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業革新若干問題探索

時間:2022-09-06 11:23:10

導語:林業革新若干問題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林業革新若干問題探索

江西山地廣闊,資源豐富,是我省一個得天獨厚的自然地理資源優勢。省委、省政府把開發山區,畫好“山水畫”作為一項戰略措施,足見林業在我省國民經濟中的重要戰略地位和戰略作用。如何認識我省自然地理資源優勢,利用這個優勢,發展這個優勢,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前尚未能很好解決。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糾正了“左”的錯誤,制定了一系列發展農村生產力的路線、方針、政策,推動了農村生產關系的變革。從改革實踐中,可以明顯看到林業改革的內容、進程和變化。本文就這些問題進行一些分析和討論。

林業改革的初步成果和啟示在短短幾年內,林業改革的發展是異常迅速的。首先由傳統經營林業的副業戶,憑借勞動力和勞動時間的剩余以及生產技術優勢很快發展為承包重點戶,進而發展為以林亞為主亞的專業戶,在生產發展的推動下又出現了以專業戶為基礎的各種聯合體。目前,我省農村已涌現出林業重點戶24194戶,承包面積45.7萬畝,’植樹造林38.7萬畝;專業戶2101戶,承包面積11。4萬畝,植樹造林8.1萬畝;各種聯合體1082個,共14459戶,承包面積32,6萬畝,植樹造林15.9萬畝,群眾自留山4000萬畝,植樹造林198.7萬畝。承包山和自留山共造林261。84萬畝,超過了全省260萬畝計劃任務,占全省實際造林376。8萬畝的70%。為了便于分類指導,制定有別的政策,我們根據林業生產周期長,生產環節的不同特點,將各類專業戶劃分為以下幾種類型:“開發(造林)型”專業戶,“經營型”專業戶,“保護型”專業戶,“利用型”專業戶?!伴_發型”專業戶多在人口多,交通方便的地區,一般只有荒山,沒有資源,主要任務是植樹造林,通常在幼林郁閉前間種二、三年農作物,生產水平低,一長短效益矛盾突出。“經營型”和“保護型”專業戶,一般有間線利用和林地資源利用,經營的外延條件好,矛尼較少?!袄眯汀睂I戶多在地廣人稀的山區,經濟技術落后,但資源豐富,開發潛力大。當前我省主要是“開發型”專業戶,“利用型”專業戶甚少。

從專業戶的發展過程和完成植樹造林情況來看,林業生產形勢是很好,林業經濟體制改革是有成效的。改革的實踐給我們有如下啟示:一、林業生產力從“大鍋飯”、“大呼隆”王國解脫出來,那種改天換地、創造新生活的爆發力是巨大的,必將沖擊生產關系那些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部分而推進林業的前進和發展,各種生產責任制取代了“一大二公”、“平均主義”的生產方式,改變了只有國營林業、集體林業的一統局面,開創了社會主義條件下以戶(家庭)為生產經營單位的專業戶(家庭)林業,這種新型的家庭經濟成了發展林業的主要經濟形式;三、林業生產力的發展,沖破了“小而全”的自給或半自給經濟的束縛,向著專業化、社會化的商品,經濟發展展示了多經濟成分,多層次結構更廣泛的聯合,形成區域性經濟技術開發中心的前景,為林業現代化開辟了道路。

但是,我們也要看到,林業改革還只是剛剛起少,很不完善:專業戶數量少,專業化程度低,全省各類林業專業戶僅40822戶,其中專業化程度稍高的專業戶和聯合體只有1656。戶,僅占40%;發展不平衡,重點林區的贛州地區各類專業戶只占全省專業戶的8%;專業戶類型單調,生產規模小,商品率低。這些情況表明,適應林業經濟周期長特點的有效經營方式尚未能很好解決,林業的副業地位未能很好改變。發展商品生產推進林業經濟體制改革一林業經濟周期長,解決長、短經濟效益的矛后,對林業專業戶積極性的持久發展有著決定的意義。而林業改革的深入發展又只能在商品生產上開辟道路。當前,突出在我們面前有兩個新的問題:一是鞏固和發展專業戶,引導它們開辟新的生產門路,擴大承包經營的外延,豐富林業經濟的內涵,不斷提高商品率;二是引導承包經濟穩步向生產的專業化,社會化方向發展,促進多成分、多層次的經濟聯合,逐步形成區域性經濟技術綜合開發中心。林業的商品基地主要在山區,改革的重點無疑也要轉向山區,而且要采取“以開放促開發,促繁榮,促發展”的方針,才能推進山區商品生產的發展,振興江西林業。

第一、推進大面積承包專業戶的發展大面積承包,是發展商品生產,建設山區的根本出路。大面積承包的意義在于:用擴大面積來擴大資源可利用量,協調林業作業時間短,間隙時間長的矛盾,便于采用專業化的組織形式,作為一項產業集中投入勞動、資金、技術進行集約經營,開發多級多層利用,提高林業勞動生產率;有利于承包者把開發山區,建設山區作為終身產業,進行長期經營。要指出的是,怎樣認識隨著生產責任制的落實而迅速發展起來的一家一戶的家庭經濟突然成了農村經濟的主體及其性質,是我們能否放手發展大面積承包專業戶的一個重要認識間題。專業戶是一家一戶的家庭經濟,但是,它根本不同于舊社會的個體經濟,也不同于合作化前的小農經濟,因為基本生產資料山地集體所有的性質并沒有因為承包山、自留山而改變,它是集體經濟與一家一戶的家庭經濟的結合,統一經營與分散經營的結合,是社會主義合作經濟的一種新型的經濟形式,一個有活力的經營層次。所以,我們要滿腔熱情地支持專業戶的發展。我們也要看到,在大面積承包經營過程中,也會出現一種脫離國家控制的“離心力”。這正好說明,我們要加強領導,引導它們沿著社會主義道路前進。同時,還要有一些鼓勵和限制措施。比如通過合同,通過價格、稅收、信貸,以及提供各種服務來進行指導。特別要提出,建立“資源稅”、“開發稅”,以低稅鼓勵“開發型”建設,重稅限制掠奪性破壞和迫使無力經營者轉讓。

第二、逐步建立多經濟成分多層次結構的綜合開發山區的經濟技術體系山區的優勢是山地,有資源,但是人煙稀少,交通不便,經濟落后,人、財、物、技術奇缺,綜合開發山區資源,發展商品生產的起點很低,相應的,建設山區的起點也很低。為了把山區豐富的自然資源優勢發展成商品優勢,進而發展為經濟優勢,一、要有計劃有步驟地從農業區、從城市引進勞力、資金、技術、信息,或提倡城市向山區投資、投勞、投技術、投設備,發展承包荒山造林、改造次生林,開犬林別仁產,綜今利用森林資源、林地資源、水資淖、旅游資源等。可以單獨承包經營,也可以聯合辦場(廠)。二、有計劃有步驟地把利用山區資源的一些工廠企業逐步向山區轉移,把一些能在山區生產,直接為農村市場服務的產品轉到山區生產。三、有計劃地把山區資源引向農業區和城市,發揮這些地區的技術、勞力、資金、設備優勢,進行深度加工利用。四、按自然經濟區進行綜合開發建設,逐步建成經濟文化發達的山區。發達的山區經濟特征是,資源質優富有,利用率、商況:率高,信息發達,自然環境優美。

第三、建立和發展各種專業服務組織隨著生產的專業化程度不斷提高,生產力必然要沖破原來意義上責任制的范圍,不斷向生產的深度和廣度開拓,向交換、分配、消費等生產關系的各個環節擴展,因而廣大山區群眾迫切要求社會在產前、產中和產后提供多種多樣的服務,比如生產、技術、信息、加工、儲運、資金和信貸、供銷以及經營管理等服務,‘以確保經濟效益的提高。建立和發展各種專業服務組織(公司、站、隊、組),是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產物,也是林業經濟體制改革深入發展的重大步驟‘因此要積極引導農村技術、人才、資金相對集中,形成優勢,提供服務;有步驟地把一些全民林業企事業一單位轉為服務部門;鼓勵退職或在職技術人員興辦服務事業。但是興辦社會服務組織,要根據群眾需要,條件成熟一個辦一個,切忌形式主義,“一刀切”;切忌脫離服務對象,在上面搞空大的“花架子”;切忌包辦,搞成“官辦”機構。按照林業二重性調整林業生產結構從生產過程來石,森林培育城于種植業,森林采伐屬于采掘工業;從生產效益來著,森林有汽接經濟效益和問接生態效益。

林業廣分這種二重性屬性表明,培育一與采伐,保護與利用,始終是林業結構的中心環節。然而,林業二重屬性是統一在森林生長發育過程之中的,在這個過程中,既形成森林自身,又孕育了極為豐官的多種多樣的自然資源,同時,也建造和改善著自妙環境。因此,調整林業生產結構要沖循以下原則。

第一、系統論整休性原則林業是有復雜結構、層次和功能的系統,‘它是目,生態一一技術-一經濟^::’’因素構成的小系統所組成的一個大系統,其教休功能存在于組成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和互影響之中,而大于要素功能之和。所以,生態、技術、經濟這些因素之間的狀況及其關系,對系統的結構、層次、功能都有直接影響。因此,在開發利用自然資源時,要從生態、技術、經濟這幾方而失認識系統的雄休特征,進而確定合理的利用方式。山區自然資源多數是可再月的,丫一定條件下保持相對穩定的狀態。這種再生性是人類永續不竭利用的基種。同時,絕大部分又是生物資源,有一個緩慢的自妙生一長過程。這種增長的有限性.決定了開發利用必須適度,才能持續保持利用優勢。在利用過程中,還右兩個日標,即:擴大森林資源,主要是更新、造林、綠化荒山荒地,提高森林質量,主要是撫育改造,集約經營。總之,調整林業生產結構,最根本的是徹底改變“重采輕育”、“重利用輕保護”、“一單一木材”的錯誤思想指導,調斡好采與育、利用與保護、單一經營與多種經營的關系。調整林亞生產結構,還要調整和改善林種結構、材種結構、樹種結構、林齡結構、蓄積結構,分布結構,以及農、林、竹土地利用結構。

第二、維護生態平衡原則森林是具有時空性質的生命系統與環境系統所構成的自然生態系統,一方面,‘臼是有巨大生產浴力和重要經濟價值的綜合商品生產基地,另一方面,又是保護自然環境,維護生態平衡的控制中心。因此,在開發利用自然資源過程中,既要遵循經濟規律,又要遵循自然規律,不斷調整和改善系統的結構,提高系統的功能。在自然狀態一F,生態系統的發展總是朝向結構復雜、層次有序、增強功能、提高生物量、控制和改造環境的最優狀態發展,也就是向“高功能“高積累”的穩定狀態發展?!案吖δ堋薄ⅰ案叻e累”,對人類來說就是“最大保護”,“最大生物量”,也就是生態系統的生態屬性與經濟屬性,兩者不可缺少,同等重妥。實際上,人們利用自然資源時,往往過分地向自然索取“最大生物量”,忽視了“最大保護”,破壞了系統的結構和平衡,出現了一系列危及人類安全和經濟發展的生態危機。自然資源的這些特性,決定了開發利用要有限度,這個限度就是資源自然生長率,它限制著利用量不能超過生產量,也就是不能破壞自然資源擴大再生產的基礎和這個基礎賴以存在的自然環境。

另一方面,要按生態工程建設新的人工生態系統。自然生態系統是通過建造自身的有序結構和層次,充分而有效地分層分級利用自然界的物質,進行能量循環和物質轉移的高功能效率與高生產效率的統一系統。人們摸擬自然生態系統的有序結構和層次而進行重建人工生態系統的工藝體系,就是生態工程。這種“工藝”表明人類在認識自然、刊用自然、改造自然方面的一個重大進展。按照提高勞動生產率的要求搞好林業技術改革發展林業生產力,提高林業勞動生產率,是林業建設的根本任務,也是林業改革的基本目的。林業勞動生產率是林業生產力的綜合反映,顯然,林業在我省國民經濟中的戰略地位和戰略作用,只能以林業勞動生產率來體現。然而林業勞動生產率很低,經濟效益也很差,林業產值僅占全省農業總產值的5.6%,這與林業的重要戰略地位是很不適應的。改變這種狀況,要從戰略上決策。

第一、把林業置于科學基礎上任何物質資料的生產,都是勞動者和生產資料相結合的過程。林業生產是勞動力利用生產資料作用于自然力的過程,林業生產力就是社會生產力與自然生產力的結合。發展社會生產力,有效地利用自然生產力,科學技術就成了決定的因素。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勞動生產率的提高,60一80%是靠科學技術。因此,我們要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林業生產力,為提高勞動生產率打好基礎。比如,按自然地理和經濟地理條件,進行林業現代化建設區劃;逐步用現代化設備進行森林生產力研究;用現代科學技術進行生態工程研究,良種建設,建立科學技術管理體系等等。總之,要把提高林業勞動生產率同完善與之相適應的林業技術體系聯系起來決策,力爭在本世紀內,使傳統經驗,經營粗放,生產原始,結構單一的物質技術體系轉到以區域化、良種化、標準化、系列化、信息化為基礎的物質技術體系,實現中國式的林業現代化。

第二、提高勞動力的素質科學文化水平低的勞動者,不可能創造高的林業勞動生產率。這也表明,開發山區甚為緊迫。一方面,在開發山區的過程中,把科學文化帶進山區,采取多種形式普及科學文化知識。另一方面,發展林業教育,特別要大辦初級林業教育和技工教育,不斷向山區輸送“文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