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會計準則趨同實現路徑
時間:2022-06-15 08:37:52
導語:國際會計準則趨同實現路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當今全球經濟交流愈加深入頻繁,會計作為國際通用的商業語言,是商業交流的重要紐帶,國際會計準則更是在推動各國經濟發展上有著積極的向導作用,并且向著全球會計準則趨同的態勢邁進,從而進一步促進經濟的交流和發展。隨著中國會計準則的不斷成熟發展,我國必須充分把握機遇,發揮本國會計準則的優勢,使國際會計準則中融入更多中國元素。
關鍵詞:國際趨同;會計準則;中國化
當前的全球化程度正在不斷加深,跨國生產貿易規模也逐步擴大,但是由于各國國內經濟市場發展不均衡,會計準則的規范程度也有所差異,這便容易導致跨國貿易時財務信息可比性較差、資金流動性降低等問題。因此世界各國對于制定一套統一高質量的適合各國發展的會計準則的需求越來越強。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為了應對全球金融危機的挑戰,快速恢復各國經濟,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IASB)也加快了修訂相關會計準則的進程,陸續了新的會計準則以提高會計信息的可比性和透明度,進一步提高了國際會計準則的全球趨同程度。中國的《企業會計準則》于1992年由財政部頒布,若干年來經過了多次補充和修訂。2007年,財政部開始正式參考國際會計準則,按照國際標準完善我國企業會計準則體系。隨著中國的會計準則愈發成熟規范,IASB自然會“取其精華”,未來的國際會計準則必將朝著“中國化”方向發展。
一、國際會計準則的內涵與背景
當前,經濟全球化已成為不可逆的趨勢,各國通過貿易、投資等經濟活動在全球實現了經濟資源的合理配置,會計作為一門記錄經濟活動的語言,其發揮的作用日益凸顯。會計準則規范會計行為,但是又不同于會計法律的強制性,具有一定的靈活性。國際會計準則是由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制定修改并的會計實務操作的一般規范。為了規范國際范圍內的企業會計行為、解決不同國家和地區因經濟社會發展和文化宗教信仰造成的會計準則差異,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IASB)一直在盡力完善國際會計準則(IFRS)并且推動各國接受。截至2020年,IASB的官網統計顯示,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國際組織向國際會計準則趨同,全球已經有超過120個國家地區不同程度地采用了國際會計準則,同時國際會計準則也已得到許多著名國際組織的承認,比如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
二、中國現代會計準則的形成與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為順應大時代背景下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促進我國國民經濟穩健發展,我國決定借鑒國際上成熟的會計準則體系,憑借“他山之石”,著手建立適應我國會計蓬勃發展現狀的現代會計準則。1985年,中國的會計準則開始正式與國際接軌,其標志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會計制度》的頒布。1992年,財政部又頒布了“兩則兩制”,其奠定了中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接軌的基石。2001年,在中國各方人員的不懈努力下,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這標志著中國與其他國家之間的貿易往來和商品交換將變得更加頻繁緊密。同年,國際財務報告委員會順利完成改組,提出希望國際會計準則能夠得到更多國家的認可及應用。2005年,財政部正式發文表示,將按照國際會計標準構建中國會計準則體系。2013年,首先提出了共建“一帶一路”的構想,隨著其不斷發展,我國與沿線國家的貿易活動和投資活動越來越深入,推動著我國及其沿線國家會計準則的趨同,進一步提高“一帶一路”沿線各國會計信息的質量與可比性。截至現在,“一帶一路”已包含沿線65個國家或地區。經過了近40年的發展,中國會計準則的國際化縮小了中國與其他國家之間政治、經濟、文化的差異,使得國外投資者能夠通過會計這門商業語言與國內生產者進行溝通交流,并且能夠更好地實現“引進來”,拉動國內產品市場的有序競爭與良性發展。
三、國際會計準則中國化的動因
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成立之初,考慮到各成員國對國際會計準則的接受度,其設立的會計準則最大限度地尊重了各國實務。但是隨著全球化的深入,不同國家和地區間的貿易往來愈漸頻繁,國際會計準則趨同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國際會計準則的制定本質上反映的是制定方的利益趨向,是各國會計準則相互博弈的結果。20世紀90年代,美國擁有相對完善的會計準則體系,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為了提高財務報表的質量和可比性,便以美國會計準則為藍本,修訂國際會計準則,這也意味著其更多體現了發達國家的利益。但是,由于中國提出了“一帶一路”倡議,并且在對抗全球疫情時充分體現了一個負責任大國的形象,在國際上的地位越來越高,因此國際會計準則的制定與完善也將需要中國的參與,參考中國的會計準則,使得國際會計準則在滿足發達國家要求的同時也能兼顧發展中國家的利益訴求。所謂國際會計準則中國化,并非完全推翻現有會計準則體系,而是基于不同背景下產生的新問題,對現有的準則進行的修訂與完善,使其能夠順應時代的發展。這些國際會計準則的改善將在兼顧發達國家利益訴求的同時,更多考慮以中國為首的眾多發展中國家的需求,從而能夠被國際社會廣泛地認可和接受。而國際會計準則中國化的動因大體可以被歸納為以下兩點。
(一)世界經濟中心逐漸向中國傾斜
由于英、美等發達國家對會計準則的研究起步較早,經過長時間的發展,已經形成了一套成熟的國家會計準則機制,因此現行的國際會計準則以英、美等發達國家的會計準則為藍本。但是近年來,尤其是在面對2008年金融危機和本次疫情時,發達國家并沒有充分起到帶頭作用,未能幫助全球其他國家共同度過危機,甚至連其本國都陷入經濟的泥潭。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經濟便步入高速增長的新階段,即使在世界經濟陷入低迷時,中國也逆勢而上。回顧這40多年,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DP)由1978年的3678.7億元增長到2019年的990865億元,增長了269.4倍,實現了年均增速9.6%以上。中國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由1978年的僅僅385元上升至2019年的64644元,增長了約167倍。現如今,中國7.7億農村貧困人口已經擺脫貧困,14億多人的生活水平相比曾經有了大幅度提升,并且實現了全面小康。伴隨經濟快速發展,中國國際經濟地位也不斷提升。1987年,中國尚且是世界上最貧困的國家之一,國內生產總值僅占世界的4.9%,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還不及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國家的1/3,而現在,中國是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此外,中國還積極擴大國際經濟貿易的規模,提高交易水平,不僅加入了亞太經合組織(APEC),還于2013年提出了“一帶一路”倡議,中國的國際經濟影響力不斷增強。
(二)中國傳統文化孕育出優秀的會計準則
中華五千年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絢爛而豐厚。對中國文化內涵的詮釋難以實現面面俱到,其展現出來的最大特點就是包容性與獨立性。中國文化的包容性是從歷史上不同文化的碰撞中產生的。例如,中原文化與邊塞文化、儒家文化與法家文化以及古代文化與現代文化等。其包容性主要反映在兩個方面:“求同存異”和“兼收并蓄”。“求同存異”的傳統文化已經被在國際上發揚,其本質是不同文化和諧相處,而不是互相取代;“兼收并蓄”則是指在不同文化交往中,中國文化具有極強的包容性,可以吸取不同文化中的優秀成分。中國文化的獨立性決定了其可以在與不同文化的摩擦中保持中國特色。在歷史長河中曾經誕生過許多優秀文化,這些文化絢爛至極卻最終未能保持自我,或被同化或被遺忘令人惋惜,而中國文化歷經幾千年,盡管與外來文化發生過數不清的沖突摩擦,但是依然可以保持中國文化的靈魂,經受住時間的考驗,展示了其極強的生命力與獨立性。中國傳統文化孕育了會計文化,因而我國會計文化中有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烙印。正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這種極強的包容性與獨立性,使得我國的會計文化有著自己的特色。中國的會計文化影響著會計準則的制定,首先,不同于英美等國由民間組織負責制定,我國會計準則由政府部門(財政部)直接負責制定;其次,由于崇尚集體主義,在我國會計組織中,組織成員服從集體,對集體有著精神上的忠誠;最后,中國會計準則重視人際關系,對不確定性帶來的風險較為排斥,從某種程度上也與傳統文化中“中庸”的思想相吻合。
四、國際會計準則中國化的實現路徑
(一)加快會計工作的轉型
傳統的會計工作,需要會計人手工操作核算而且煩瑣,它是基于憑證票據的傳遞方式以及人工的復核,使得會計工作僅僅是企業業務的記錄儀,做不到實時、全面地采集和處理企業數據,無法實現對風險的控制。由于企業的產品和技術對公司的績效提升顯著,因此大多數企業管理者關注業務、技術和產品,對于會計部門的信息化建設并不重視,導致其工作重復枯燥,不僅員工體驗差,財務也只是被記錄的數字,無法發揮“數據中心”的作用。傳統會計工作的轉型迫在眉睫。企業只有抓住數字化轉型的機會,才能使會計工作跟上時代的腳步,從眾多企業中脫穎而出。2020年年初,一些中小型企業短時間的停產停工,對于會計職業產生了巨大的沖擊,年報月報出現延期。但是中國企業敏銳地捕捉到:這其實是一場會計信息化水平的大考。由于眾多會計從業人員無法按期回到公司和辦公室,所以能夠滿足居家與工作需求的遠程線上辦公應用迎來了爆發式增長機會。企業遠程辦公涉及即時通信、協同文檔、在線會議、員工培訓等多個領域的產品和服務,除了遠程辦公場景中的各種協同工具之外,伴隨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和5G等數字技術的進步,必將加快數字經濟的發展。會計工作在線化、數字化這一趨勢也越來越明顯。我國應當抓住會計工作的在線化和數字化升級的機會,將互聯網的基因植入傳統會計行業,修訂適應會計轉型發展的準則,引領全球會計工作的數字化轉型。
(二)積極參與國際會計準則的制定
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IASB)作為完整獨立的國際會計組織,不會偏袒個別的國家,擁有較強的獨立性。為了確保國際會計準則的高質量,提升國際交流和使用的便捷度,IASB的成員必須掌握豐富的會計理論和實務知識并且擁有較強的專業實力。由于發達國家首先崛起,擁有很多會計相關的商業案例,會計人才數量眾多,因此這些國家的優秀會計人才占據了IASB的絕大多數席位。如今,客觀上中國在獨立制定會計準則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已具備完善國際會計準則的基礎條件和能力。2006年,在我國頒布新會計準則后,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主席特意來到中國,考察我國準則建設情況,這體現了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十分關注中國會計準則的建設。因此,首先我國應當積極將優秀的會計理論研究成果展示給國際會計界,增加國際社會對我國會計準則的了解,提升我國會計準則的影響力。其次,我們應當主動與其他國家進行廣泛的溝通與合作,充分發揮區域合作的優勢,繼續完善我國的會計準則體系。例如,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多次承辦國際會議,參與重大國際會計事務的決策,對國際會計準則修改和制定發表獨立的意見,不斷擴大其國際影響力。最后,為了使中國的會計準則易于被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所接受,我國會計準則的制定方(財政部)必須保持較高的專業性和獨立性,不應該對現有的國際會計準則亦步亦趨,應當展示更多中國的元素,創新自身的會計準則。
(三)提升中國在IASB中的參與度
一個國家在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IASB)中的參與度是該國對國際會計準則擁有話語權的重要標志之一,因為IASB成員國可以引導IASB的發展方向,意味著該國不僅擁有了國際會計準則的發言權,而且可以最大限度地包容本國文化。目前的IASB主要由美歐主導,中國應當避免落入西方文化的怪圈,加強自身會計準則的建設,促進現狀的改變。2005年中國決定制定與國際會計準則(IFRS)標準相同的會計準則。2006年,財政部按照IFRS標準頒布了一套的會計準則,2010年,財政部又了《中國企業會計準則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持續趨同路線圖》,伴隨著中國會計準則的國際化程度越來越高,中國在IASB中的參與度也在穩步提升。2005年之前,IASB的委員會中只有一名中國的代表,而現在越來越多來自中國的代表進入IASB各機構的同時,中國對IFRS基金會的財務支持也在增加:從2007年僅占基金會所獲總捐款的1%,隨后每年逐步增加,現如今中國對IASB的財務支持每年都名列第一。正是這些年在IASB中參與度的不斷提高,逐步提升并鞏固了中國對IASB的影響力和IFRS的話語權。通過擴大國際事務的參與度,提升中國的國際形象與話語權,更有利于國際會計準則的中國化。首先,中國會計人給予的建議易于被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接受,能在獲得廣泛的理解和尊重;其次,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易于得到其他發展中國家的支持,幫助他們傳達自身發展的需求,使IASB更加重視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的利益訴求;最后,中國可以增加國際會計準則話語權和解釋權,使會計準則制定行為更加合理科學,更符合中國的文化特征,從而維護中國的利益。五、結語目前國際會計準則依然朝著各國趨同的方向發展,但是中國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盡管我國的會計準則尚未完全成熟,但由于全球的經濟中心逐漸向我國傾斜、我國傳統文化孕育出了優秀的會計準則,中國會計準則必將加速融入國際社會。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中國逐漸提升在IASB中的參與度、積極參與國際會計準則的制定和會計工作的轉型,國際會計準則中國化的進程也會更加迅速。
參考文獻:
[1]蓋地.大同小異:中國企業會計標準與國際會計準則[J].會計研究,2001(7):34-41.
[2]王開田,胡曉明.中國會計國際化與國際會計中國化的文化思考[J].會計研究,2006(7):72-76.
[3]朱星文.會計國際趨同研究的中國視角[J].當代財經,2009(2):112-119.
[4]季婧.會計文化與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思考[J].科技視界,2016(2):280-281.
[5]李玉環.全面準確理解國際準則進一步完善我國會計準則[J].會計研究,2016(1):19-24.
[6]王開田,吳艾莉.關于國際會計中國化的思考[N].光明日報,2016-10-15(009).
[7]魏霞菲.國際會計準則中國化思考:基于“一帶一路”背景[J].當代會計,2019(21):23-24.
[8]張希程.國際會計準則趨同變化對我國會計行業發展產生的影響[J].財經界,2020(24):143-144.
[9]陳晨.國際會計準則中國化[J].財會學習,2020(28):90-91.
作者:仇鑫 單位:南京財經大學
- 上一篇:固定資產會計核算問題及改進意見
- 下一篇:公允價值在企業會計準則的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