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職業教育體育課程設計分析
時間:2022-10-07 03:05:50
導語:高等職業教育體育課程設計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本文通過文獻資料法、邏輯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對現行高等職業教育體育課程體系進行分析,指出其存在的諸多不足。進而對職業教育學和勞動心理學的理論進行闡述,試圖重新審視高等職業教育體育課程對未來職業的本能作用,把握其理論基源。
關鍵詞:高等職業教育;體育課程;理論基源
一、前言
高等職業教育定位于培養“實用型技術人才”,主要培養面對社會一線的生產、建設、管理、服務人員,學生在校期間的主要課程是實際操作課程和基本理論課程,而且必須經過長時間的動手實踐來掌握和提高一門到兩門基本技術,這恰恰是與體育的基本運動功能密切相關的。因此,高等職業教育的體育課程應自覺地與學生今后的就業和發展方向相聯系,在提高學生身體健康水平的同時將職業或專業特征與體育教學聯系起來。高等職業教育體育課程的設計應有利于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有利于提高學生身體素質、能滿足不同職業或專業對學生身體條件提出的特殊要求、可以防止因職業而造成的身體損傷等,對學生未來職業應具有促進和補償作用,回歸高等職業教育體育課程對未來職業的本能作用。
二、現行高等職業教育體育課程體系分析
高等職業院校大多是由中等學校合并或升格而形成的,其體育課程體系嚴重滯后,要么沿用升格前的課程體系,要么照搬本科院校的教學大綱和課程設置,沒有形成符合高等職業教育學生將來從事技術勞動的職業特征或專業特征的體育課程體系。但這并不是說,現行的高等職業教育體育課程體系一無是處,很多高等職業院校采用選項或體育俱樂部教學的模式,對提高學生運動興趣、提高運動技能、增加運動量、發展職業體能都起到積極的作用。但它仍存在體育課程思想落后、體育課程目標不明確、體育課程體系未能體現“準職業人”的職業特征、體育課程資源與職業實用性體育課程不適應和實踐中存在諸多不足等問題。(一)體育課程思想落后。以往的高等職業教育的體育課程教學體系,更多的是強調體育知識、體育技能的傳授,目的是增強學生體質,大眾鍛煉手段為主;這樣的思想符合學生身體成長的規律,但卻與職業發展不符。在忽視了進行健康教育和科學健身提供理論知識和方法指導的同時,更忽視了高等職業院校學生將來從事職業勞動的體育知識和職業體能的保障,致使他們走向社會后難以形成與職業勞動崗位相適應的體育能力,從而更容易產生職業疾病。(二)體育課程目標不明確。高等職業院校的學生將來大部分是從事生產、建設、服務、管理一線,具有高新技術應用能力和綜合職業能力的實用性技術人才。近年來關于高等職業教育體育課程改革的呼聲越來越強,各種改革設想層出不窮,這對推進高等職業教育體育課程目標的定位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該目標定位大多體現為基本形成自覺鍛煉的習慣,基本形成終身體育的思想,掌握健身運動的一到兩種方法和技能,改善身體健康狀況,養成良好的鍛煉和行為習慣、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改善心理狀態、養成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培養優良品德和合作精神、正確處理競爭與合作的關系等體育教育目標的共性上,高等職業教育體育課程的目標定位仍不明確。(三)體育課程體系未能體現高職學生未來職業特征。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培養目標直接針對社會職業崗位,注重學生畢業時的職業崗位能力,培養適應特定崗位的人才,因此與普通高校學生有很大區別,職業性強是高等職業教育的一個重要體現。作為高等職業教育的體育課程不能同高等職業教育學生未來職業特征相結合是高等職業教育體育課程設計的弊端。圍繞職業特征開發體育課程體系、為學生的職業生涯服務是高等職業教育課程改革的首要任務。但目前國內高等職業教育的體育課程體系沒有體現學生未來職業特征。(四)體育課程實踐中存在諸多不足。在現行的高等職業教育體育課程實踐中,有的開設普通體育基礎課,各個專業雷同;有的根據學生興趣選擇體育課,以學生興趣為主;有的根據學校師資開設體育課,以教師的教學能力設定體育課;種種現象,造成學生上課無興趣、形式主義嚴重、多年同質化嚴重。同時課內外結合不緊密,校內外沒有形成聯系,學生的體育課程和專業課程未能有機結合,造成學生對體育與所學專業關系的認識的深度不夠,這與體育的本質背道而馳,更談不上為學生將來勞動崗位服務。
三、高等職業教育體育課程設計的理論基源
高等職業教育由于學生職業基本確定,勞動方式也隨之確定,且勞動方式決定了體育在其未來職業生涯中的獨特性。高等職業教育體育課程設計應回歸對未來職業的本能作用,從職業教育學和勞動心理學基本理論重新審視體育課程設計的方向。(一)職業教育學是高等職業教育體育。課程設計的理論之基關于職業教育主要有以下幾種理解:(1)《辭海》(中國,1999)“給予學生或在職人員從事某種生產、工作所需的知識、技能和態度的教育。”(2)世界銀行(1993)“職業教育是在學校中為技術工人做準備的,部分課程是專門職業理論和實踐;技術教育指的是為技術人員做準備,大多在中學后進行,這些機構大多被稱為理工或工業學院。”(3)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技術與職業教育”理解為:“a.普通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b.準備進入某一就業領域以及有效加入職業界的一種手段;c.終身學習的一個方面以及成為負責任的公民的一種準備;d.有利于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的一種手段;e.促進消除貧困的一種方法。”(4)《產業教育振興及產學協力促進法》(韓國,2004年)“指設置職業高中、實業高中、實業性學科或課程的一般高中或是大學,對于在農業、水產業、海運業、工業、商業等產業從事工作的學生,提供必要的知識、技術上的教育”。(5)《國際教育標準分類法》(ISCED,1997)“職業前或技術前教育是主要為學生進入勞務市場和準備讓他們學習職業或技術教育課程而設計的教育,學完這些課程尚不能達到勞務市場所需要的職業或技術水平。職業前或技術前教育課程的內容至少應有25%與職業或技術有關,且要確保職業科目或技術科目不只是許多課中的一門。”“職業或技術教育是主要為引導學生掌握在某一特定的職業、行業或某類職業、行業中從業所需的實際技能、知識和認識而設計的教育。完成這類課程之后可以獲得所在國的主管當局(如教育部等)認可的在勞務市場上從業的資格。”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產業結構的升級,特定崗位對高等職業教育的要求也發生了重要變化。高等職業教育過程與其它教育過程也存在區別,高等職業教育在注重各行各業的原理講解和理論闡述及受教育者德智體的全面發展的同時,也要求學生掌握必要的謀生技能,強調具體生產(服務)活動的實際體驗。高等職業教育,或者學生入職前的超長時間培訓,主要目標就是技能性和實用性,適應崗位需求。自中世紀職業教育開始,人們對職業教育就有一個深入的教育學理解,從古老的師傅帶徒弟,到現在的高等職業教育“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高等職業教育不能只將學生引入社會職業,而且還要引入其生活世界和提高工作質量及享受工作,到現代社會,以高等職業教育為代表的大規模的專業技術人員培養更應如此。(二)勞動心理學是高等職業教育體育課程設計的理論之源。“勞動心理學是研究人在勞動過程中心理活動的特點及其規律的工業心理學分支。它為提高勞動生產率,保障勞動者的健康和安全服務。”勞動心理學形成于20世紀初,主要研究人的勞動活動的規律,著眼于提高生產效率。西方往往從工效學或人機工程學的角度進行,并注意它們與管理心理學的聯系。勞動心理學研究職業操作設計和勞動環境的合理化,產品質量,疲勞與工作安排,安全、事故與勞動保護,各種職業活動的特點及其對勞動者心理品質的要求,職業指導和人員選拔,技術培訓,工作緊張和勞動群體、勞動態度問題等。進入20世紀80年代后,為了社會發展的需要,不少學者先后進行了提高產品質量、降低心理負荷、操作能力測驗、人員選拔的研究,還對自動化、半自動化系統生產線的操作員進行了技術培訓的心理模擬教學研究,以探討培養現代技術工人能力的新途徑。職業是一種社會勞動分工,對勞動者本身來說則是一個社會工作崗位。任何一項職業都由專門職能和特定崗位兩個基本要素組成,勞動者在工作崗位上所從事的具體活動以及這種活動所應達到的目的就是通常說的職業的職能。一種職業在一般情況下只有一種職能,即從事一種具體的活動。職能的內容,對職業者來說是確定的,職能一旦發生了變化,也就意味著職業發生了變換。但是,實現或完成這種職能的手段卻是不斷發展變化的,這就要求從業的勞動者具備以完成其職責相適應的勞動能力,具備發揮其能力以完成其職責提供的必要的勞動場所、物質技術和人事協作關系等條件。社會為勞動者開辟了廣泛的職業天地,不同的勞動者因生理和心理上的差異會有不同的選擇。并且在同一職業內部,因公眾或工作性質的差別,勞動者的生理和心理特征要求也不同。從勞動心理學的角度研究職業,其目的就是要盡可能地把勞動者安排在各種不同的相對確定的工作崗位上,調動人的積極性,發揮人的潛力,使人們既能在勞動過程中發揮主觀能動性,改造客觀世界,為社會創造最大的價值;同時又能不斷地完善和發展自己,改造主觀世界。文明高效生產和其目的一致,也是現代社會生產的要求,是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基礎,也是有效保護企業勞動者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客觀要求,它對調動勞動者積極性、保護和開發企業資源、提高企業經濟和社會效益都有著深遠的意義。“職業的具體成效在多大程度上取決于勞動者的才能、勞動者具有的重要職業特征的發展和補償的可能性問題,是勞動心理學探討的最重要的問題之一。職業實用性體育鍛煉對未來職業顯然具有發展和補償性,因為才能這一概念本身并不是單一的,還包括勞動效果、勞動生產率、產品質量如何,然而勞動者動作的準確無誤程度,也是評價才能的一個重要方面。”“技能和熟巧系統是在職業培訓過程中形成的,通過再學習去適應新的條件。技能和熟巧系統是勞動活動的成效最為重要的條件之一。具有鞏固的技能和廣泛的概括的熟巧,同一個人不易造就的重要職業屬性所形成的矛盾會被緩解。”在職業訓練過程中,未來勞動者必須掌握解決職業任務所必需的知識,要形成相應的職業能力和技能,同時獲得職業補償和能起作用的職業特征方法。某些特征在訓練過程中能夠得到或多或少的發展,并且在職業訓練的過程中形成勞動和職業活動的動機、勞動定向、欲望水平、自我評價等。
四、結論
綜上所述,職業教育的內涵可以表述為:它“是終身教育體系中在基礎教育之上為引導部分學生掌握在以某一種特定職業或職業群中從業所需的實際技能、知識和認識的教育服務。”因此職業教育是職業定向教育,即按專業類別培養人才。高等職業教育屬于職業類教育,培養技術型、技能型人才,突出職業性、行業性的特點,面向地方區域行業職業崗位的需要,較之普通高等院校更突出實踐能力的培養。眾所周知,體育鍛煉對人的機體有著良好的影響。但是,研究表明,“一般身體訓練水平與順利適應職業需要和提高勞動生產率之間并不存在直線相關關系。”事實上,為了順利地掌握專業技能,必須發展某些對具體專業最為重要的身體素質。高等職業教育體育課程的設計必須從職業教育學和勞動心理學理論出發,通過有針對性的學習和鍛煉,使學生能夠更好、更快地掌握本行業本職業的專業技術,獲得對職業環境的高度適應能力和充沛的體能,使其具備最基本的職業適應性和職業保健性。
【參考文獻】
[1]劉來泉.關于技術與職業教育的建議,世界技術與職業教育縱覽——來自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報告[R].北京:高級教育出版社,2002.
[2]韓國產業教育振興及產學協力促進法,1995年3月1日開始施行,2004年3月重新修訂.
[3]唐治鳳.勞動心理學(第二版)[M].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2001.
[4]M.A.德米特耶娃,A.A.克雷洛夫.勞動心理學[M].北京:工人出版社,1986.
[5]歐陽河.試論職業教育的概念和內涵[J].教育與職業,2003(1):23-26.
[6]翁惠根,龐正志.高等職業院校職業實用性體育課程的整體設計[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8(8):134-137.
[7]曾永忠等.高職體育課程教學目標體系改革與構建[J].四川體育科學,2008(4):106-108+129.
[8]林桂池.高職院校開展職業實用性體育教學探討[J].山東體育科技,2009(1):71-73.
[9]張建華.河南省高職院校實施職業實用性體育教育的可行性研究[D].鄭州:河南大學,2008.
作者:黃繼章 單位:羅定職業技術學院藝術體育系
- 上一篇:高等教育背景研究文獻綜述
- 下一篇:音樂教育審美功能在職業教育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