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業革新與發展的緊迫問題

時間:2022-09-06 10:55:07

導語:林業革新與發展的緊迫問題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林業革新與發展的緊迫問題

(一)我們面臨嚴峻的現實:縣級、經濟貧困面大,森林面積長期徘徊,林分質量嚴重下降。貴州省社會經濟條件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縣級經濟貧困面大。據省統計局提供的資料:全省86個縣(含縣級市、區),有65%的縣要靠上級財政定額補助,有36%的縣處于國務院扶貧機構劃出的貧困線以下。全省貧困縣貧困人口加非貧困縣貧困鄉貧困人口共85。萬人,占全省農村人口的40%,占全國貧困人口的10%。全省10個重點產材縣,除赤水縣外,其余9個均為財政定額補助縣。全省77%的有林地,71%的宜林荒山荒地分布在貧困或非常貧困的地區。在林業投入政策上,我們強調以群眾自籌為主、國家補助為輔。因此,在分配政策上,我們能否妥善處理個別利益與整體利益、目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的關系,就直接影響著林業發展的活力。對我省1979、1984、199。年3次森林資源連續監測數據進行對比分析可以看出,11年來,我省森林覆蓋率才提高1.7個百分點,雖然全省有林地面積增加了17%(年平均增加3.5萬hm“),但用材林平均單位面積的蓄積量降低了36%。這段時間內,我省不但用材林近、成、過熟資源的蓄積降低了77%,同時還減少了13萬多hm藝中齡林(詳見表1)。

表1貴州省3次森林資派監側數據指標單位197。年一984年1990年19,o比一。7。增減腸有林地面積萬hmZ221.9222.12e0.317林分面積萬hmZ189.5195.5219.516林分蓄積萬m3一澆641396913778一13用材林平均單位蓄積量m,/hmZ57.7550.436.75一36近成過熟用材林蓄積量萬m33x191936714一77據測算,我省可供采伐的近、成、過熟資源蓄積只能維持3年左右,這意味著我省資源斷檔期將比全國平均水平提前5年左右。在斷擋期內,我們只能靠采伐中齡林來維持木材需求,從宏觀看,這樣做可能形成造林投資的浪費。總之,如何縮短斷擋期,在增加林地面積、保護生態環境與穩定木材需求、維持地方經濟收入之間,我們將面臨更深的兩難局面。現實要求我們盡快做出明智的決策和行動。

(二)有關政策效果分析之一:繁重的稅費負擔和不完善的價格制度造成的不合理分配關系,將把林業生產拒千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范圍之外。1985年南方林區木材價格放開之后,國家有關部門多次調整林業稅費政策。目前木材采運企業執行的稅費項目,僅中央一級規定的就達17個。征收這些稅費在短期內對減少地方財政赤字和增加林業資金有一定的積極作用,但問題的關鍵是目前林業所承受的稅費負擔己超過林業生產經營活動本身的承受能力,其最終效果將削弱人們從事林業生產的積極性。我省1”1年森工財務決算數據表明:國家向森工企業征收的各項稅款和林業“兩金”就達7612.4萬元,其中,稅收3788.2萬元,“兩金”3824.2萬元,占我省森工企業同期木材和鋸材銷售收入22564萬元的33.7%,如果再考慮向林農征收的農林特產稅和各級地方政府自定的收費項目,木材生產所承受的稅費負擔約為木材銷售價的40%左右,如此繁重的稅費負擔,在市場接收能力有限和不完善的價格制度下,必然會將負擔向后轉嫁給林農,我省近年的林業經濟運行情況可以說明這點(詳見表2)。木材價格放開初期的1985一1987年,隨著木材銷售價格上漲,木材收購價和實際林價(指用“倒算法”計算的林價,下同)在木材銷售價中的比例關系得到改善。但1988年以來,隨著稅費負擔加重和木材采集成本上升,盡管木材銷售價也有所提高,但收購價和實際林價在木材銷售價中所占比例嚴重下降。1”1年,我省實際林價只占木材銷售價的20%,為每m“94.13元。把這個價格與我省同年營林成本調查數據比較,它只能維持松樹更新的靜態投入,在商品經濟條件下,它難于維持再生產過程。從林糧比價關系看,木材收購價也偏低,這種不協調的價格關系,怎能維持農、林、牧的協調發展。因此,在利用價格機制的同時,還應注意防止因其它因素帶來的負作用。否則,林業將被擠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之外。有關政策效果分析之二:林地利用政策不完獸,林業生產經營水平落后,林業產業化發育困難。

林業(尤其是用材林培育)與糧食或經濟作物種植比較,具有更長的生產周期和更強的商品性特征。因此,從事商業性林業經營的組織或個人,在資金、技術、規模和生產組織諸方面應擁有更強的競爭能力。這種能力實際就是各種生產要素在林業生產領域優化組合的結果。1979年以來的農村經濟改革,打破了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下集體林業單一的政企合一、統一經營、集中分配模式,先后出現了以分戶經營形式為主的聯戶林場、承包大戶辦林場、能人牽頭造林和股份合作林場等多種經營形式。在這些經營形式中,林地所有權與使用權在一定范圍內得到分離,對調動農民從事林業生產的積極性和穩定農村社會具有較大的作用,我省林地面積增長也說明了這一點。但我們還應看到,要盡快解決木材等林產工業原料間題和實現林業現代化,僅靠這些經營形式還很不夠。否則,我們就無法解釋為什么改革11年,我省有林地只增加17%、林地利用率僅達35%、1984一199。年的造林保存率才提高到38.4%和林分質量嚴重下降等林業粗放經營問題。維持我國經濟發展中木材供求大體平衡和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我國林業發展的同等重要的目標,目前的林業生產經營水平很難保證這兩個目標都兼顧實現。發展工業人工林是世界現代林業給我們的重要啟示,工業人工林的最大優點是用少量的林地來滿足大部份的木材市場需求,從而兼顧林業的經濟和生態目標,如意大利用2.5%的林地提洪全國1/2的木材產量,新西蘭用14%的林地提供全國95%的木材總產品。顯然,如此巨大的林地生產力和經濟競爭力來源于資金、技術和林地等生產要素的優化組合。但目前在我國,要形成這種組合還有以下困難:其一,集體林區的林地使用權局限于農戶和農村合作經濟范圍。盡管我們在林業上采取了一定的信貸扶持政策,由于農村林業經營者的經濟實力弱、經營規模小、風險大,難于取得中、長期大額農業貸款。林業的資金問題就表現成兩個相反的方面,即林業方面資金投入緊缺和金融方面大額中、長期農貸發放難、收回更難。其二,由于林地使用權局限性帶來的小規模分散經營,將造成從品種選用、栽培技術推廣和掌握、產品收集、儲存和加工全過程的中間環節增加和生產波動。這也表現為兩種清況,一種是某林產工業產品市場看好,大家爭相建廠抬價收購原料,造成對資源掠奪性采集,另一種情況是產品市場看好,但沒有穩定的原料來源基地,產品生產不能形J戈規模。這不能不說是我們林產工業長期落后、品種單調的重要政策因素之一。

(三)政策建議:要借鑒國外林工一體化經驗,就應進一步完善有關政策。第一,盡快完善土地利用政策。在土地利用規劃的基礎上做出詳細的林地利用規劃,著手建立林地要素(林地使用權)市場及相應管理制度。爭取拿出現有林業用地的10%一15%作為林產工業原料用地,配合國家的產權制度、轉換經營機制等項改革,鼓勵林產工業企業長期租賃林業用地建立穩定的原料基地,或引導擁有這類林業用地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與林產工業企業合股聯營建設原料基地。第二,調整信貸扶持政策。對建立原料基地的林產化工企業直接發放低息大額中、長期林業貸款,相應調整林業“兩金”使用辦法,劃出30%一50%的“兩金”作為林業中、長期大額貸款專項擔保基金,變直接扶持為直接扶持與間接扶持相結合,既可擴大扶持面又能引導生產發展方向。第三,調整林業稅收政策。對木材免征農林特產稅,開征土地資源占用稅,以土地使用權擁有者為納稅人,對已經開發利用的林業用地實行零稅率,對閑置的林業用地按面積征稅。將此稅種征收總額控制在與減免的木材農林特產稅數額大體相等水平上,這不僅調減了林業(木材)的稅費負擔,也增強了稅收杠桿對資源利用和林業發展的促進作用。第四,實行最低木材收購價省級管理制度,防止稅費負擔嚴重后轉。

總之,我們應針對林業經濟運行中活力和效率的具體問題,盡力利用法律和經濟手段,促進林業生產要素優化組合。用現代林業生產方式來保證同時實現林業的生態和經濟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