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整產業政策的林業革新思緒
時間:2022-09-06 10:25:13
導語:調整產業政策的林業革新思緒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幾點認識
一,現代林業有兩大基本特征:一是由重點開發原始林向大力發展工業人工林過渡;二是由單一的木材利用逐步轉向生態與經濟利用相兼顧。.現代商.鉆林業經營思想及其經營體系的基本特征是:以需定產,以產定造;定向培育,集約經營;林工結合,綜合發展。
二,從宏觀看,林業改革將主要面臨兩大基本任務:一是以理順林業‘內、外部主要經濟關系為中心,對現有林業行業體系及配套的產業政策迸行整體的重大調整;二是在不可能對“外援‘(社會扶持)寄過大希望的情況下,立足于改善林業內部活力,增強自身再造機能。
三,從發展要求看,林業改革面臨著兩個基本問題:“是森林資源的維護與發展,不可能以較大幅度地削減現有消耗水平為代價.;二是林業仍然必須盡可能地和不斷地提高林產品的總供給能力。這就是林業改革從供求平衡看所處的基本環境。目前我們所能夠做的工作,就是尋求與上述目標盡可能接近的發展模式。
四,從體制角度看,在“國家控制市場、市場引導企業”的總原則下,有兩項基本任務:一是促進林業市場機制的發育,逐步取消包括部分指令性計劃在內的硬性控制,走上商品經濟發展之路;二是逐步建立一套以經濟杠桿為主要手段的林業間接調控體系,并制定出具體政策。
五,以調整林業產業結構和產業政策為核心的林業改革,要納入國民經濟的總體改革中。因為,林業改革必定受到整個經濟改革速度,特別是相關部門改革的制約。
問題
下而僅就林業產業政策調整所涉及到的一些主要問題,做個簡要的回顧:
1.關于林業的產業結構政策。由于森林資源再生產的嚴重萎縮,加上林產業內部加工生產能力的極度薄弱,潛藏著兩個基本矛盾:一是林工矛盾;二是部門利益所帶來的相應沖突。
2.關于林業產業的組織政策。有三個突出方面:一是行業分割問題。}習前至少有5個以上部門包容林產加工業,部門切塊,行業分割,銜接松散,效益低劣等問題相當嚴重。據統計,目前全國人造板生產能力的60腸和造紙生產能力的95腸以上在林業以外的部門.這種局面的結果是,林業因經濟危困走向衰竭,而加工亞甲原料毆乏也逐漸地陷入危境.二是布局問題,表現在總體布局和林工配套發展的區域性布局等許多方而。三是經營方向問題,“以、需定產,以產定造”的方針至今沒有得到落實;林產加工業的產品選型及其配套發展不同程度地存有偏差;適銷對路尚有問題,引導消費則差距更大。
3.有關林業調控政策。如在全面搞活中,我們需要對哪些方面實行宏觀調控?如何調控?特別是對于森林資源消長、林業經營方向、產品市場等重大問題的宏觀調控,如何在活而不亂的原則下得以順利進行?
4.關于林產品價格政策。價格問題仍然是制約林業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主要表現為林產品內部價格結構,以及與相關產品的比價不協調這樣兩個基本方面。
5.關于林業對外貿易政策。制定這項政策的基點大致包括:調節供求;出口換匯;以貿促技(技貿結合)?!壳霸谶@幾方面都存在一些問題,特別是表現在林產品進口與國內林業生產脫節及其相應的體制問題上。
6.關于林業的社會化經營政策。目前,生產集約化、集中化和市場國際化的趨勢,在工業生產中表現得越來越明顯。今后林業改革也要向這個方向,特別是生產聯合的方向發展。建立以產品為龍頭,實行行業管理的新型林業經營體系,將成為林業產業政策調整的重點內容。以上六個方面當然不是林業政策需要調整的全部內容,此外還有對林業的扶持政策、資金政策、稅收政策等。政策調整的重點是產業內部的改革與搞活。
政策調整目標
從實質上看.產業政策調整的主要目標是建立起一個宏控與搞活、計劃與市場有機結合,促進資源合理配置和經濟協調發展的新型經濟機制。林業的政策調整將主要涉及到兩大方面內容:①林工綜合發展的產業結構政策,建立以產品為龍頭,以資源為基礎,全面發展的新型產業結構體系。②以“宏觀調控,微觀搞活”為中心的產業組織政策,建立以指導性計劃和經濟杠桿調節為主,強化市場機制,提高林業自身•“再造”能力的產業組織網絡。
從結構政策調整來看,將主要包括下列方面:
1.加強宏觀布局,形成具有一定規模和生產集中化與集約化程度,具有充足的發展后勁的林業生產力分布結構。這種布局將符合按經營目標區分的“分工”原則,“以營林為基礎”,加強資源建設的原則,以及規模經濟的布局原則。
2.加強林工配套建設,長、短結合。
3.在以銷定產,并適度引導消費的前提下,調整林業主產品結構及林、材種培育結構的政策,亦即調整經營方向廠對資源的直接利用為主將逐步被深度加工利用為主所取代。
4.加強林產品對外貿易,走向國際市場的產品結構調整政策。
產業組織政策調整的主要內容包括:
1.簡政放權,推動企業自主經營、自身搞活、自我發展的政策。
2.以理順林業內部價格體系為重點進行價格改革;體現扶持和保證重點建設的特點,制•定特殊的林業稅收、外貿和資金管理政策;集中財力,宏觀調控林業資源配置和生產力的重大布局;在一定時期內仍保持對主要產品重點流向的市場疏導,進而形成對林業的間接控制•體系,宏觀調控的中心是,對建立新的林業產業結構體系加以政策或行政引導。
3.似指導性計劃逐步取代指令性計劃,強化市場機制,逐步放開林產品市場,走向全面搞活。
4.促進林業聯合,增強產業競爭能力。第一步實現橫向的林工聯合,然后開展按最終產.品區分的行業聯合。當新的林業生產力布局體系形成以后,還可以形成大區域的綜合聯合。在聯合的基礎上,強化林業的規模能力、后發能力和壟斷能力。在具體方式上,可以有:①建設林工結合型林業企業;勿在森林資源分散經營•(以鄉村或家庭為單位)條件下,資源經營聯合體與加工企業之間的經濟聯合;③在一定區域內,形成森林經營與加工配套、各種加工生產能力配套的林業聯合集團;④以產品為基礎實行行業管理的林產工業企業集團;,⑤在過渡時期,產、銷區域的各種聯合,包括林一工聯合。在上述政策調整逐步趨于完善之后,將初步形成現代林業以產業經營體系為主體的良性經營格局,這就是林業改革的目標模式。從總體上講,這個模式將具備以下主要特征:①能保證森林經營多目標功能的最有效發揮,在搞好宏觀布局基礎上,對分目標、分區域配狡的林業資源和林業經營實行分類指導‘②改變以原木為中心的傳統的資源利用方式,向較高技術型的以最終產品為中心的綜合利用發展。相應地使產業結構和行業體系趨于優化與完善,形成“以產品為龍頭,林工綜合經營,帶動整個林業經濟全而振興”的新林業體系。屆時將出現一批“林工結合型”的林業企業,林業生產各環節以拳頭產品為中心的經濟聯合休以及體現行業管理的企業集團。③它將是一種計劃與市場、干預與競爭相結合的模式,形成“國家榭釗市場,市場引導企業”的、’能保證林業企業在良‘性循環基礎上依靠自身力量穩步發展的管理體制。林業經營單位將在國家間接調控體系的作用和市場引導下,分散決策,自主經營。在一個時期以后,對生產的指令性將被以合理配置經濟資源為原則的“決策價格”調控所取代。④大力發展林業商品生產,建立林業的產品市場和資源市場,并逐步地實行開放。在資源相對短缺的情況下,市場開放的速度將主要取決于產業調控政策的調整情況,和相關部門開放市場的程度。其最根本的標志是看能否基本上實現營林與加工協調發展,即資源能否合理配置的目標。⑤在林業經濟結構上,全民辦林業在任何情況下都將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未來的重點將放在以國營和集體經營為主的公有制經濟之上,特別是那些具有配套生產體系和強大實力的林業行業集團上。同時,股份經濟在未來的各種聯合中也將占有相應的地位。⑥林業對外貿易將得到大力發展,不僅依靠產品進出口調劑國內余缺,同時依靠共有我國優勢的林、副、土特產品占據國際市場,并開展技術貿易,促進全面發展。。上述目標模式就是我們設計過渡模式或改革步驟的基本思路。
過渡模式的若千政策問題
在這里,我們試圖把上述思想的主要內涵做一些更為現實化和具體化的表述。
1.關于林業的分類指導政策。它是建立在林業分工和結構調整基礎上的一項最菇本的產業政策,包括兩層涵義:一是對商品性林業和公益性林業的分類指導;二是在全國范圍內,因地制宜地制定區域性林業發展戰略及實施政策。林業的多種效益都終將體現在經濟效益上。以取得直接經濟收入為主要目標的經營活動為商品性林業;林業間接經濟效益的直接體現對象是林業的社會效益或環境效益,也可稱之為公益性林業?!m然,從效益劃分的這樣兩重林業基本屬性,無論是在商品性林業或公益性林業中都會共同存在,但隨著經濟發展,以這樣兩類分工為標志而區分林業經營活動及其制定相應的經濟政策,已是必要的和可能的,特別是商品性林業的專業化發展已成為現代林業的主要標志之一。這是隨著全世界范圍內原始森林資源趨于耗盡,在人類文明對生態環境的良性化要求不斷增長、社會經濟對林產品需求急劇膨脹的情況下,伴隨著工業人工林的出現和林業集約化、現代化經營水平的不斷提高,以及森林利用亞的高速發展而出現的一種必然趨勢。它在客觀上要求林業發展的戰略化布局,必須結合國民經濟對生態環境和林產品的雙重要求,對國土進行科學的全面規劃與整治。對于商品林業生產條件比較優越的區域,規劃一批高度集約經營和實行定向培育的商品林業基地,并建立“一體化”配套建設體系。同時,對老基地(特別是現有國有林區)中的大部分企業,實行以改革經營方向,優化產品結構為中心的結構性調整,這部分由新老林業企業(或聯合企業)組成的商品林業基地,將擔負起我國林產品供給任務的絕大部分能力。它標志著,我國林業建設己由單一利用自然時代,轉移到了根據人類的需求安排、布置和改造自然的為我所用時代。實施這一步驟是進行林業產業結構性政策調整的基本方面。對于公益性林業,逐步建設一批對國計民生有重要意義的大型防護林體系工程,如“三北”、長江流域、黃淮海流域、平原林網等;建設一大批以搞活山區經濟和提供薪柴能源為主要目標的群眾性林業工程。對于防護林建設,連同自然保護區和以非商業性經營為主的森林旅游區域等方面的建設工程,應制定相應的事業型管理政策。制定區域性林業發展戰略,提細寸上述林業分工思想的具體化。我國傳:統的林業區域劃分,是國有林區、集體林區及無林、少林區,實質上這種分法只是給人提供了一種所有制的概念。隨著體制改革,這種格局將會隨著變化而失去其概括性的意義。按照新的林業格局,具有典型意義的區域性林業將主要包括:①基地型林業(商品林業之主體):②生態型林業(重點防護林體系);③社會型林業(非上述兩項重點區域以外的林業總體)。前兩項作為典型的專業性林業,在經營上都有著鮮明的商業性李公益性特征,相應地也就有產業管粵政策和事業管理政策(不排除在特定情況下生態林業的商品化)。而在社會型林業經營體系中,還將能區分出以商品經營為主的林業(如大部分林農、兼林業的農民以及一部分林業企業);小型生態防護林業,或兼而有之的所謂“兼融型林業”。國家政策指導或調整的重點是前兩部分。
2.林業經營的“一體化”政策。這是調整林業產業組織政策的重點內容,主要目標是完善行業體系,理順林、工等多層次經濟關系,綜合經營,全面發展。我們認為,以“華本原材料生產部門”來定義林業是認識上的一個失誤。完整的林業產業應該是從培育資源到加工成最終產品的整個過程.以及與此過程相適應的整套經{營體系。在利用原始資源的早期和中期,人類基本上是以掠奪式開采向自然界取材,所謂林業就是一個以采掘業和簡單加工為主、的工業部門。隨著資源結構的變化和人工林的興起,許多林業先進國家在本世紀五、六十年代以后就將注意力投放在培育資源、’深度利用上。迄今許多國家己形成了一套以培育資源為基礎,以工業利用為先導的林業建設體系。近年來:在蘇聯也提出了建立“集約育林業”的’問題。在資本主義經濟條件下,這種體現長短互補、協調發展的林業經營體系,能夠在自由競爭的環境中自發地得以實現;而在計劃經濟條件下,則必須通過有計劃的產業結構與政策調整,以改變日前為分列皆澳、簽湯竇豆勺襄充聾里、各是賓歲。生本刃吉萬周遭的基礎上,再對產品結構實行調整,其基本方針是發展以利用纖維原料為主的人造板工業(包括紙品),抑制大徑級木材生產。其基本思想就是將工業利用與縮短營林周期、實行定向經營結合起米,揚林業之長,抑林業之短。而其最基本的問題則是以銷定產,以產定造,并適度地引導消費。在今后一個時期內,上述方面應作為對林業實行調控的主要日標之一。
3.經濟運行機制的良性疏導政策。林業改革的成敗將主要取決于是否有“寬松的外部環境和有生機的內部活力”兩個方面,而從根本上說,產業的生存發展將更主要地取決于內部有無飽滿的發育活力。建立新型的、通暢的林業經濟運行機制的核心,就是建立以商品經營和市場機制調節為主導原則的林業生產、流通體制。主要包括:①享有自主經營權利、獨立核算、自負盈虧、•實行民主化和科學化管理的企業經營機制。②以林工“一體化”和區域性聯合為主體,實行廣泛橫向聯合的適度經營壟斷與競爭機制。③在林業產業內部關系及與根關產業經濟關系相對理順的基礎上‘建立體系完整的林產品價格管理體制;在過渡時期,以建立在理論價格基礎上、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產品社會價值的“決策價格”,作為調整內部分配關系和資源合理配置的輔助手段。④在價格關系相對理順,特別是資源價格體系得以確立之后,建立以經濟調節為主的資源管理體制。資源問題將作為“企業命脈”而置身于企業經營活動,改變目前仍以行政、•法律手段為主的管理體系;森林資源經營長周期的絕對劣勢也將被以產定造、定向培育的短周期經營為主所取代。⑤建立以間接調控為主,對生產實行指導性計劃,實行市場開放的計劃一一市場體制。在這里,對林業企業經營機制和對計劃、價格和資源管理體制的改革是并行的,林業經濟體制一與政治體制改革是并行的,強化經濟調控與逐步開放市場也是并行的。、這些雖已不是新問題,但在實施改革中仍需十分注意各個環節的協調進行,以避免出現類似于“多砍少造”,甚至“只砍不造”的局面出現。
4.林業經濟結構調整政策。在國營、集體、個體一起上和“全民辦林業”的總原則下,仍有一個林業經濟發展的主要依托問題。近四十年的實踐已經表明,集中經營比分散經營對于、發展森林資源有更高的效益,特別是國營林場的發展和壯大,為此提供了十分明顯的佐證。目前全國有4100個國營林場,森林資源蓄積量總計約6.3億立方米,占全國總蓄積址的’11.6腸:至1983年投資累計40多億元,約占同期全國林業總投資的22.3腸。不可否認,這種現象與兒十年來的基本政策和國家投資方向有關,但從根本上看,它反映了林業經營的某些本質特征,也體現了大生產的優勢。馬克思對此有過論述。在資本主義經濟條件下,對此也有特定的表現方式。隨著社會化大生產的發展,那種體現小生產特點的,特別是通過“大呼隆”式群眾運動搞經濟工作的生產方式,愈來愈會不適應生產集中化術I技術集約化的要求,將隨著歷史進步而逐漸退于次要地位。這意味著我國林業未來的建設重點將放在“基地化’了之上,并以國營和具一定規模的區域性聯合經營為主體,推動林業經濟全面發展。相應的政策性調整主要包括:①投資方向轉向重點區域,盡快形成可資依托的生產基地;②在區域性聯合經營中,龜然包括著原有分散條件的經營主體(集體或個體),耍對其施以引導,.變分散經營為一定的規模經營,將其導向自身聯合和與加工體系的聯合,在區域內變單純的資源經營為綜合經營;
5.對林業的扶持政策。.“扶持”不是林業產業的固有特點,而是當傳統林業向現代林業過渡之際,必然會遇到后備資源如何接續,人工資源如何發展的問題,.需要政府或其它方面的大量扶助,并依靠自身適宜的政策,逐步走上現代林業良性發展的軌道。迄今為止,我國對林業的扶持尚非常有限,除國力本身的客觀約束外,是否仍有必要提高人們的認識程度呢?上述政策調整的主要目標也就是我們設計林業產業改羊過渡模式的重點內容。
- 上一篇:從歷史與狀況看地方林業革新
- 下一篇:林業改革的總體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