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危機下會計準則變更分析

時間:2022-01-25 11:26:19

導語:經濟危機下會計準則變更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經濟危機下會計準則變更分析

[摘要]本文指出了在經濟危機背景下會計準則變更存在的問題并提出改進意見,探究了會計準則在經濟危機背景下的發展趨勢,最后分析了會計準則未來的變遷路徑。分析認為會計準則不僅不是導致經濟危機的原因,更重要的還在經濟危機中發揮了穩定器的作用。客觀地認識會計準則的作用顯得尤為重要,有助于我們發現其使用過程中的缺陷,從而構建一個更加科學的會計概念框架。

[關鍵詞]會計準則;經濟危機;變更趨勢

隨著經濟的迅猛發展,20世紀初期人們開始意識到了會計準則規范化的必要性,會計準則是一種行為規則,是關于會計行為的規范,它提供了一個社會生產、傳遞會計信息的框架體系,美國公眾會計師協會在1917年發表了第一份具有權威性的指南《統一會計》,這部指南奠定了現代會計行為進行管制的基礎。

1會計準則變更中存在的問題

1.1會計準則的難以制定性。在不同的國家會計準則的發展有著不一樣的方向,不同政治經濟制度下的社會要求會計的諸多方面必須能滿足這些不同制度的基本要求,因此制定會計準則會面臨政治、經濟、文化上的困難。如今全球化趨勢日益加重,任何一個國家都希望能在各國的交流合作中處于有利位置,制定出會計準則,將對雙方之間的貿易有一定的作用。因此這也好似是在角逐權利,各國出于政治的考慮必然會在這場博弈中制定更加符合本國利益的準則。再有,會計上的經濟利益不僅僅表現在國家層面,更與企業主管人、出資人、職工權益以及與之有關系的社會大眾等各方利益環環相扣,準則的制定讓任何國家在面對其所涉及的巨大經濟影響的背景下不愿輕易做出退步。最后,會計準則誕生于不同國家的不同文化下,這也必定會產生理解上的差異,多樣化的國際文化讓會計準則的制定缺少統一,為各機構間的協調帶來了困難。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本質是巨大經濟利益的轉換和分配,不論國家層面還是企業間或是個人的使用差異都將帶來制定過程中的種種問題,要想制定一個國際通用的準則,其難度不言自明。1.2會計準則的難以使用性。會計準則的使用涉及了使用方式、使用目標和使用人員等直接接觸的三方,制定的會計準則在使用過程中會遇到各種不一樣的困難,我們總結出了兩個難點。一方面使用目標的不同直接決定著使用方式的不同,大公司、上市公司的會計目標主要是為信息決策者提供信息,在此目標上制定的會計準則更多的是服務于資本市場,而中小企業多以納稅或為企業管理者提供信息使其有助于管理經營決策。資本市場和稅務管理間的差異使統一的會計準則使用起來難以確保所有會計信息都被充分利用,所以難以達到想要的監督效果。另一方面會計從業人員的執業素質會由于國家發展程度以及不同的行業規模顯現出很大的差異。如果制定了新的會計準則,短時間內要求所有會計從業人員掌握一些復雜的會計準則是很困難的,而且很多會計從業人員知識結構單一,尤其是年長的會計從業人員,他們更多的是依賴職業判斷,對從業人員的后期培訓和教育將花費大量的時間和金錢,這樣做顯然是不經濟的。1.3不完善的公允價值計量準則公允價值的定義為:信息對稱且自愿交易的雙方在公平交易的基礎上進行資產交換或債務結算的金額,可以將公允價值看作是一種信息的計量屬性。在活躍市場交易下的市場價格可以視為公允價值,若是非活躍市場可以通過估值法或評估機構評估法來確定。由于其與價值密切相關,可將其視為影響會計信息的核心。但是公允價值在實施中還會存在很多問題,下面為總結出的兩方面:會計信息的可靠性、相關性會由于公允價值本身計量的主觀性和不確定性出現協調問題;在局部、整體之間的具體應用缺乏科學、有效的解決方法。

2經濟危機下會計準則的發展趨勢

2.1建立開放的會計準則系統。為了適應國際間經濟發展的需要,加強國際間的會計溝通,提高國際化交往企業間的會計溝通,構建一個開放的會計準則系統顯得尤其重要。目前,跨國公司和發行債券等籌資活動日漸增多,資本市場的全球化范圍逐漸擴大。跨國公司的發展和跨國公司的并購要求會計準則國際化,而國際化過程中所涉及的國家、企業、投資者的資本量都是很龐大的,所產生的金融危機對會計變遷形成的影響變多,究其原因,主要是會計系統越來越開放,參與者越來越廣泛。雖然在開放環境下的金融危機更大,其所影響的會計準則變革力也就越大,但是不在危機中發現問題是難以對準則做出修改的,所以危機背景對準則的推動是利大于弊的。因此我們要盡量構造一個開放的會計準則系統,加快完善會計準則的步伐。在一個開放性的組織中,我們要關注每個個體的意見,并建立一套有效的后期反饋機制,對于一個開放的會計準則同樣也是如此,在這個系統下需要參與會計核算的各方積極發表各方意見并提出新的思想,通過后期的評估考慮可以不斷完善開放的會計準則系統的建立。當然,為了更加有效地使用這個系統,我們要建立一個反饋系統來起到稽查作用。2.2將會計準則由滯后性轉為前瞻性。在使用過程中會計準則由于其真實性必將導致其滯后性,所謂滯后性指的是準則披露的會計信息由于其時間差異不能很好地為使用者服務,且嚴重時還會導致重大的錯誤決策。以2008年美國次貨危機為例可以看出滯后性在會計準則中的重要影響力,當然每次大規模的金融危機引起會計準則變遷也起到了一些反饋效果,促進準則的不斷發展。金融危機以后,很多學者提出要學會用前瞻性的思維去分析會計問題,以此通過對未來發展情況加以評判和估計,從而有效地降低危機帶來的風險,促使會計準則向前瞻性轉變。前瞻性具體包括的內容有資金、銷售、成本、利潤、價格、財務狀況及綜合經濟效益。會計前瞻性不僅能降低風險,還能幫助會計信息用戶做出更有效的決策。要做到前瞻性需要適當轉變會計準則的觀念,將服務的主體相關性內容把握住,不要太過于規范化,只有增加選擇內容才能滿足各方決策需要。同時,為修補權責發生機制的缺陷,也可適當地改變財務會計的確認和計量方式。2.3會計準則應兼顧原則導向和規則導向。會計準則的制定基礎目前有規則導向、原則導向和目標導向,目標導向基礎準則兼顧了原則導向和規則導向,但由于無法有效地在兩者中間達到一定的平衡,并且使用成本較高,我們主要說原則導向和規則導向。這兩種導向有很明顯的優缺點:原則導向簡單明了、抓住要點地指出了經濟實質,但對從業人員的素質有很高的要求;規則導向操作簡單、詳細具體,但需要的成本并不低并且相對繁雜。鑒于兩種導向的優缺點,只以其中一種來制定會計準則都會存在差錯,因此應同時兼顧二者制定準則。“安然事件”引發外界對美國會計準則的質疑,從而引發了后續一系列的改革,對中國來說確定會計準則的導向也就變得尤其重要。然而2014年我國新改的《企業會計準則》中并沒有單一地僅以原則導向或規則導向為指導,也是同時兼顧了二者。筆者認為各國在確定導向問題上應該將兩種導向有效結合,并結合本國國情去粗取精,相信在此基礎上制定的會計準則一定會更好地為使用者服務。

3經濟危機背景下對會計準則的反思

3.1在危機中發現會計準則的缺陷。會計準則是在一定歷史條件下產生的,然而準則的變革發生在每次危機出現后人們意識到會計準則局限性時。以20世紀的五大危機為例,可以看出每次經歷危機后人們都會根據在危機中發現的問題來改進準則的缺陷,從沒有準則到完善準則的發展歷程中人們認識到了危機對準則的作用,從歷史成本到公允價值,從公允價值到發現公允價值的缺陷,人們不斷地在思考如何規避未來的危機。3.2通過危機客觀認識會計準則的作用。雖然會計準則的變革不會從本質上改變經濟情況,但在金融危機中會計準則甚至會成為人們抱怨的對象,很多人認為應該修改相關的條款和規定,但是我們不能讓輿論沖昏了頭腦,必須清楚地認識到會計準則在危機中還是起到了很大的穩定作用。政府、投資人等會計信息使用者制定決策時往往會依據公開披露的會計信息,他們的決策又會反過來影響社會其他方面的經濟形勢。完全無偏的會計準則在實際使用中是不現實的,但適時、適當、適地地調整準則可以在危機中重振市場信心,運用會計準則會有效緩解經濟危機帶來的影響。3.3構建更科學的會計概念框架。會計準則實質是為了滿足利益相關者的經濟需要來制定的,然而由于國家在經濟中的主導地位,準則的制定很可能要屈從于政治需要而偏離原定目標。為了更有利于維護公眾的利益,需要構建一個相對穩定、更加科學合理的會計概念框架。只有從危機中發現問題并公正判斷加以解決才能構建一個更加系統化的科學體系,且由于新準則利益主體的廣泛性更使得會計信息的披露容易獲得公眾的信任。

參考文獻

[1]向天苾.企業衍生金融工具的會計列報和披露研究[J].財經界,2013(36):5.

[2]李陽,史明鑒.金融危機背景下看會計準則的國際化發展[J].現代經濟信息,2009(20):243.

[3]杜靜然,楊玲.會計準則變遷的經濟學分析框架比較:新古典與演化[J].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12(5):32-34.

[4]沈明.金融危機和國際會計準則改進研究[J].金融會計,2011(3):6-13.

[5]劉潔.淺析次貸危機對我國會計準則的影響[J].網絡財富,2009(6):86-87.

作者:郭健喆 單位:上海立信會計金融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