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業栽培種植技術與方法探究
時間:2022-11-01 10:54:35
導語:林業栽培種植技術與方法探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林業資源在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中占據了相當重要的位置,做好林業栽培種植技術與方法的研究,能夠充分發揮林業資源的生態、社會和經濟效益,為綠色經濟發展奠定堅實基礎。本文對林業栽培種植的技術與方法進行了分析,希望能夠為林業產業的發展提供一些參考依據。
關鍵詞:林業;栽培種植;技術;方法
前言
新時期,生態文明建設伴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不斷推進,人們在強調經濟發展的同時,也開始關注對于生態環境的保護。植樹造林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個重要環節,能夠對社會環境進行改善,減少人類活動對于自然的破壞,但是從目前來看,在林業栽培種植的技術和方法上存在一些缺陷,影響了林業的穩定發展,需要林業部門和科研機構重視起來,加強對于林業栽培種植技術的研究,推動林業的健康發展。
1相關要求
想要促進林業栽培種植技術及相關方法的提高,需要從幾個方面著手。
1.1引入先進技術
知識經濟時代,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而在林業資源培育中,同樣應該重視先進技術的應用。林業部門應該重視對于林業栽培種植技術的研發、利用和推廣工作,如先進的播種機制、育苗方法、幼林培育、病蟲害防治等,也可以就樹種和自然地理環境的適應性進行研究,做到因地制宜,在最適宜的環境中,培育最恰當的樹種,對樹種間種、套種和嫁接等多種種植模式進行研究,實現對于土地資源的高效利用,做好林業科技研發,并將其應用到林業培育管理中,樹立起科技興林意識。
1.2堅持因地制宜
在進行林業栽培種植的過程中,應該堅持因地制宜,結合當地的土壤狀況及環境特點,對樹種進行合理選擇,確保其能夠正常成長。在對樹種進行選擇的過程中,需要考慮多方面的因素,確保樹種具備較長的生命周期,能夠抵抗當地常見病蟲害,同時也應該具備一定的經濟價值,上述因素全部滿足后,才能對樹種進行種植,保證林業栽培種植的效果。
1.3優化林業結構
現階段,我國林業產業發展相對滯后,林業經營起步較晚,很多林業企業采用的依然是傳統粗放的經營模式,勞動力是主要支撐,產業經營層次偏低,林業產品多數是初級加工產品,并沒有能夠將林業資源的優勢充分發揮出來。在現代林業發展中,需要對林業結構進行調整,做好林業生產、林業加工和林業服務的3級發展,引入先進技術,促進產業優化升級,將原本的勞動密集型產業轉化為技術密集型產業,配合現代化管理辦法,使得科技和管理在林業產業發展中做出更多貢獻。
2林業栽培種植技術與方法
2.1林木栽培種植
做好前期準備,充分了解種植環境,包括土質、地形等,對地表的石塊和雜物進行清除,修筑排水溝,施加基肥以及殺蟲劑等,對樹種進行優化選擇,確保其樹齡、直徑、樹冠等都能夠滿足相關要求;應該對造林密度進行控制,可以選擇3m×8m或者3m×6m的株行距,為樹木的成長提供足夠空間,同時也避免對土地資源的浪費;挖坑,樹坑深度應該較土球高出30cm左右,直徑則應該超過土球寬度50cm以上,如果條件允許,需要做好土質分析,判斷是否需要進行泥土外運;在對苗木進行定值前,應該根系部位噴施生生根粉溶液,完成定值后,應該及時進行培土澆水,沿溝槽灌溉,等到水分完全下滲后,需要在第2天適當時段進行苗木夯實及扶直。第1輪澆水后,間隔10~15d,進行第2輪澆水,夏季到來前還需要進行第3輪澆水;應該做好培土工作,對苗木栽種的深度進行控制,確保泥土能夠掩蓋到水平點位置,或者略高于原本土跡5cm,樹坑下部應該設置厚度在15cm左右的松軟土層,在苗木植入時,需要做好培土夯實工作,確保樹根能夠與泥土完全接觸。在這個過程中,可以一邊填土一邊壓實,每隔20cm左右夯實,以此來保證樹木平直,提升成活率;對新配置幼苗,需要每年進行3次中耕除草,在冬季到來前,淋澆凍水,來年春天解凍時澆返青水,配合速效氮肥來保證苗木的快速成長;病蟲害防治,林業栽培種植中,威脅最大的就是病蟲害,其一旦大規模爆發,造成的危害將會十分巨大。因此,需要做好常見病蟲害的防治工作,以楊樹為例,每年5月以及10月需要做好藍皮病、潰瘍病的防治。7月和9月則應該重點防治美國白蛾蟲害,防治過程中應該盡量以生物防治或者物理防治為主,盡可能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
2.2牧草栽培種植
在對牧草進行栽培種植的過程中,應該在播種前1a的秋天,做好深耕細作,以此來減少土壤中的蟲卵和病菌,冬季需要施澆凍水。等到來年春天溫度升高,地表解凍范圍達到10cm后,需要進一步進行耙地,確保地塊平整,實現合理保墑。牧草播種季節來臨后,可以在播種前期,對地塊施加過磷酸鈣作為底肥,施加量需要根據實際情況確定,通常為100kg/667m2,施肥完成后可以采用條播的方式進行播種,將播種行距控制在30cm以內,播種深度通常為2cm。播種完畢后,需要利用刮平機對地表進行刮平處理,配合輕微振動來保證地塊規整。牧草與林木之間應該保持50cm左右的距離,這樣不僅能夠避免其與樹木爭奪養分,也能夠為牧草的收割提供足夠的空間,防止牧草收割時對于樹木的損傷。無論是春季播種還是秋季播種,都應該做好除草工作,可以在每年的5月末—6月初進行人工除草,或者采用其他方式做好雜草防治工作,避免雜草與牧草混雜影響牧草的品質。在牧草收割完成后,需要及時對種植地塊進行施肥和養護。
2.3核桃栽培種植
園地選擇,核桃本身的適應性強,對環境沒有很高要求,不過從保證產量的角度,應該選擇土壤肥沃,排水條件較好的園地,如果選擇山地建園,應該以南向坡為最佳,保證光照充足;整地,可以在造林前半年進行,對于坡度在10°以內的地塊,應該進行全面翻耕,對于坡度在10~20的地塊,可以采用反坡梯地整地,若坡度超過20°,應該采用魚鱗坑整地;種植管理,核桃一般在3月下旬栽植,可以選擇一至二年生苗木提高成活率,栽植后澆透水,做好水肥管理和病蟲害防治,生長期需要進行修枝,確保干高在3m以上。3結語工業化進程的加快雖然推動了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但是同樣帶來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在這種情況下,需要切實做好對于生態環境的保護,加快人工造林速度,發展科學化、生態化、現代化的林業,適應當前我國對于林業發展的要求,對林業栽培種植的技術和方法進行創新,推動林業種植活動的效率,提升造林質量,為我國社會經濟的可持續健康發展提供可靠支撐。
參考文獻
[1]王健超.林業栽培種植技術與方法研究[J].農村實用科技信息,2017(1):45.
[2]劉海東.對林木育苗種植技術的探索[J].農民致富之友,2015(10):110.
[3]蔡啟山.林業造林種植技術相關問題的探索[J].農業開發與裝備,2017(8):190.
作者:郭黎 單位:萬安縣林業局
- 上一篇:金融企業監管挑戰與機遇
- 下一篇:網貸平臺監管發展趨勢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