩慢增長或停滯不前。其次,產業部門中的行業結構也在發生變化,一些傳統行業日漸減少。第三,各行業或產業的技術結構一般都表現出向技術密集型轉化。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我國的經濟結構也會隨世界經濟結構的變化而變化。產業結構和行業結構的變化,必然會使原有的一些職業崗位大批地消失。現代社會職業崗位體系的動態性使許多職業崗位處于不穩定狀態,不可能成為教育的恒定目標和穩固基礎。
3.專業設置的科學性、效益性
在市場經濟的影響下,人們越來越注重質量和效益,質量和效益是生存的根本。高等職業教育要適應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專業設置要注重科學性、效益性,遵循教學質量競爭規律,辦學效益遵循價格規律。在人才培養方向及專業方向上,更要充分考慮地方經濟的發展來設置專業,合理調整培養目標、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以更好地服務于地方經濟。還要考慮教育效益問題和教學穩定性問題。
4.教育層次的高延性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促進了中國高新技術的迅猛發展,不論是由于高新技術發展所產生的崗位,或是由于第三產業興起而增加的崗位,它們的技術含量和智能水平都比較高,中等職業教育所培養的人才已遠遠不能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職業崗位在技術水平上的分化,一方面是崗位技術幅度的加大,另一方面是崗位技術層次的高延,即相應教育層次的高延,即促使職業教育由中教層次高延到高等教育領域,要求大力發展高等職業教育。
5.宏觀調控的間接性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和發展,要求改變原來政府包攬辦學的格局,實現辦學主體多元化,主要依靠行業、企業、事業單位辦學和社會各方面聯合辦學,實行“產學結合,企校合一”,樹立協同作戰;相互依靠,相互服務的思想,使教育逐步走向市場;完善學校內部管理體制,進一步擴大學校辦學自主權,打破過去封閉辦學思想,加強學校與市場、社會的溝通,努力提高教育質量和效益,以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常態。
作者:黃紅英單位:湖北職業技術學院
- 上一篇:中職會計教育知識經濟論文
- 下一篇:普通高校殘疾學生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