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業改革的總體評價
時間:2022-09-06 10:30:33
導語:林業改革的總體評價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十年改革,德興林業已形成了一個新的格局,受烈了上級的好評,縣委書記和林業局’氏先后被評為省林業勞模和全國林業企業客。這是值得稱道的。但是,也必須看到,德興林業作為一個系統工程,在其運行的過程中,既遇到整個大政策不配套的影響,也有本身的{工作不協調而導致的被動。研究這一問題,對于理清對林業十年改革的界路可以有所啟迪。
一、對林業改革的總體評價問題
改革和開放為農村經濟注入了新的生機和活力。林業改革作為農村改革的組成都分,對其評價,應是客觀的、實事求是的和全面的。德興縣的變化給予我們的啟示是,林業改革的利大于弊,其實際效果并不象一些地方所反映的那樣令人痛惜和消極。一是從J資源消長情況看。資源危機是林業的主要矛盾,在德興縣這種情況也是存在的。4但是,仔細分析,我們發現,該縣正處于良性循環的起點上,:卜年前,該縣森林蓄積下降平均為2.85%,現在僅為0.89%。這一降幅也低于全省的平均水平,而且,接替資源發展很快,每年造林面積以四、五萬畝的速度增加,森林覆蓋率由1978年的48.6%上升為現在的51.7%。這些數據都是鼓舞人的。
二是從林農積極性看。結果雖然與我們在改革初期的期望值有距離,但是、在德興縣我們還是看到了林農高漲的造林熱情。這個縣僅1984、、1985年兩年,就有2468家農戶山上承包造林11.6萬畝,分別占該縣造林總數的50.1、%和52.6%;同時全縣自籌資金,在自留山造林6.1萬畝。全國林業勞動模范唐圣林一家8口,四年未添一件新衣,娶兒媳未擺一桌酒,把財力全用在山上,終于造出了210畝杉木林,按每年林木年增值1元計算,一他等于全年在山上存下7.6萬元巨款,在德興,我們見到了許許多多象唐圣林這樣的專業戶,從中受到了鼓舞。
三是從植樹造林的效果看。我們認為l,衡量一項政策的成功與否,主要應以生產力為標黔鑄興縣林業局給我們提供的數據表崛,。52年到。78年,全縣造林保存率54%,保存面臼睡魅撼積22萬畝,而1978年以后,。造林保存率為80%,保存面積上升為48萬畝,年均約,5萬畝,為1978年以前平均數的5倍。等等。這些數據都是去年省地縣聯會調查組認可的。從這一點出發,我們很容易得出肯定的結論。當然,各地的情況并不一致。而且,調查也啟示我們,對十年林業改革的總體評價應該格外的慎重。
二、對林業“三定”的基本態度問題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隨著農業改革的成功,包產到戶的浪潮席卷中國大地,這對從事雙重產業的南方林區農民產生了強烈的示范效應,致使大量林業資金、勞力向農業和其它產業傾斜。平是在這種形勢下,林業的改革從“三定”始發,一方面,將農民房前屋后的山林劃歸農民個人所有,即莎謂自留山;另一方面,將大片集體山林承包給農民,即所謂責任山,‘就江西而言,“二山”的面積約4200方畝,占集體山林總面積的44.6%,德興縣的比例略低于這個比例,應該說,林業“三定”工作,開始確立了林業的經營主體和財產主體,打破了舊的所謂“三級所有”的財產體制。如同聯產承包責任制一樣,林業“三定”這一政策也是林業改革的纂石,以后的合作林業、承包林業、國鄉合作林業等三形式,都是這個生長點上發育出來的。現在對1985年木材放開的步子和實際后果都有了比較一致的看法,并在后來的文件中得到了修正和完善,人們是擁護的。但如再對“三定”進行修正或更多的責難,我們認為是不符合實際的。在調查中,我們聽到了林業承包專業戶的種種疑慮,更看到由于怕變l厄潛伏著的亂砍濫伐的勢頭。因此,我們的一致看法是,應充分肯定林業“三定”的積極成果,以有利于已形成的林業生產格局和林業的穩定、發展。
三、對營造人工速生豐產林的作用應給予充分的重視
大力營造人工林,是本世紀以來世界林業發展的新特點。如美國,6。年代每年平均造6價萬公頃,到80年代擴大到91.8萬公頃;意大利戰后營造的15萬公頃楊樹速生豐產林僅占全國森林面積的2.5%,而每年提供的木材就占總產量的50%;新西蘭人工林面積僅占全國森林面積的14%,而提洪的木材就占全國木材總產量的95%,1983年林產品出口額5.59億新元,出口產品90%來自人工林。總之,營造速生豐產林是解決林業資源危機的重要途徑。
德興縣林業的最大特點,是在普遍造林的基礎上,開始了營造速生豐產林的工程;現已建成了7.1萬畝規模,成活率在95%以上,己投入資金531萬元,資金來源除上級投資和“撥改貸”投資和農行貸款外,地方自著投入達Zn萬元。據調查,速生豐產林的樹木郁閉期由過去的5年縮短為3年。該縣海口分場1985年造的3400畝杉木速生豐產林,,兩年半時間平均樹高達279厘米,地徑粗6.6厘米,最高單株420厘米,地徑9.5厘米。由此我們想到,如果能及時地調整林業的戰略指導思想,下決心實行集約經營,使生產周期從平均五、六十年縮短到二、三十年甚至十年、八年,單位面積年生產量和產量比現在增加1一1.5倍,這樣達游定規模時,我國的森林資源狀況就會明顯改觀。大約經過資源停止惡化,消長趨于平衡,資源緩慢回升,資源貯備增加4個階段,到下個世紀的二、’三十年代我國森林資源可望走.上良性循環。這是解決資源危機的最佳選擇。二而問題在于資金難以解決。德興縣的造林貼息貸款利息每年已達80多萬元。為此,我們認為,一是國家對林業投資應實行貼息、低息等膚持政策,•否則,繼續發展將由于資金的厭乏而再次陷于困境,使企業難以為繼。特別是對林業的貸款利率,不斷提高對發展林業極為不利。1983年,德興縣率先實行林業開發性貸款,利率為三厘六,1989年提高到一分九。規在,為付息,德興縣林業局已到了捉襟見肘的地步。因此,要重視速生豐產林,對這一塊投資應給予優惠。二是應選擇發展的最佳區域。德興縣的經驗啟示我們,速生豐產林的越地選擇是有條件的,在目前資金比較緊張的情況下,‘應注意選擇那些肥力較好、,適宜樹木生長的區域,這樣就能夠達到投入少、產出多的結果。
- 上一篇:調整產業政策的林業革新思緒
- 下一篇:做好治理整頓強化林業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