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師”教師素質與職業教育研究
時間:2022-03-03 08:20:52
導語:“雙師”教師素質與職業教育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職業教育文化既有一般教育文化的功能,又有自身的特點。以需求為導向辦學決定了職業教育文化建設旨在構建文化育人特色,進而能動地作用于學生的職業發展和教師的專業化。遵循組織文化對接的機理,學校采取系列舉措以“雙師”教師素質文化建設為先導,打造職業教育文化育人特色。學校應該通過多種方式構建“雙師型”師資隊伍。學校要培養教師的創造性人格,使之具備參與校企合作的能力,以在與企業的積極互動中形成文化自覺和自信,增強自我認同,增強職業教育的社會認同。以教師文化為先導構建職業教育文化育人特色,讓文化“軟實力”硬起來。
關鍵詞:教師文化;職業教育文化育人特色;自我認同;社會認同
文化是軟實力,在職業教育發展過程中,文化以其特有的約束力,以一種潛在的方式能動地作用于職業教育。發揮教育文化對促進就業的能動作用,職業學校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引入社會其他亞文化,如行業文化、企業文化和職業文化等。各種文化進入校園后,學校通過選擇、傳播和創新的方式與上述文化對接,構建職業教育文化育人特色。校園文化建設中不可避免要面對文化整合和沖突問題,積極探索促進校企文化融合的有效途徑、方法,解決文化建設中的困惑顯得尤為重要和迫切。
一、職業教育文化育人特色及其能動作用
(一)職業教育文化育人特色
與其他教育類型不同,以就業為導向辦學決定了職業教育文化建設要服務于社會經濟發展和個體的職業發展,職業教育文化建設的使命決定了學校要以文化建設為橋梁,促進校企深度合作,進而了解社會需求,以需求為導向辦學,促進學生就業。可以說,職業教育文化建設是促進職業院校與企業合作的手段。職業教育文化建設宗旨是要打造文化育人特色。所謂“特色”,就是個體所獨有的特質,職業教育文化育人特色是職業教育文化建設的靈魂。職業教育文化處于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之中,它與一般教育文化和企業文化既有聯系,也有區別。職業院校文化與一般學校文化、企業文化都是亞文化,區別于企業文化,職業教育文化具有育人功能,區別于教育的一般文化育人功能,這種文化育人功能是在校企合作、生產與教學的配合中形成的。職業教育文化育人特色在于職業性、育人性、先進性。
(二)職業院校文化育人的能動作用
文化具有能動性,職業院校文化育人能夠促進個體的職業發展,促進教師自主專業化。打造文化育人特色,是增強師生自我認同,增進學校辦學實力,促進職業教育社會認同的過程。職業教育的文化育人的能動性具體來看,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構建文化育人特色,能夠促進個體充分就業。打造職業學校文化育人特色的前提是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學生在參與工學結合過程中,行業企業文化陶冶了他們的職業情感和職業志趣,促進其職業認同。由于職業認同感的發展和在此之上建立的職業承諾與職業能力的發展是緊密相連的,職業認同感的發展不但是職業教育的重要目標,也是形成以企業經營流程為導向的現代企業文化的前提[1]。文化認同促進學生的職業承諾,自主發展職業能力。一旦學生對口就業后,就會勝任職業崗位并依托職業崗位創造自己的幸福人生,學校文化建設有利于提高學生就業滿意度。另一方面,構建職業教育文化育人特色,能夠增強教師的自我認同,促進其自主專業化。職業教育教師日常最基本的生活或行為方式是教書育人,讓每一個學生就業是職業教育教師的使命。以教師為橋梁促進學校文化與行業企業文化的融合,打造職業教育文化育人特色。教師深入行業企業,主動與企業積極互動,在校企深度合作中認識、接受和認同行業企業文化,進而能夠傳遞、傳播并創新行業企業文化。以教師為橋梁促進文化融合的過程是教師增強文化自覺、自信,促進自我認同,自覺增強能力和素養,自主專業化的過程。
二、以“雙師”素質教師文化為先導構建職業教育特色育人文化的可行性
(一)構建職業院校文化育人特色需要遵循校企文化對接的機理
學校文化和企業文化都屬于組織文化,從組織性質上看,企業是營利性機構,企業文化建設旨在增強利潤。學校是公益社會組織,是一種培養人、教育人的組織機構,所提供的服務不具有排他性,它追求人本性、服務性。利潤是企業的生命線,企業和學校在組織性質上最大的差別是企業具有明顯的功利性,兩種文化在對接中不可避免有文化沖突。如果光從企業的倫理性和社會性角度要求企業與學校合作,該合作不會持久、深入。“職業教育應以生利為主義”[2],堅持以人為本、互利互贏的原則,找尋兩種文化共同的目標價值取向,職業院校把育人與為企業生利有機融合起來,在為企業服務過程中促進校企深入合作,兩種組織文化就有了對接的可能性。
(二)先進的“雙師”素質教師文化能夠避免組織文化對接中的文化沖突
以校企雙方的利益獲得為基點建設職業教育文化育人特色,關鍵要避免文化整合中的文化沖突。企業文化進入校園后,學校文化隨著企業文化的輸入而發生不同程度的變化,為避免消極文化沖突,使之相互吸收形成新文化,構建學校文化育人特色,而不是文化的融化或替代對方。為避免后一現象的發生,喪失學校文化的教育性,學校文化建設必須發揮教師的主體作用,以建設先進的“雙師”素質文化為先導引領學校文化建設的方向。學校文化包括教師文化和學生文化,教師文化代表著學校文化,是學校文化的中心,對學生的影響力是潛在而深刻的。在學校文化建設中,教師和學生同為主體,其中,教師是核心,教師是職業學校文化建設的主要傳承者和創新者。構建先進的教師文化,就會形成正確的導向,引導學生文化發展。如果缺乏正確的導向,學生自主性的文化活動可能偏離方向,或者無法保持文化建設的先進性,學校文化與企業文化對接困難,制約教育文化對校企合作能動作用的發揮。從事職業教育教師具有生利的經驗、生利的學識以及生利的教授法[2],職業教育教師的鮮明特點是“雙師”素質,這種素質結構決定了教師具有一定的育人能力和服務企業的能力。具有先進的“雙師”素質教師文化,教師不會盲目陷入“文化自大”或悲觀的“文化失落”中,教師的文化自覺所產生的使命感、責任感驅動他們自覺自主地穿梭于學校和企業之間,為校企深度合作搭建橋梁,不斷傳遞社會主流文化。同時,教師的文化涵養和人格魅力也激發、感染企業員工、學生模仿學習,積極作用于企業的發展。
三、構建先進“雙師”素質教師文化的方略
(一)通過多種方式構建“雙師型”師資隊伍
以先進的“雙師”素質教師文化為先導打造職業教育文化育人特色,增強了文化建設的可操作性和文化的教育性。建設先進的“雙師”素質教師文化,前提是學校應具有一支“雙師型”師資隊伍。“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是學校提高辦學實力的關鍵。自20世紀90年代末期以來,職業學校就開始著力建設“雙師型”師資隊伍,目前遇到的困惑問題是“雙師”素質教師數量不足和質量不高。學校通過多種方式提高教師的數量和質量,概括地說有兩種做法:一種做法是通過選拔、引進或柔性引進等形式充實師資隊伍建設,其優點是能夠快速提高“雙師”素質教師的數量和質量。缺點是外部尋人難,高級人才引進需要投入成本。同時,如何通過管理促進新教師提升“雙師”素質,促進新教師、新引進人員盡早融入教師群體,增強教師群體凝聚力是個難題。另一種做法是通過培訓方式提高教師的“雙師”素質。針對學校教師類型的多樣性和教師來源的多渠道性,學校采用“內容———針對”模式對教師進行分類培訓,使之成為承載“雙師”特質,具有“雙師”功能的教師個體。對于具有企業工作經驗的教師,應著力對他們進行職業理論知識和職業教育教學技能方面的培訓;對于缺乏企業工作經驗的教師,應引導教師到企業實踐鍛煉,了解企業的生產情況及其對職業教育的需求,與需求相適應不斷改進教育教學。分類培訓能夠減少教育資源的浪費,提高教師培訓的效果。
(二)以制度文化建設約束激勵教師由被動參與到主動促進校企合作
制度是學校文化建設的脊梁,是調節人與人、人與組織、組織與組織之間活動的規范。制度的外延包括調節人與人之間活動的制度、調節人與組織之間活動的制度、調節組織與組織之間活動的制度[3]。建立健全教師到企業實踐制度,能夠約束和激勵教師由被動的、消極的企業實踐,轉變為積極主動的、有效的企業實踐。制度建設并不等于制度文化的形成,只有當制度內化為組織成員行為及其背后的內隱規矩和內隱概念,并且,這種“內隱規矩”和“內隱概念”具有先進性、體現群體的認同性和組織意志時,才能成為師生的觀念文化,進而深入地影響行為文化。制度文化能動地作用于教師積極參與企業實踐。教師到企業實踐不僅要了解企業對職業教育的需求,了解新產品、新工藝和新技術革新情況。同時,要作為主體為企業服務,并參與企業建設和發展。為制約和激勵教師通過多種形式積極與企業互動,并在互動中發揮育人作用,學校要完善教師到企業兼職、教師發明專利、技術研發等企業服務制度。教師獲得積極的直接體驗,教師效能感就會增強,而這能夠提升教師的文化自覺和自信,校企文化自然融合便會生成職業教育文化特色。
(三)培養教師創造性人格以便教師形成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
具備“雙師”素質的教師,如果不具有創造性人格,就難以參與高級形式的企業服務之中,也難以發揮育人的示范引領作用。學校只有培養教師不斷生長創造性人格,才能使之具有創造的勇氣和力量,為企業和學校“生利”,才能促進教師形成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為保持教師文化的先進性、教育性,引領學校文化建設的方向,學校應關注優秀教師群體,發揮優秀教師的表率作用,引導帶動其他教師參與創造性活動,養成創造性人格。學校幫助教師制定終身職業發展規劃,明確每個職業發展階段的任務和目標,制定優秀教師評價標準,以“標準”引導教師自覺生長創造性人格,讓每一位教師都有明確的努力方向,教師文化建設也就有了活力。文化建設需要一個過程。以先進的“雙師素質”文化為先導打造職業院校文化育人特色,以特色文化建設促進校企深度合作,以此促進學生成長為全面發展的職業人。
作者:杜宇 單位:沈陽師范大學
參考文獻:
[1]勞耐爾.職業能力與職業能力測評:KOMET理論基礎與方案[M]//趙志群,吉利,主編.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18.
[2]米靖.中國職業教育史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272.
[3]孫綿濤.關于體制改革與制度創新關系的思考[J].晉中學院學報,2009(6):28-30.
- 上一篇:石油鉆井企業管理工作思考
- 下一篇:預算控制機制在企業管理中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