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傳統對中德職業教育觀念的影響

時間:2022-01-21 08:15:14

導語:文化傳統對中德職業教育觀念的影響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文化傳統對中德職業教育觀念的影響

【摘要】文化傳統對一個國家的職業教育觀念有重要的影響,中國和德國在不同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各自的文化傳統。本文從文化傳統中的社會認同感、人才觀、知識觀、興趣自由四個方面對兩國的職業教育觀念進行比較,揭示影響職業教育觀念的深層原因,并對轉變我國職業教育觀念提出建議。

【關鍵詞】文化傳統;中國;德國;職業教育觀念;比較

教育觀念是指按一定時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發展要求,反映一定社會群體的意愿,對教育功能、教育對象、人才培養模式、教育體制、教育結構、教育內容、教育過程及方法等根本問題的認識與看法。①文化傳統是指貫穿于民族和國家各個歷史階段各類文化的核心精神。每一個民族、每一個國家的文化既因時因地而異,又有一定的穩固性和延續性。②文化傳統是一個民族歷史長期發展的結晶,文化傳統會植根于人們深層的心理結構,使人們的思維結構與邏輯選擇在一定程度上達到一種相對穩定甚至封閉,這種穩定與封閉性影響著人們對教育觀念的理解與選擇,人們在對職業教育觀念的進行選擇時必然也受到該國文化傳統的深刻影響。因此,考慮一個國家的、民眾的教育觀念,必須考慮其所依據的文化傳統,反之一個國家的文化傳統不同,也會產生不同的教育觀念。中德兩國文化傳統的差異性造成了兩國不同的職業教育觀念,受不同的職業教育觀念的影響,兩國的職業教育呈現出不同的發展狀況。

一、中國文化傳統與職業教育觀念

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其中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思想長期占據著思想領域的統治地位。傳統的教育觀念對勞動和職業缺乏正確的認識,其所提倡的人才培養目標以及教育內容都對我國職業教育發展產生消極的影響。

1.中國傳統文化對職業教育的輕視。在我國古代,以道德教育為核心的儒家教育占據著封建社會統治地位,而與勞動關系密切的農家和墨家卻受到人們的輕視。自春秋戰國以來,我國就有“士農工商”的階層劃分,與讀書相連的的士排在第一位,表明在古代讀書受到人們的重視,其地位勝于與職業教育相連的農工商階層。“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在封建社會,一個普通人如果想要改變自己的社會地位,也唯有通過讀書、做官,而科舉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更是進一步將這條道路固定下來。《論語》是儒家的經典著作,其講到了許多為學、為人、為政的道理,而與人們生活密切相關的勞動受到儒家的輕視。比如,“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每天應該考慮的是能不能學到“道”,而不是通過勞動去獲取食物;孔子的弟子樊遲去向孔子請教稼、圃之事而受到冷遇,卻被孔子認為是“小人”應該去做的事情。

2.“學而優則仕”教育目標對人才觀的影響。受中國儒家傳統教育思想的影響,我國封建知識分子大都遵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大學》開頭就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這是儒家對大學教育目的和為學做人目標的綱領性表達。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更是提出了由平民中培養德才兼備的從政君子的人才培養路線,可稱之為“學而優則仕”。孟子認為“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孟子•滕文公上》),社會分工有高低貴賤的不同,而體力勞動的人,要受到腦力勞動的人的統指。在傳統的教育觀念中,教育所要培養的應該是治國安邦的君子,而不是在生產技術和勞動方面具備一技之長的人。這種片面的培養目標不利于以培養生產技術人才和實用人才為目的的職業教育發展。

3.重倫理輕技藝的學習內容。儒家教育的教學內容側重于倫理道德,而忽視勞動和生產技術的培養。孔子繼承了西周貴族的“六藝”教學內容,雖然對科目有些調整和充實,但仍然是以倫理道德的培養為主,輕視科技與生產勞動。“君子謀道不謀食”,孔子認為社會分工有君子之事,有小人之事。君子與小人職責不同,君子不必參與小人的物質勞動。所以他根本上反對弟子學習生產勞動技術。科舉制度的建立之初是以四書五經為考試內容,到明清時期科舉考試只能從四書五經中命題,“埋首故紙堆”的學習內容也受到經世致用思想的知識分子嚴重批判。這種側重理論知識的傳授與以實踐和勞動為主的職業教育相悖,導致職業教育長期受到忽視。

4.“克己復禮”對個性自由的壓制。儒家所提倡的“禮”的思想長期占據著封建社會思想領域的統治地位,也深深影響著教育觀念。我國傳統文化強調人們的行為方式要符合一定的禮數:孟子說“養心莫過于寡欲”(《孟子•盡心下》),修養身心的方法沒有比減少欲望更好的了;朱熹更是提出了“存天理,滅人欲”觀念,認為要想獲得一定的道理,就要去除人內心的本能欲望。這種對自由的壓制,不利于個人興趣的培養。“學而優則仕”教育思想的提出,把學生固定在“讀書—做官”這一既定的人生道路上。讀書是正道,理應受到人們的尊重,而技藝的學習則是“雕蟲小技”。在這種情況下,所有學生不得不遵循整齊劃一的培養模式。

二、德國文化傳統與職業教育觀念

同以儒家占統治地位的中國文化傳統相比,德國的文化傳統更加多元。他的多樣性主要表現在濃厚的宗教信仰、對個性自由的尊重、對勞動的熱愛和務實的人才觀上。多元的文化傳統影響了德國的教育觀念,并促進了職業教育的發展。

1.德國宗教文化對職業教育的重視。德國是一個宗教文化十分深厚的國家,宗教思想影響了人們對待職業和工作的態度。西方宗教改革先驅馬丁•路德認為,在現實生活中人們的任何職業不論是教師、工匠還是農民,都只是社會分工的不同,而沒有高低貴賤之分,都是為上帝服務的,人們做好自己的工作就是在履行宗教義務,就是表達對上帝的服從和尊重。在這種“天職觀”的影響下,德國人民熱愛勞動、尊重職業,工人成為最受人們歡迎的職業。且在工作中他們能夠享受到樂趣,精益求精,不斷地提高生產的效率。在這種社會風氣下,與勞動和工作密切相關的職業教育歷來就受到人們的重視。

2.實用主義造就務實的人才觀。實用主義是德國文化傳統中又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實用主義是從希臘詞“行動”派生出來的,從哲學上看是一種行為主義,即注重實踐活動與行為效益。受實用主義的影響,以培養應用人才為主的職業教育受到人們的重視。1708年C•澤姆勒與創辦了世界上第一所實科中學“數學和機械實科中學”,到18世紀末至19世紀中葉,以實科教學為主的學校紛紛建立,并受到人們的歡迎。正是由于德國人民務實的人才觀,使他們并不盲目追求學術人才的培養,職業教育所培養的技術人才同樣受到人們的歡迎,并在社會發展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3.德國文化傳統歷來就重視技藝的學習。德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注重技藝學習的國家,職業教育的發展可以追溯到西羅馬時代。從西羅馬時代到歐洲中世紀的結束,是著名的動亂時代,戰爭是這個時代的主流,騎士則在這個主流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而騎士文化也在這個時期產生了重要影響。戰爭的不斷進行,擴大了人們對武器、工具、日用品的需求,為了滿足戰爭的需求,各種手工作坊應用而生。國家對各類作坊的建立,以及從學徒的培養到師傅的稱號冊封也都做了相應的規定。在此基礎上,又產生了“行會”,由行會來負責作坊的建立、學徒的培養、師傅稱號冊封。而行會組織本身的職業性和技術性,以及他們產品質量的要求,對敬業樂業、技術秘密的保護鼓勵了人們對技術的傳授和學習,促進了職業教育的形成和發展。

4.人文主義思想強調對個性自由的追求。人文性是德國文化傳統的又一個重要組成。人文性反對宗教主義對人性的束縛,提倡人的價值,尊重自由和理性。反映在教育觀念上就是注重人的個性和自由的全面發展。同中國“整齊劃一”的教育相比,德國的教育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興趣和獨立精神。孩子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自己是接受普通教育還是職業教育。德國著名的教育家赫爾巴特重視學生興趣的培養和個性的發展,他認為“世人厭倦就是教學的最大罪惡”、“只要培養了興趣,一個人即使走出了學校,興趣會伴隨他一生,使他終身受益。”③人文性對個人興趣和自由的強調使人們能夠根據自己的特點和興趣來選擇自己所要接受的教育,而不是盲目地追求在學術方面取得成就。和普通教育相比,職業教育不但沒有受到排擠,相反卻受到人們的歡迎。

三、對我國職業教育觀念的反思

中國擁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在五千年的歷史文明長河中長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但是職業教育卻成為德國振興的秘密武器,在我國卻長期受到人們輕視。導致我國的職業教育發展步履維艱的關鍵是長久以來的文化傳統使人們對職業教育長期缺乏正確的認識。德國職業教育的成功為其他國家發展職業教育提供了一種出色的典范,但是每一種教育模式的成功都是基于自己的文化傳統,因此我們借鑒德國職業教育成功的經驗要基于自己的文化傳統,而不能盲目的照搬德國的經驗模式。此外,教育觀念的轉變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夠完成的,這需要社會、學校、家庭的協同努力。

1.走出長久以來文化傳統觀的誤區,對職業教育有一個正確認識。首先,職業教育是教育領域的一個重要分支,有它獨特的地位和作用,而不是普通教育的附屬品,更不是高考失敗者的選擇。德國職業教育發展有著悠久的歷史,且長期以來就受到人們的重視,為國家的發展做出過重大的貢獻;其次,我國當前面臨的嚴峻就業形式:一方面大量的大學畢業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待遇優厚的高級技工無人問津。優秀的技術工人是國家的緊缺資源,而當前“技工荒”的現象也只能由職業教育學校畢業的優秀人才來彌補。

2.樹立全面的人才觀,注重勞動和實踐能力的培養。首先,父母應該能夠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尊重子女的興趣,從小培養孩子的勞動觀念和勞動意識,注重子女的全面發展;其次,學校應該開設一些與實踐有關的課程,并組織一些與動手能力有關的實踐活動,引進多方面的評價機制,對學生的評價從各方面綜合考慮;第三,對于已經步入職業院校的學生應該克服自卑心理,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確立自己的職業目標,充分利用在職業院校短短幾年的學習時光,掌握自己未來就業的各種技能。

3.職業院校自身的調整與改革,增強吸引力和社會認可度。職業院校首先應該明確自己的定位,在大學不斷擴招的今天,要能夠堅定培養目標,發展自己的特色和優勢專業,而不是盲目地升本和轉型;其次要注重辦學質量的提高,吸收國外職業院校優秀的辦學經驗,改革落后的教學方式,提高人才的質量;最后要構建良好的校園文化,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心理品質。在對學生個性進行關懷的基礎上,加大學生吃苦耐勞和基本的職業素養的培養,增強學生的職業認可度。因此,轉變人們對職業院校的偏見,需要職業院校通過自身的努力。

4.國家應該做好政策引導和財政支持。首先,對職業院校學生可以采取優惠政策,提高補貼標準,吸引更多的學生報考職業院校,減輕他們的生活壓力,使他們能夠專心學習;其次,提高職業教育從業者的經濟待遇和社會地位,吸引更多的人從事職業教育,并表彰從事職業教育的先進單位和個人,形成良性的社會循環;第三,多舉辦技能類的比賽,在全社會形成一股愛動腦、勤動手、熱愛發明和創造的社會風氣。

參考文獻:

[1]余婉娜,饒異倫.文化傳統下的中美職業教育觀念比較[J].中等職業教育,2006.20.

[2]孫培青.中國教育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2.

[3]戴嬌嬌,于輝.儒家思想對我國職業教育發展負面影響[J].商品與質量,2010,10.

[4]顧明遠,黎忠義.世界教育大系德國教育[M].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

[5]施德軍.論馬丁路德對德國人的工作觀和職業觀的影響[J].湘潭大學學報,2005,5.

[6]張英杰,徐涵.從文化視角分析德國職業教育發達的原因[J].職教論壇,2007,8.

[7]徐璇.試論德意志民族的實用主義[J].巢湖學院學報,2005.

作者:趙瑞寬 單位:遼寧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