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毛竹筍材兩用林綜合培育技術及推廣

時間:2022-05-12 08:29:00

導語:小議毛竹筍材兩用林綜合培育技術及推廣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議毛竹筍材兩用林綜合培育技術及推廣

摘要:從技術和組織兩個方面,總結了推廣營建毛竹筍兩用林基地的經驗,重點介紹了發展兩用竹林的意義,綜合豐產培育技術,組織推廣工作體會及經濟效益分析。

關鍵詞:毛竹;筍材兩用林

毛竹是多年生常綠單子葉植物,在分類上屬于本科,竹亞科,剛竹屬竹種。毛竹生長快、產量高、成材早、用途廣,是我國重要的經濟竹種,毛竹又是優良筍用竹種,其筍用林的經營類型可分為筍竹兩用林和筍用林[1]。竹筍味美可口,營養豐富,既可作蔬菜鮮食,又可制成筍干、筍絲、酸筍、腌筍、筍脯和各式罐頭。竹筍中含有豐富的蛋白質類、脂肪類、糖類、粗纖維以及磷、鈣、鐵、鎂、鉀等微量元素和維生素A、B、C、E等。竹筍還具有吸收別種食物鮮味而更加鮮美的特點,最宜與肉、禽、魚、蛋等葷料合烹,也可佐以豆制品、食用菌等同燒。竹筍不僅是美味山珍,并兼有保健作用,具消渴、利尿、滋陰、潤肺化痰、健胃消食、明目、解酒等功效。現代醫學研究發現,竹筍中的VE助人延年益壽;纖維素有利減肥、防止動脈硬化、促進腸道蠕動,幫助消化通便,預防腸癌;多糖類物質有抗癌功效。從活立竹中,可不斷提取竹汁,是理想的清涼解署飲料[2,3]。竹材是建筑、家具、用具、膠合板、造紙等的原材料,3噸氣干竹材可產1噸紙漿。因此,發展叢生竹筍材兩用林具有很高的綜合價值。為了發展山區經濟,增加群眾經濟收入,豐富城鄉市場菜籃子品種,現將推廣工作和培育技術總結如下。

1組織實施推廣工作

1.1做好宣傳發動工作

推廣新技術,要認真做好干部和群眾的思想轉化工作。一是使他們認識到推廣新技術能使產量成倍增長,經濟效益高;二是使他們認識到市場前景好,商品生產有前途,樹立推廣建設的信心。

1.2加強技術培訓工作

一是對市、縣、鎮三級技術干部的培訓,他們掌握技術后再向廣大林農傳授。每年培訓1~2次。二是每年深入巡回到生產現場3~4次,結合實際給林農和職工技術指導,培養大批的農民土專家。

1.3召開生產現場會

在示范林召開現場會,提高各級領導思想認識,增強信心,增加實際業務知識,布置和領受推廣任務,落實責任。

1.4送技術資料下鄉

印發“毛竹筍材兩用林栽培技術”小冊子,給有關鎮林業站、國有林場、鄉村林場和農戶,資料實用、簡單、容易掌握。

1.5建立示范樣板林

在霧溪鄉、安溪鄉、崇頭鎮等鎮建立了六片示范林,1997年起接待各級領導和群眾參觀,在農村號召力很強,真正發揮了樣板作用。

1.6加強檢查考核工作

各鎮林業站定期匯報造林進度,項目組人員經常到基層檢查了解情況,年終結合年度造林檢查驗收給予核實。

2叢生竹筍竹兩用林綜合豐產栽培技術

2.1嚴格選地、整地

竹類生長要求土壤疏松、深厚、肥沃、濕潤和排水良好。特別是叢生竹,根系集中,對水肥條件要求高,故云和縣造林地多選擇在山谷、山坡的中下部、河流兩岸、水溝兩旁、水庫和水塘周圍。土層深度達到40cm以上,土質為壤土或砂壤土,坡度在25度以下。整地要求全面墾復,深20cm,再按3.5m×3.5m或4m×4m的株行距(每公頃種植810或615株)挖種植坎。種植坎的規格為(長×寬×深)50cm×50cm×40cm。回坎時,先回表土,約回土深20~30cm。如土壤瘠薄應施基肥,每個種植坎施草皮坭15kg,并與坎內土拌勻。

2.2先插枝育苗,后用竹苗造林

毛竹竹出枝習性低,容易取得枝條。其主枝明顯比側枝粗壯,與母竹相似,具有發達的枝蔸,枝蔸上有巨型芽2~3個,根點(根原始體)密布節上,扦插繁殖易于成活。因造林面積大,竹枝數量多,實踐證明,采用先集中枝條育苗,再用竹苗造林,是提高造林成活率,促進竹林速生豐產的有效辦法。

2.3.1插枝育苗方法

2.3.1.1苗圃地的選擇和整地

選擇苗圃地時應考慮到下列條件:土質最好是肥沃的壤土或沙壤土,避免重粘土;靠近水源,便于灌溉和排水;交通方便,靠近造林地;地勢平坦或低于5°的緩坡地。對坡度較大的山地,先整成梯級并開好排水溝,做好水土保持工作。整地要求精耕細作,一般深耕20cm。耙平耙碎土壤,揀盡石塊、樹樁。為便于排灌,應作苗床。通常苗床寬1~1.5m,高25~30cm,長5m或依地形而定,以方便工作為宜。每床沿短邊開育苗溝,溝深、寬均為15cm,溝距20~30cm,每溝放燒制草皮坭2~3kg,與溝內土拌勻即可育苗。

2.3.1.2插枝育苗

在2年生以上的竹稈上,選擇1~2年生的健壯主枝或次生枝。每年3月育苗,成苗率62.3%。扦插密度,保持枝蔸距離20cm,每公頃約插7.5萬枝。扦插時將枝蔸砍口向下,枝條與地面呈5°~10°角,斜插入育苗溝內,基部插入深度為4~6cm,留最上一節平地面或微露地面,然后蓋草、淋水。

苗圃地定專人管理,主要工作有除草、淋水、排水、防治病蟲害等。基肥不足的待竹苗生根后追肥,以促進竹苗早分蘗,增加分蘗次數,育出更多的合格苗。每公頃插7.5萬枝,可育出合格苗4.5~6萬株。

2.3.2竹苗造林方法

每年3月用竹枝育苗,10月竹苗即有較強大的根系,12月中旬以后,幼苗開始進入休眠。造林最好季節是每年3月初至4月初。由于竹苗有強大根系,全年逢雨季均可造林。造林最好的天氣是陰雨天或雨后土濕時。起苗前將竹苗稈截去竹梢,僅留基部2~3個節。然后將竹苗成叢挖起,竹叢稈數多的可分成小叢,地徑超過1cm的可單稈種植,小于1cm的則要求2~3稈為一叢種植。需長途運輸的經過漿根包扎好蔸部,運往造林地。造林時先將竹苗蔸部放入種植坎內,使其根系舒展,覆上碎土后踏實,表面再蓋一層松土,做到內緊外松。但覆土深度以高出原根頸3~4cm為宜。有條件的地方淋水定根,在坎面上蓋上一層草。

2.4加強撫育管理,改善竹林生長環境

主要通過除草松土,施肥培土和防治病蟲等項工作,使竹林有一個最適生長的環境。

2.4.1除草松土

幼林階段,每年除草2次,第一次在6~7月,第2次在8~9月。成林后每年除草1次,于7~8月進行。每2~3年松土1次,于11月至翌年春2月進行,松土深以15~20cm為宜。實踐證明,在新造林地間種農作物,既可以在短期內收獲農作物,又可以在管理農作物的同時護理竹林,達到以短養長,林茂農豐的目的。間種農作物的種類多數系木茹和玉米。

2.4.2施肥和培土

竹類年產量高,消耗地力大,必須通過施肥來補充養分。據測試,每生產1kg鮮筍,約消耗土壤中的氮5~7g;磷1~1.5g;鉀2~2.5g。因此,每公頃年產1.5萬kg的筍材兩用林,每年施有效氮75~105kg,有效磷15~22.5kg;有效鉀30~37.5kg。速效性化肥在出筍初期或筍期施放,即于5~8月,每月或每2個月施一次,分2~4次施完。施肥時沿竹叢距離50~60cm開環狀溝,溝深10~15cm,將肥料均勻撒入溝內,然后覆土蓋好。

培土通常對竹筍產量影響不大,但對竹筍的質量有直接影響。未出土的竹筍,筍殼色淡,筍肉幼嫩清脆,竹筍出土后,筍殼見光變綠,筍肉老化,味道欠佳。培土就是用松土覆蓋竹筍,不讓筍見光,以提高竹筍的質量。于出筍初期(約在5月下旬)在竹叢蔸部培土,高度通常為20~30cm。

2.5科學采筍養竹,改進竹林群體結構

通過留筍養竹和合理砍伐,創造一個豐產竹林的群體結構。叢生竹一般5~6月開始出筍,7~8月為盛期,9~10月為末期。始期的竹筍應盡量采挖,盛期的竹筍絕大多數應即時挖取,收到末期(8~9月),應注意留筍養竹。每叢竹每年選留新竹3~4株,并要求新竹在竹叢中分布均勻,各自有一定的空間,所留的新竹不能處在相互擠壓或與老竹擠壓的位置。進入冬季(12~2月)砍伐3年生以上的老竹,以保持竹叢相對年輕,結構合理,生長旺盛,高產穩產。

3效益分析

3.1經濟效益

根據標準地測定,造林當年新竹高3.62m,最高5.2m;胸徑1.72cm,最粗3.1cm。二年生竹林平均高6.5m,平均胸徑3.7cm,每公頃產鮮筍6645kg。三年生分別為9.3m、5.7cm、9195kg,還同時能產出竹材6450kg和種竹枝13700支。四年生時平均竹高10m,胸徑6.2cm。筍竹兩用林從初植到盛產穩產期為4年,因本試驗第4年未測產,僅以三年生產量計算效益。以鮮筍每公斤1.0元、竹材每公斤0.2元、種竹枝每支0.4元計,每公頃產值為1.6萬元,其中鮮筍0.92萬元,竹材0.13萬元,種竹枝0.55萬元。項目建成投產后,每年需投入19.46萬元(每公頃0.15萬元),不計算種竹枝收入,每年能向國家交納農林特產稅10.88萬元(每公頃0.08萬元),年創利122.74萬元(每公頃0.95萬元),年利潤率為623.0%,年稅利率為678.3%,投入產出比為1∶6.8。

3.2社會效益

投產后每年可產鮮筍1200t,每年6~10月大量上市,豐富了市、縣菜籃子品種,緩解了夏季蔬菜淡季市場。可直接解決130個農村勞力就業,可增加山區農民的收入。每年可提供180萬支種竹枝,供應本地和外地發展。

3.3生態效益

筍竹兩用林特別適宜在“四旁”零星種植,可綠化美化居住環境。栽植在溝邊、河岸兩旁、山沖兩邊、坡腳等地段,具有護堤、保持水土、涵養水源等多種功能。

參考文獻

[1]張志達等.中國竹林培育.中國林業出版社,1998.

[2]國家計委等.中國21世紀議程-中國21世紀人口、環境與發展白皮書.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1994.

[3]中華人民共和國林業部.中國21世紀林業議程.中國林業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