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林苗木成活率提高措施分析論文
時間:2022-11-18 02:45:00
導語:造林苗木成活率提高措施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關鍵詞:規劃苗木處理管理
摘要:本文以靖邊縣的防護林建設為切入點,通過規劃方案、苗木處理、后期管理等環節論證了如何提高造林成活率的方法。
為了按地形地貌和不同立地類型合理配置林種,選擇相應的適生樹種,使之形成有機聯系的綠色綜合體的防護林體系,這是“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中的一項緊迫而重要的課題。為此,林業部“三北”局和陜西省林業廳于2002年決定由陜西省林科所主持,在靖邊縣建立試驗基點,開展黃土高原防護林體系示范林營造技術的研究。在總體規劃設計通過科學論證的基礎上,經過兩年多的造林實施,已取得顯著成果。兩年多來,共營造塬面防護林17300畝,溝壑防護林(梁頂防護林、溝坡防護林、梁峁坡防護林、塬邊溝頭防護林、溝底防沖林)、用材林、經濟林、薪炭林等8513畝,成活率達89.50%。采用的樹種達47個,其中針葉樹種5個,灌木樹種7個,經濟樹種17個,遵循適地適樹原則,總結推廣了干旱造林的技術經驗,獲得了較好的成效。初步結果表明:試驗區內各種防護林鑲嵌配置;各林種、各樹種布局合理;經濟林比重增大;針闊葉造林面積之比為4.70:5.30,針葉樹種面積增大,增強了防護林體系的穩定性,有利于提高經濟效益;普遍實行了喬、灌結合,復層結構的立體林業有了新的發展,初步形成了合理的黃土高原與沙地的防護林體系新格局。在防護林體系建設中,造林成活率是評價造林質量的最基本的指標,因而如何提高造林成活率就成了當前林業生產中首先應該解決的重要問題,根據實驗站的經驗,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搞好總體規劃
1.1總體規劃的原則和依據
黃土高原防護體系的營造必須遵循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充分體現科學性、綜合性、示范性和實效性。從恢復和發展生態平衡出發,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生產潛力,合理利用土地資源,充分發揮實驗區的自然優勢,建立最佳經濟效益的農、林、牧的合理結構,形成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逐步走向農、林、牧協調發展的道路。在林業內部要以立地類型劃分和適地適樹為依據,科學地配置林種,相應地選擇適生樹種,加強植被建設,建立一個由帶片網、喬灌草、防經用,長中短及林工商、土水林、名特優相結合的新型的立體林業格局,最終實現生態效益好,經濟效益高和社會效益大的目的,盡快為黃土高原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起到示范指導作用。
1.2總體規劃的方法
1.2.1收集資料收集試驗區的地形圖(1/10000)和行政圖,了解自然狀況(氣候、土壤、植被、地形、地貌),社會經濟狀況(鄉、村、人口、勞力、土地、耕地、農機具、牲畜、農作物品種及其產量、人均口糧,收入等)。
1.2.2踏查勾繪利用1/10000地形圖進行現場勾繪,凡不同類型植被的、面積大于15畝的區域劃為另一小班。
1.2.3小班登記對于所勾繪小班的土壤、植被、坡向、坡度、地形部位進行現場登記,對難利用地估出其所占百分數。
1.2.4土地利用現狀的評價對于每個小班,分別進行各地類統計,統計出各地類(農、林、牧)的面積用比例,根據當地情況估評其合理性。
1.2.5小班設計按適地適樹原則設計各林種、樹種及其面積,根據土壤、坡度、坡面完整與否設計整地方式、整地規格及造林方式,造林規格、苗木規格等,并計算出各小班用苗(種)量,用工量等。整地方式有反坡梯田、水平階、魚鱗坑、水平溝、大中小坑穴等形式,由于黃土高原溝壑區溝坡坡度較大,坡面較小,一般都采用水平階整地,在有些坡度很大,坡面太小(破碎坡)情況下采用魚鱗坑“品”字形整地,在塬面及溝邊中一般采用坑穴整地方式。對于闊葉樹種一般采用中坑穴,針葉樹種一般為小坑穴,經濟林樹種采用大坑穴。
1.2.6規劃的匯總根據各小班設計,分林種、樹種統計其面積,分別統計喬、灌、草的面積,統計農、林、牧的面積,針葉樹與闊葉樹的面積,總用工量。各樹種的用苗(種)量,總用苗(種)量,擬定各年度造林任務。
1.2.7育苗規劃根據各年度任務及總體規劃要求,進行育苗規劃。確定各年度育苗的樹種、面積、用種量、用工量等。
1.2.8各年度造林作業設計根據當年任務及苗木準備狀況安排生產,擬定實施細則,分別小班,確定小班面積、樹種、整地方式、整地規格、造林方式、造林規格、用苗(種)量、用工量等內容。
二、提高造林質量的具體方法
2.1保持苗根完整和濕潤
苗根是苗木吸收水分和養分的主要器官,掘苗時保持苗根完整和濕潤,是苗木成活和生長的基礎,一般樹種須根較多,失水較快,特別是針葉樹失水更快。據我們測定,側柏苗在日曬3h后,根系含水率降低21.70%,莖桿降低14.10%,葉子降低5.20%。因此,保護根系是造林成活率的關鍵。
2.1.1認真假植對于所有苗木在造林前都應進行開溝假植,埋好土,使根系與土壤充分接觸,并經常澆水,保持苗根濕潤,2002年春從榆林外調的河北楊苗假植了一個月,由于每隔2~3d澆1次水,使成活率仍達92.70%。
2.1.2外調苗木的包扎運輸對于外調苗木,為防止路途遠失水過多,采取包扎運輸,闊葉樹要用篷布蓋嚴運輸,針葉樹要沾漿,包扎。
2.1.3浸泡處理就是將苗木成捆置于水中或其它溶液中,使其充分吸水,既可補充水分,又可保持本身水分平衡,增加造林成活率。2002年春,我們將陜林1號楊用水浸根后栽植,成活率提高4%;園柏提高21%;油松裸根苗浸水、浸N、P(10%磷肥),K(0.50KH2PO4),1%鹽水中,造林成活率達88%~95.80%,臭柏浸泥漿造林成活率達92%,比未浸泥漿的提高52%,側柏沾泥漿后成活率達82.80%,比不沾漿提高11%。
2.1.4隨起隨栽隨起隨栽,可以縮短造林時間,減少陽光直曬,散失水分。
2.2掌握適宜的造林時期春季是多數樹種造林的最好季節。但由于氣溫差異,各樹種生物特性的差異,各樹種本身所需最適溫、濕度的差異,因而各樹種在造林時間的早晚程度上也有差異,對于發芽早的樹種如落葉松、油松、沙棘、側柏等樹種宜早栽,一般是3月下旬至4月上旬,據調查,3月下旬栽植的油松、側柏、沙棘等比4月中旬后栽植的成活率分別高出12.80%、21.00%和50.70%,泡桐、河北楊、新疆楊等樹種適4月上旬栽植,此時成活率分別為90.40%、92.70%、96.10%。發芽遲的樹種如柿樹、揪樹應遲栽,一般在4月下旬。
2.3把好栽植技術關
造林要提高質量,栽植是最重要的環節。栽植時要使苗根舒展,栽端踩實,做到“三埋兩踩一提苗”,防止上緊下松。泡桐栽植要“深坑深栽”。松類栽植時還要注意不能損壞頂芽。
2.3.1掌握好苗齡一般常規造林,大多數樹種以2a生苗木為佳。1a生苗木質化不好,抗逆性差,成活低。3a生以上苗損苗多,風化,老化嚴重,樹冠大,苗木擺動多,失水多,易引起生理干旱而死,據我們2002年秋在延安調查,2a生側柏成活率為87%,比4a生側柏高40%。
2.3.2深栽實砸主要使苗木根系能充分的與土壤接觸,利用吸收深層土壤水分。油松、側柏、刺槐等栽植時穴深25cm左右,楊柳類大苗一般深栽50cm左右。據調查,沙棘造林砸實的成活率為46.80%,比未砸實的提高19.10%。據統計,經過現場專門培訓的村民由于技術熟練,栽植的油松、側柏比一般村民栽植的成活率高20%~32%。
2.3.3成叢栽植對于難成活的、幼年怕曬的樹種如油松、側柏、紫穗槐等每穴2~3個成叢栽植,可以相互遮蔭,形成適于成活的小氣候,增強抗抵力和競爭力,提高成活率。
2.4作好苗木的處理
2.4.1截桿造林對于失水快、萌芽力強的樹種如杜梨、刺槐、垂樹等進行截桿造林,可以減少蒸騰失水,提高成活率。2003年春,杜梨截桿造林成活率60%,而未截桿的僅40%,刺槐秋季截桿栽植效果好。
2.4.2修剪枝葉對于枝葉茂密,大樹冠,已展葉的樹種,進行疏枝打梢,可以提高成活率。2003年春,從西安運回的垂柳已發出豆粒大的新葉,為減少蒸騰,栽時剪去已發的枝葉,使成活率達96.90%。
2.5插桿(扦插)造林
對于一些易發芽的樹種如旱柳,垂柳等在水濕地、河邊中進行插桿造林,即將高1.50~2m、地徑2~5cm的柳桿直接)插入土中,插入深度約50cm。2003年春在馬坊溝插的柳桿成活率達95%,對于檉柳、烏柳等可以進行扦插造林。既將2a生的檉柳枝條剪成20cm的插穗(使用切條機,成效比手工提高30倍),用水浸泡3h,然后直接打入山梁坡陽向黃土型(上中下部)造林地中,深度以頂部留1~2個芽為宜,成活率可達83.80%,當年高生長可達55.80cm,地徑達0.355cm。
2.6加強撫育管理
加強撫育管理,不僅可以鞏固造林成果,而且可以提高林木保存率促進林木生長發育,據省林科所(2003年)調查,經過松土鋤草的3a生刺槐幼樹生長量比未經鋤草,松土的幼樹高生長提高58.50%,胸徑提高105.10%。公務員之家
總之,影響造林成活率的環節很多,無論從苗木培育,栽植前苗木準備,還是苗木栽植,栽植后苗木管理等各環節,看似獨立,實則相互聯系相互制約,任何環節上的任何疏忽都會影響造林成活率及造林質量,因此,我們必須從“苗”做起,在適地適樹搞好規劃的基礎上,抓好每個環節,提高造林質量,這樣才可建設好防護林體系工程。
參考文獻:
[1]《干旱區造林學》(中國林業出版,1988年6月)
[2]黃土高原防護林體系示范林研究論》(陜西省林業科學研究所,1991年8月)
[3]《沙化土地邊緣生態林建設的研究》,馮立孝,《陜西林業科技》2004,(2):22-2
- 上一篇:培養學生數學時刻使用意識研究論文
- 下一篇:剖析高中平面向量授課方式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