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黃炎培對當今職業教育的啟示
時間:2022-08-18 08:33:10
導語:論黃炎培對當今職業教育的啟示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黃炎培先生是中國近現代杰出的教育家和職業教育奠基人。他一生身體力行,不斷進行研究試驗。經長期實踐與思考,形成了中國近現代職業教育理論體系。特別是他提出的“大職業教育主義”理論,為職業教育開啟了密切聯系經濟社會的廣闊思路,為解決中國職業教育與實際脫節、就業難等問題做出了突出貢獻。對當今我國職業教育面向社會自主辦學,爭取公平地位,堅持“做學合一”,由數量向質量轉變,仍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一、黃炎培“大職業教育主義”理論的思想基礎與形成歷程
黃炎培出自書香門第,自小接受“仁民愛物”的思想。1901年考入南洋公學,師從蔡元培先生,深受杜威“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從做中學”等思想影響。1902年返回家鄉川沙(今上海浦東)創辦小學,義務任教[1]。1906年黃炎培籌辦浦東中學,且被聘為校長,主張改革學用脫節的問題。1913年后,帝國列強忙于一戰,暫時放松了對東方的掠奪,中國民族工業有了短暫發展,黃炎培到國內外進行教育、經濟和民俗考察,著成多篇考察報告。1915年,黃炎培以中國實業團隨行記者身份,到美國進行訪問,對美國25座城市的各類學校進行考察,并與美國工商界、教育界人士廣泛交流。經了解發現:美國教育經費充足,校舍寬敞,配有游泳池、健身房、大會堂、附設工廠,職業教育與地域相結合,學生可以近距離到社會鍛煉并參加工作。回國后,黃炎培寫成《旅美隨筆》并公開發表。他指出,美國各州教育雖然有所不同,但都重視實用教育,忽略形式主義華而不實的教育。《黃炎培考察教育日記》在《新大陸之教育》正式發表。1917年1月,黃炎培再次出訪,考察日本、菲律賓、朝鮮等國的教育。國內外的見聞使他看到了東西方教育存在的巨大差距。他認為,當代中國最重要、最困難的是國民生計問題。為使餓殍載途、強盜充斥的局面徹底改觀,就要將普通教育徹底改良為職業教育[2]。1917年5月6日,黃炎培聯合蔡元培、梁啟超等48位教育界、實業界知名人士在上海創立中華職業教育社,倡導“使無業者有業,有業者樂業”,開創了我國近代職業教育之先河。黃炎培在成立大會上指出,“方今吾國最重要最困難的問題,莫生計若。而求根本上解決此問題,舍溝通教育與職業,無所為計”[3]。“以我八九年的經驗,很想武斷地提出三句話,就是:(一)只從職業學校做工夫,不能發達職業教育;(二)只從教育界做工夫,不能發達職業教育;(三)只從農、工、商職業界做工夫,不能發達職業教育”。他還強調“辦職業學校最大的難關,就是學生出路。無論學校辦得多么好,要是第一班畢業生沒有出路,以后招生就困難了。萬一第二班再沒有出路,從此沒有人上門了。怎樣才使學生有出路呢?”他認為“辦職業學校的,須同時和一切教育界、職業界努力的溝通和聯絡;提倡職業教育的,同時須分一部分精神,參加全社會的運動”“內部工作的努力不用說了,對外還須有最高的熱誠,參與一切;有最大的度量,容納一切。其實豈但職業教育,什么教育都該這樣,也許什么事業都該這樣。這樣的職業教育方針稱他什么呢?大膽地稱他‘大職業教育主義’”。[1]黃炎培突破了就教育論教育的局限,擺正了教育與經濟、社會的關系,提出了職業教育社會化的命題,標志著黃炎培“大職業教育主義”理論的建立。
二、黃炎培“大職業教育主義”理論的要點
縱觀黃炎培“大職業教育主義”理論的提出及其多年舉辦職業教育的實踐與成效,可將其理論要點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一)職業教育辦學社會化在國家動亂、工業蕭條、農業不好的殘酷現實背景下,黃炎培意識到社會是一個有機的整體,牽一發而動全身。一個社會突出問題若未得以解決,其他事物便可能受影響。辦職業教育不只是職業學校自身的事,需要企業、政府等多方面的關心和支持[4]。“國家政治清明,社會組織完備,經濟制度穩固,尤之人身元氣渾然,脈絡貫通,百體從令,什么事業都會好。反是,什么事業都不會好”[1]。黃炎培認為職業學校最要緊的一點,譬如人身中的靈魂,得之則生,弗得則死,是什么東西呢?從其本質說來,就是社會性,從其作用說來,就是社會化。“職業教育機關唯一的生命是什么?就是社會化。著重社會需要”。因此,“辦理職業教育,并須注意時代趨勢與應走之途徑。社會需要某種人才,即辦某種學校。社會是整個的,不和別部分聯絡,這部分休想辦得好;別部分沒有辦好,這部分很難辦的”[5]。(二)職業教育課程要面向社會需要黃炎培認為,相比普通教育,職業教育與社會生活有更緊密的聯系,更嚴格地受到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制約。黃炎培認為辦職業學校第一個問題就是上什么課。職業學校不以實際需要,單憑學者的理想來規定課程,還不如不規定。職業教育的原則,著重在社會需要”[1]。他強調“要看職業界需要定什么課程,用什么教材,要問問職業界的意見”[6]。因此,“職業教育課程設置要面向社會需要,完全須根據那時候當地的狀況”[7]。黃炎培指出,職業學校的專業設置、教材選編、培養規格、課程設置、教學訓練、招生規模等都要考慮社會的需要。在詳細社會調查的基礎上,力求因地制宜,試驗之后取得經驗逐步推廣,使之適應社會要求。(三)職業學校要主動與職業界聯絡黃炎培提出,“只從職業學校做功夫,不能發達職業教育”[8],因為“職業學校和以外各教育機關之間‘界是分不來的’,不要說師范教育、醫學教育等等都是廣義的職業教育,就是大學、中學和職業教育何嘗沒有一部分關系?界限越分越嚴,不互助,不合作,單講職業教育是不行的”。同時,“只從教育界做功夫,不能發達職業教育”[9],因為“辦職業學校的,須同時和一切教育界、職業界努力溝通聯絡;提倡職業教育的同時,須分一部分精神參加社會的運動”[4]。所以,“職業教育也不能閉門造車,必須積極與外界相聯系,時刻洞悉社會的需求,使培養的人才適應社會的發展……有時聘請教員,還要利用職業界的人才……校長除了要有熱誠、學力、德行和經驗外,還要加上一件,就是社會活動力……職業學校校長資格所最不相宜的,怕就是富有孤獨性的書呆子。學校應定期邀集實業界、教育界專家,征詢社會各界對學生、學校的要求,以期不斷改進”[1]。黃炎培的“大職業教育主義”思想的提出與傳播,使其職業教育思想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是黃炎培三十多年教育實踐的結晶,也是中國近現代職業教育理論的基石。
三、黃炎培“大職業教育主義”的實踐與成效
1918年,黃炎培經多方奔走,籌集了六七萬元開辦費,在上海陸家浜建成面向下層勞動大眾和失業失學青年的中華職業學校,將“勞工神圣,雙手萬能。手腦并用,敬業樂群”定為校訓。學校開設了木工、鐵工、琺瑯、鈕扣四門課程,附設木工、鐵工、琺瑯、鈕扣四個工廠。黃炎培認為,學校附設工廠有兩大優勢,一是供學生實習,二是制造產品出售,彌補學校經費和抵制外貨[1]。中華職業學校因學以致用、收費低廉而聲譽鵲起。華羅庚、、江竹筠等都曾在該校就讀。上海中華職教社創辦了《教育與職業》雜志,成立職業指導所,開展職業咨詢、職業調查、職業講演、升學指導、職業介紹等活動。一些有識之士紛紛將辦學重心轉移到職業教育,使近代中國職業教育得到了應有的重視。1921年,黃炎培倡議成立農業教育研究會,號召專家學者把注意力投向農村教育。幾年內農村職業教育頗有成效。雖然黃炎培等“盡心力而為之”,但由于“貴勞心、賤勞力”傳統觀念深重,加上帝國主義侵略,北洋軍閥直至政府打壓,民族工業蕭條,職業教育經費匱乏,致使職業教育畢業生就業困難。黃炎培意識到:社會是整體的。國家戰亂,教育當然不發達;社會經濟困難,一般教育不發達,職業教育當然也不會發達。此后,黃炎培逐漸擺脫教育救國論的束縛,開始將職業教育向人民靠擾。
四、黃炎培“大職業教育主義”對當今職業教育的啟示
(一)支持職業教育面向社會自主辦學黃炎培的“大職業教育主義”認為,職業教育辦學要“一切著重在社會需要”。目前,我國經濟社會進入了“十三五”,京津冀協同發展已經上升為國家重大發展戰略,如今許多國家級前沿性新機構、新項目、新設施,如雨后春筍般確立,職業教育更應發揮聚集和輻射作用,靈敏地感應經濟社會發展動態和趨勢,把握經濟社會對人才的需求,面向社會自主辦學,源源不斷地為社會輸送大批高質量的創新型的技術技能型應用人才。目前,職業院校開門辦學、合作辦學,普遍遇到學校熱、企業冷的尷尬局面。有的行業企業辦學職能與市場化人才錄用機制不協調,有的社會力量參與辦學的合理回報難以實現,其深層原因在于體制機制不夠完善。研究黃炎培“大職業教育主義”理論的精髓,深化當今職業教育辦學體制改革,構建完善的面向社會依法自主辦學制度,就要實施工學結合,從不同層次推進校企合作,構建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實踐型人才培養模式,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力求做到“人盡其才”“物盡其用”。協調豐富的社會資源,實現“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實驗設備和科研基地共享”,依據學校特色,適合個性和社會需求靈活多樣地設置專業,建立一套新時代課程和職業訓練機構,培養“完善個體人格”。(二)摒棄“貴勞心、賤勞力”的觀念,賦予職業教育公平地位黃炎培的“大職業教育主義”理論是受蔡元培、杜威等國內外職業教育思想家的影響而逐漸萌生、形成的,其思想基礎是平民教育。在他積極宣傳和辦學實踐的推動下,教育從神圣殿堂回歸到世俗社會。然而直至現在,我國職業教育仍面臨一些不公平待遇,如“低投資、高收費”的職業教育財政政策、“先本后專”的高教招生制度、“先普后職”的高中階段招生制度、“重學歷、輕能力”的招工錄用制度、“重學術、輕實踐”的師資評價制度等,都顯示著職業教育諸方面的弱勢地位。從深層看,這些制度都受到了“貴勞心、賤勞力”“重學歷、輕能力”“重精英、輕實用”的傳統觀念影響。當然,適當的制度可以逐步改變人的觀念。深入研究黃炎培“大職業教育主義”這一中西結合的職業教育理論精髓,調整相關制度,有待政府和社會的共同努力。(三)堅持“做學合一”,實現數量向質量轉變黃炎培“大職業教育主義”理論曾對我國近代職業教育規模擴展,增強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溝通,發揮職業教育就業、升學雙向功能等方面產生了積極的推動作用。當今仍對我國職業教育保持合理規模、穩定教育結構發揮著重要的指導作用。21世紀以來,經過近十幾年的快速發展,我國職業教育已經具備了相當大的規模。2015年,全國中等職業學校有1.12萬所,在校學生有1656.70萬23人,占高中階段在校學生總數的41.0%;全國獨立設置的高職院校在校生有1048萬,占高等教育在校生總數的41.2%[10]。全國中、高等職業教育在校生分別占同學段在校生的四成,職業教育正在源源不斷地為國家輸送大批合格的應用型人才。為了實現培養更多具有較高技能、較好文化基礎和較強技術創新能力,深受社會歡迎的人才的目標,職業學校就要在專業設置、教材選編、教學訓練、招生規模等方面深入進行社會調查,了解人才需求,實現動態發展;堅持產教結合、做學合一、知識技能并重,由數量擴張向質量提高轉變;培養造就大批“雙師型”教師隊伍。有理由相信,黃炎培創建的“大職業教育主義”,必將能助推當今我國職業教育綻放更加絢麗的光彩。
作者:張彤 單位:天津商務職業學院
- 上一篇:淺談分層教學法在職業教育的重要性
- 下一篇:中小學戲曲素質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