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殘疾學生管理論文

時間:2022-05-29 10:02:05

導語:普通高校殘疾學生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普通高校殘疾學生管理論文

一、目前普通高校殘疾學生管理上存在的問題

(一)指導思想不明,人本理念欠缺

目前普通高校學生管理提倡“以人為本”,但是并沒有真正把殘疾學生這一群體納入正常的教育秩序中,使殘疾學生的管理處于一種邊緣化的狀態。“全納教育”理念提倡關注所有學生的需求、學習和參與,關注集體,關注合作,而殘疾學生作為普通高校里的一名成員,應該受到關注,他們的需求應該得到重視。顯然,當前普通高校的管理模式在這方面的理念是十分欠缺的。

(二)管理缺乏系統性

由于理念上的模糊,導致了對于殘疾學生的管理缺乏系統性,只是簡單的“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對于殘疾學生無法參與的“正常”學習活動,給予免除。如體育課,給予了“免考、免測”的政策,對于無法繼續進行專業學習的,給予了“轉專業”的政策,并沒有從創造條件、為殘疾學生提供系統服務的理念出發,系統性地考慮到殘疾學生在學校的整個學業過程的需求,沒有建設一套涵蓋學生在校學習、生活方方面面的完善的管理與服務體系。

(三)服務體系不能滿足殘疾學生需要

1.生活保障有待改善

(1)無障礙設施建設滯后

筆者在一項針對于學生宿舍、教學樓等場所有沒有無障礙設施的調查中,受訪的65位殘疾學生中,有60位學生回答“沒有”。由此可以看出,普通高校目前的無障礙設施的建設還很不完善,給殘疾學生日常的生活和學習帶來了很大的障礙,用其中一位受訪學生的話說就是“這不僅是物理上的障礙,而且是心理上的障礙。”

(2)生活困難的殘疾學生經濟救助缺乏制度的保障

在調查中,學生和老師都持同樣的觀點———由于沒有專門針對殘疾學生的管理制度,在實際操作中只能給予適當照顧,這給生活困難殘疾學生的經濟救助工作帶來了很大的難度,“適當照顧”的度在哪里,沒有依據。

2.教學沒有體現差異性

在對殘疾學生進行的教育及培養政策現狀的調查中,所有的受訪學生都表示學校沒有專門針對殘疾學生的培養目標;超過七成的學生表示學校沒有對殘疾學生的學業評估采取靈活的評估方式;在一項“學校有沒有針對殘疾學生的課堂輔助支持系統?”的調查中,所有的學生都表示沒有。

3.康復保健十分松散

目前普通高校對于殘疾學生的康復保健包括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兩個方面的管理都十分松散。受訪的10所普通高校都沒有適用于殘疾學生的專用體育器材,也沒有專任的保健指導老師;在接受調查的殘疾學生中61.5%的學生表示學校沒有安排適合于其運動的項目,67.7%的學生對目前的“體育免考”制度表示不支持。在心理輔導方面,有50.7%的學生不清楚學校有心理輔導機構跟輔導老師,90.8%的學生表示沒有接受過心理輔導。就業服務缺乏針對性面對當前競爭激烈的就業形勢,先天條件處于劣勢的殘疾學生比健全學生更需要有針對性的就業指導,但在對畢業班13名殘疾畢業生的調查中,100%的學生都表示學校就業指導中心沒有專門針對殘疾學生進行指導;在一項針對“就業指導中心對殘疾學生的就業有沒有幫助?”的調查中,8.3%的學生表示“有很大幫助”,30.8%的學生表示“有一定的幫助”,46.2%的學生表示“幫助不大”,14.7%的學生表示“沒有幫助”。

二、普通高校殘疾學生管理與服務體系建設的思考

(一)普通高校殘疾學生管理與服務體系建設的整體思路

以全納教育思想為導向,倡導“殘健一體”的普通高校管理理念,以《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為指導,改革和完善當前的教育模式,著重解決殘疾學生生活、學習、康復、就業中受限制的問題,著力創造“最少受限制”的環境和條件,為殘疾學生提供方便其生活和行動的設施,并提供多樣化的教育以滿足不同教育對象的不同需要,提高殘疾學生生活的自由度、知識結構的合理性、社會適應能力和就業的主動性。以構建“殘健一體”的教育模式為出發點,通過“1+4”的思路進行探索,即打造1個基礎平臺,包括機構設置和資金保障;構建4個子系統,包括生活、學習、康復、就業四個方面,確保每一位殘疾學生的教育權益得到保障。

(二)普通高校殘疾學生管理與服務體系建設的路徑選擇

1.建設殘疾學生管理與服務體系基礎平臺

(1)成立殘疾學生管理服務機構當前,普通高校中沒有一個專門負責殘疾學生管理服務的機構,使得殘疾學生的管理出現渙散的局面。為了改變這種局面,學校應成立一個全面負責學校的殘疾人事務的管理服務機構,實現與殘聯工作對接,協調學校各部門貫徹落實殘疾學生包括生活、學習、康復和就業等方面的事務,負責組織學校各個相關的老師和教輔人員進行殘疾人教育及服務的培訓工作等。

(2)設立殘疾人高等教育發展專項資金目前高校普遍都還沒有形成一個殘疾人高等教育投入的政策保障機制,難以滿足殘疾人高等教育不斷擴大規模、提高質量和加速發展的需求。為了解決殘疾學生教育成本的資金來源,學校一方面要加大殘疾學生管理服務的教育經費使用投入比例,加強監督,專款專用;另一方面通過與各種社會力量合作,如各種慈善機構、個人慈善家等,成立殘疾學生專項教育發展基金,保證殘疾學生教育所需的資金來源。

2.建立健全殘疾學生生活保障體系

(1)構建生活物理空間無障礙環境無障礙環境對于殘疾學生來說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保障,學校應把構建生活環境無障礙列入到殘疾學生生活保障管理體系的范疇之中,切實將構建殘疾學生生活和學習環境的“最少受限制”落到實處。堅持通用設計和個性化設計相結合的原則,在通用無障礙設施的基礎上增加每位殘疾學生個性化的需要,普通高校殘疾學生人數不多,要做到這一點還是比較可行的。無障礙環境要覆蓋學生宿舍、校園道路、教學樓、圖書館、學生飯堂和體育場所等。

(2)健全生活困難殘疾學生經濟救助保障機制由中國殘聯、教育部、民政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等12個部門聯合頒發的《關于加快推進殘疾人社會保障體系和服務體系建設的指導意見》中指出:“普通高校全日制本專科在校生中殘疾人家庭子女及家庭經濟困難的殘疾學生……要全部享受國家助學金”,可普通高校在實際的工作中卻沒有相應的規定。因此,學校應將以上的規定寫入到學生申請助學金的文件中,成立專門的殘疾學生助學基金,在支助力度不能惠及每一位貧困學生的情況下,保證每一位貧困的殘疾學生能夠得到保障。

3.建立殘疾學生差異化教學管理體系

(1)構建殘疾學生差異化教學體系和模式制定有針對性的培養方案。在課程設計方面:建議從殘疾學生的素質、能力和知識結構三方面入手進行課程的設計,盡量避免讓聽力障礙學生跟著健全學生一起學習英語口語和訓練英語聽力、讓肢殘的學生同健全學生一起進行軍事訓練等諸如此類的問題,增加與殘疾學生就業方向相關的強化課程、心理輔導、就業輔導等課程。在學時安排方面:建議根據每位學生的差異性,安排不同的學時學習,增強學習效果。在學制安排方面:采取彈性的學制制度,除了可延長學制外,還可以學習國外的經驗,采取2+2的學制培養模式,2年的本科預備學習再加2年的本科專業學習。

(2)為殘疾學生的學習提供輔助支持殘疾學生由于生理上的缺陷,在學習過程中需要一些輔助設備和資源,因此,學校應從學生的需求出發,引進和開發各種輔助設備,使殘疾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包括:引進各種學習輔助軟件、硬件設備;完善特殊教育圖書館資源;建立研發殘疾學生學習輔助設備激勵機制等。

4.改革康復保健管理體系

(1)改革殘疾學生體育課的免考制度建立殘疾學生體育運動能力評估體系,并在評估體系下進行針對性的保健和康復訓練指導。成立殘疾學生運動能力評估小組,負責制定殘疾學生運動能力評估體系,對殘疾學生的運動能力進行評估,并制定出每位殘疾學生的體育課教學計劃。課堂上按照教學計劃進行個別輔導,進行有針對性的保健和康復訓練,讓殘疾學生能夠參與到體育課堂中來,學期末再對照運動能力評估體系對其進行考核,考核結果記為期末考試成績。

(2)建立殘疾學生心理健康檔案管理制度定期進行心理健康評估并建立檔案。由心理導師制定評估量表,定期對每一位殘疾學生做一個心理健康測試和評估,及時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況,及時對其進行心理的輔導,并建立起殘疾學生心理健康檔案。心理健康檔案的建立,將有利于殘疾學生對于自身心理健康狀況的了解,通過對照自身的心理健康狀況,找到自我調適心理狀況的辦法,對于以后走出校門,參與社會生活打下基礎。

5.完善就業服務管理體系

(1)建立殘疾學生就業指導服務的專人負責制為了使殘疾學生能夠成功就業,殘疾學生的就業指導服務應采取專人負責制,負責為殘疾學生提供就業政策咨詢、就業市場信息搜集與、就業崗位開發、就業信心輔導、就業技能培訓等服務,對殘疾學生開展有針對性的、個別化的就業指導,使殘疾學生能夠在指導中獲得真正有幫助的信息。

(2)建立殘疾學生職業能力評估,有效引導其就業殘疾學生由于殘疾程度的差異以及知識結構的不同,其職業能力也必然存在著很大的差異,當前應用的職業能力評估體系是針對健全學生開發的,不適用于殘疾學生,為了更好地引導殘疾學生就業,應建立殘疾學生職業能力評估體系,對殘疾學生的職業能力進行評估,運用評估的結果,對殘疾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就業和創業指導服務。

作者:林映遂單位:廣東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