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術下職業技能等級評價研究

時間:2022-01-04 08:47:19

導語:新技術下職業技能等級評價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技術下職業技能等級評價研究

隨著以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5G為代表的新一代數字技術不斷涌現,進入數字化時代,數字經濟蓬勃發展,數字技術快速迭代,在工作生活中扮演角色越來越重要,對勞動者所需掌握的數字技能也提出了新要求、新標準。《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提出加快建設數字經濟、數字社會、數字政府。落實這些要求,根本在人,核心在于提升數字技能。

1數字技能的內涵

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發展,信息技術和制造業不斷加速融合,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技術創新和模式創新為內核的新型經濟形態正在構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于2018年出版《培養面向未來的數字技能——我們能從國際比較指標中得出什么結論?》(BuildingTomorrow′sDigitalSkills-WhatConclusionscanWeDrawfromInternationalComparativeIndicators)報告中提出:廣義而言,數字技能不僅指知道如何應用信息通信技術(InformationandCommunicationTechnology,ICT)來獲取、分享、生產信息,而且指能夠應用信息通信技術來批判性地評估和處理信息,運用精確的技術獲取和生產信息,以解決復雜問題。歐盟《2030數字羅盤》計劃提出,到2030年使至少80%的成年人具備基本的數字技能。按照波士頓咨詢公司的預測,到2035年我國數字技能相關的總就業人口將接近4.15億,數字經濟整體規模將達16萬億美元。廣泛意義上的數字技能中一些技能嚴格來說不是技能,而是與行為、專業知識、實際經驗和生活技能相關的素養,隨著經濟和公共服務的數字化,缺乏數字技能的人將有可能被排斥在勞動力市場之外。而作為數字技能類職業是數字技術產業化和產業技術數字化下新經濟產生的新職業,是需要掌握一系列專業技術技能。因此更亟需實施有效的數字技能類職業技能等級評價,對數字技能專業性人才培養進行引導和提升,否則將出現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數字技能應用領域巨大的人才缺口。

2職業技能等級認定制度情況

2017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新時期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方案》,明確改進產業工人技能評價方式,優化職業技能等級標準,在政府指導下,由行業協會、龍頭企業牽頭開發職業標準和評價規范,完善職業技能等級認定政策[1];2018年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分類推進人才評價機制改革的指導意見》中,再次明確完善職業資格評價、職業技能等級認定、專項職業能力考核等多元化評價方式,做好評價結果有機銜接,從國家層面確定建立職業技能等級認定制度[2]。在此基礎上,根據國務院推進“放管服”改革要求,2019年8月,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出臺《關于改革完善技能人才評價制度的意見》,鞏固技能人員職業資格制度改革,將原水平評價類職業資格中社會通用性強、專業性強、技術技能要求高的職業,推動實行職業技能等級認定制度。發揮政府、用人單位、社會組織等多元主體作用,建立健全以職業資格評價、職業技能等級認定和專項職業能力考核等為主要內容的技能人才評價制度,形成有利于技能人才成長和發揮作用的制度環境,促進優秀技能人才脫穎而出[3]。并就具體建立并推行職業技能等級制度的實施主體明確為用人單位和社會培訓評價組織。符合條件的用人單位的評價對象為本單位職工自主開展。符合條件的社會培訓評價組織的評價對象可根據市場和就業需要,面向全體勞動者開展。兩類評價主體的職業技能等級認定認定結果要經得起市場檢驗、為社會廣泛認可。2020年4月,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職業能力建設司和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職業技能鑒定中心出臺了《職業技能等級認定工作規程(試行)》,明確水平評價類技能人員職業資格全部轉為職業技能等級認定。探索建立權責清晰、管理科學、協調高效的職業技能等級認定管理體制,確定積極培育發展各類人才評價社會組織和專業機構,發揮市場、社會等多元評價主體作用的方向,逐步有序承接政府轉移的人才評價職能[4-8]。截止2021年11月,依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全國各省已備案12797家職業技能等級認定評價機構,省屬用人單位7672家、央企分支機構1043家、社會培訓評價組織2480家、技工院校1602家。人社部自2019年至今分4批陸續頒布了新職業,但不少國家職業技能標準還在制訂過程中,具體評價方式還尚在探索階段,備案的評價機構中涉及數字技能類職業的比例極低,對有數字技能類職業評價范圍的評價機構開展技能等級評價,其市場能力、社會認可度也有待檢驗[9]。

3數字技能類職業的特點

近三年,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不斷對職業工種進行調整,增加物聯網安裝調試員、工業機器人系統操作員、人工智能訓練師、區塊鏈應用操作員、工業視覺系統運維員等服務機器人應用技術員、工業視覺系統運維員、智能硬件裝調師、人工智能訓練師、互聯網營銷師等新職業,這些職業大多數都是與數字經濟發展有關,其中數字技能類職業有以下特點。(1)對數字素養和技術要求突出。數字技能類職業一部分是源于數字技術和經濟發展,另一部分是通過數字技術升級的傳統制造業或服務業轉型。(2)屬于人才缺口大領域和高薪職業。據有關報道,僅中國人工智能人才缺口超500萬,供求比例達1∶10;大數據領域人才缺口150萬,到2025年將達到200萬[5]。數字技能類職業的年薪基本都在30萬元以上,并且這些新職業的人才缺口都在100萬以上。(3)分布在以數字技能為代表的新技術職業領域。在新技術領域里的云計算工程技術、大數據工程技術、物聯網安裝調試員、人工智能訓練師等實現產業化應用的高新技術領域;在新產業領域的工業機器人系統運維員、數字化管理師和智能硬件裝調員等傳統產業智能化升級領域;在新業態、新模式領域的服務機器人應用技術員、網約配送員、全媒體運營師等,廣泛應用于娛樂、物流、安防巡檢等服務業領域。根據《中國數字經濟發展和就業白皮書(2020年)》,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提出2019年我國數字經濟增加值規模達到38.5萬億,預估有關領域就業人數達上億人[10-14]。(4)技術變革快,市場化程度高。當前全球各國都重視產業政策推動數字技能創新,多國的數字技能創新競爭趨于中高段,在產業鏈上游的競爭日趨激烈。如華為鴻蒙系統的推出,領先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通過開源模式迅速廣泛應用,在避免技術壟斷的同時,加速創新和技術革新,數字技能將不斷融入工業制造和現代服務領域,特別是在工業技術、信息技術和智能技術的創新實現智能制造。

4創新數字技能等級認定評價機制

為提高評價適應性,需創新數字技能等級認定評價機制。職業技能等級認定是由經政府備案的評價機構開展的職業技能等級評價活動,政府進行監管服務,并對評價結果予以認定。評價的機構既可以是用人單位,又可以是以人才評價服務為主要工作職責的企業、行業協會(學會)等社會組織。(1)采用市場化標準開展評價。對新職業尤其是已經納入職業分類大典的數字技能類職業,發展市場化的技能人才評價機制,建立有效的標準編制框架,探索允許華為等行業技術研發應用主體,制訂市場化的行業評價規范,聯合產業鏈伙伴開展社會化的評價工作,同時設置“底線”,對違規機構實行嚴格的退出機制。(2)建立持續學習更新的評價模式。順應科技產業發展趨勢要求,調動政府、行業企業和從業人員三方積極性,加強政府教育資源與行業企業對用人需求的銜接,根據企業和市場需求,對評價證書設置2~3年有效期,實施技能提升繼續教育,促進從業人員不斷迭代更新數字技能,提高技能水平。(3)改革創新監管方式。加快政府相關領域職能轉變,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推行“互聯網+”、“兩隨機、一公開”等新型監管模式,促進職業技能等級認定監管體系和監管能力現代化,主動創新政府監管方式,提高監管效能和公正性。適應數字技能類新職業新就業的發展變革,建立行業信用體系,促進數字技能類職業技能等級認定健康規范發展。引導新興產業行業協會(學會)加快設立完善,發揮其在政策建議、產業發展、平臺搭建等的作用,推動完善數字技能類新職業工時、勞動保護等標準,使數字技能類職業發展獲得高效穩定的制度基礎和發展條件支撐。(4)創新數字技能職業教育模式。緊跟數字技術前沿,與行業頭部企業合作成立數字產業學院,與企業合作開設數字技能專業課程,以大規模數字技能實務性培訓,提供數字技能類職業技能等級培訓與評價,構建良性循環的數字人才生態鏈,通過校企“數字化學徒”合作,“數字工匠”競賽等多種方式,幫助學生獲得更多實習和就業機會,鼓勵在校學生利用數字技能進行創新創業,以創業帶動就業。(5)建立數字技能企業職業技能標準信息平臺。發布經審核的行業技術研發應用主體職業技能等級認證信息,相關職業的工作前景報告,以及代表性城市的有關職業技能人才的薪酬、招聘信息等[15-17]。

5結束語

數字化技能發展是科技、產業、行業、企業等多方協同的結果。數字技能類職業技能等級評價,應以行業技術研發和應用主體為核心,形成以產業鏈上下游伙伴關系為紐帶的組織關系。政府作為政策設計的規劃者和規則的制定者,要發布合作規劃和行動指南,為主體與主體之間、主體與伙伴之間的合作制定規范規則,形成責任共擔機制。同時實施監督者的角色,規范各主體合作組織行為,引領數字技能類職業人才評價有序與高效地開展,引導產業健康發展。

作者:楊帆 單位:廣東省職業技能服務指導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