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止木材主伐對經濟發展影響及措施
時間:2022-03-16 09:47:00
導語:停止木材主伐對經濟發展影響及措施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2010年8月,國務院審議并原則通過了《大小興安嶺林區生態保護和經濟轉型規劃》。按照《規劃》,結合“天保”二期工程實施,從2011年開始,可采資源基本枯竭的黑龍江大小興安嶺林區要全面停止主伐,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要大幅調減采伐量,逐步停止天然林主伐。本文著重就停止木材主伐對伊春經濟發展的影響進行深入研究,并提出相應對策和建議。一、伊春林區基本情況
伊春位于黑龍江省東北部,地處小興安嶺腹地,屬重點國有林區,是以森林資源開發為主的典型林業資源型城市,也是國家開發較早的重要木材生產基地和森林工業基地。林業施業區面積400萬公頃,森林覆被率達86%,有林地面積310萬公頃,活立木總蓄積量2.2億立方米。作為小興安嶺主體的伊春林區是黑龍江、松花江兩大水系的重要支流源頭和重要水源涵養區,是松嫩平原、三江平原乃至華北平原的天然屏障。境內自然資源豐富,分布著紅松、云杉、冷杉等110多種極其珍貴和典型寒溫帶針闊葉混交林。動植物資源種類繁多,生物種群多樣,保存完整,其中野生動物434種、野生植物1396種,是我國重要的物種資源庫和生物基因庫。
二、停止木材主伐的必要性
伊春林區開發建設60多年來,為新中國的發展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累計為國家生產木材2.4億立方米,產量最高時約占全國的1/5,累計上繳利稅、育林基金近70億元,同時形成統配材差價300億元。長期高強度開發、過量采伐,超負荷承擔國家木材生產任務,林區生態功能退化、可采林木資源銳減、林區民生困難、經濟社會發展滯緩等矛盾和問題凸顯。上世紀80年代以來,伊春長期面臨“資源危機、經濟危困”的局面,資源性、體制性、結構性、社會性矛盾重重。2005年,伊春市被國務院列為國家林業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試點,2008年又被確定為國家首批資源枯竭城市。
1、伊春林區森林資源急劇萎縮,整體生態功能趨于脆弱。與開發初期相比,林緣向北退縮了100多公里,濕地面積減少了一半以上,多年凍土退縮,土壤侵蝕加劇,地表徑流時間縮短,水土流失嚴重,洪澇、干旱、森林火災和病蟲等自然災害頻發,生態功能嚴重退化。森林蓄積和可采成過熟林蓄積由開發初期的4.28億立方米和3.2億立方米下降到2.2億立方米和320萬立方米,分別下降了55%和98%。所屬17個林業局中已有13個林業局無林可采,其余4個林業局嚴重過伐。森林齡組結構失衡,中幼齡林占85%,單位面積蓄積量下降50%以上。
2、社會發展欠賬較多。林區開發初期實行“先生產、后生活”方針,生態功能區建設、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發展嚴重滯后,遺留了大量歷史欠賬。林業職工年均收入不足所在省城鎮職工平均收人的50%。林區發展相對獨立封閉,基礎設施建設投入長期依靠森工企業,致使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嚴重滯后,林區路網密度小、等級低,棄養路、斷頭路多,電網孤立落后,部分林場(所)尚未通電,大多數林場(所)沒有安全供水設施。
3、對于加速推進經濟轉型意義重大。國家實施“天保”工程以來,伊春林區“資源危機、經濟危困”的狀況有所緩解,但林區生態保護、經濟轉型和民生改善的任務仍然十分艱巨,需要長期堅持不懈地努力。實施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以來,林區已成為最薄弱的領域。因此,抓住國家《大小興安嶺林區生態保護與經濟轉型規劃》這一重大機遇,對推動伊春林區生態保護與經濟轉型,具有重大意義。
三、停止主伐面臨的困難和問題
伊春“因林而建”、“因林而興”,也“因林而困”、“因林而衰”,全面停止木材主伐,對“資源依賴癥”仍然存在,木材采伐量大、經濟結構相對單一的林業局來說,“震動”和“陣痛”將是真實而具體,對伊春林區經濟社會發展也將帶來巨大影響。
1、對林區經濟社會發展帶來挑戰。一是對經濟發展速度的影響。木材產量調減100萬立方米,調減幅度為74%。按2010年可比價估算,將影響木材采運業、林產工業等產值減少62.5億元,增加值減少25.9億元,對經濟能否保持“十一五”以來的持續快速發展態勢帶來嚴峻考驗。二是原料短缺問題明顯。以2010年為例,全市林產工業共需原料240萬立方米,停伐后,扣除外購進部分,缺口將達100多萬立方米;細木工板、膠合板、家具和木制品原料短缺135-145萬立方米。三是食用菌原料更加緊張。2010年,伊春林區生產食用菌5.6億袋,利用鋸沫原料37.6萬噸,其中80%來自本地。
2、地方財政及林管局利潤大幅減收。伊春林區是典型的“木頭財政”,主營收入的60%來自木材銷售,對木材的依存度依然很高。全面停伐,稅收預計將減少1-3億元,財政收入減少7553萬元。林管局木材采運業和木材其它產品及業務利潤減少6.2億元。各林業局將直接減少木材銷售收入7.2億元,減提育林基金8641萬元。受各種減收因素影響,財政支出缺口進一步擴大,政企合一體制下,原本就“捉襟見肘”的財政形勢更加緊張,運行將更加艱難。
3、對就業的影響。木材產量調減后,將新增5萬富余職工,勞動力壓力大的矛盾13益突出。停伐后,林業企業調查設計、采伐、運輸、貯木、檢驗、銷售、加工等一整條產業鏈將嚴重萎縮,將有75%的林產工業企業(大約840戶)面臨停產或半停產的考驗,而且與之相關的一些產業如商、飲、服等也將受到影響。各林業局因木材停伐就業受到影響的勞動力可達8萬余人,其中在崗職工5.77萬人。從2009年數據推算,林業職工通過木材生產和運輸年人均實現收人3600元左右,停伐后這部分收人將減少3/4。
四、采取的對策和建議
伊春林區是國家的重要生態屏障,其保護和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進而全面停止木材主伐,這是國家賦予林區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錯過機遇就是喪失發展機會。面對減產帶來的考驗和壓力,伊春林區當務之急要積極研究生態保護的深化問題,研究全面停止主伐后的應對措施,研究林區的發展方式,擺脫“資源詛咒”,真正用市場的思維、經營的頭腦謀求發展之路,爭取在最短的時間內消除停伐對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的“陣痛”,從而做到停伐不停止發展,停伐不影響民生,切實走出一條不依賴木材生產的經濟發展新路,實現由林業經濟向林區經濟的轉型。
1、以停伐為動力,加快體制、機制轉型步伐
一是要從采伐木材向森林經營轉變。從以木材收入為主向產業收入為主轉變,學會培養稅源,發展產業,謀劃經濟。要研究綜合開發林區生態經濟的產業鏈條,實現由過去單一的木材為主向多元開發森林生態的綜合收益轉變。二是要從生產經營型向管理服務型轉變。林業局各職能部門在服務上必須從抓項目、抓招商引資落地,創造良好經濟發展環境上來,必須從角色定位、思想觀念等方面進行徹底的轉型。三是在深化改革上下功夫。加大改革力度,重點推進林業局機關、森林資源管理體制、撤并林場(所)等方面改革。以國有林權制度改革為突破口,有序推進林區各項改革。
2、立足資源優勢,大力發展接續替代產業
一是林業經濟林中發展。依托木耳、蘑菇、藍莓等豐富的林業資源,突出生態特色,打出品牌,發展林下種植、林中養殖,同時圍繞打造林產品綠色食品園區,上一批大項目、好項目、特色項目。大力扶持職工利用林下資源搞林中養殖、林中種植,發展林業特色經濟,促進職工就業、致富發展。二是林區工業林外發展。林區大規模發展工業容易破壞生態環境,而且交通不便,運輸成本高,企業成本制約產品利潤。研究規劃在林區邊緣地區集中建設園區,如大力發展鐵力工業園,帶動林產品精深加工業,背靠林區、面向市場,引進好項目,發揮好優勢,不斷做大做強。三是支持礦產資源開發。小興安嶺是我國的重要成礦帶,銅、鉛鋅、鉬等礦產豐富。按照“開發一點、保護一面、發展全局、造福一方”的原則加大探礦投入,劃定一片區域,集中開發。四是抓好大產業、大項目、大園區。依托優勢,搞好規劃,科學合理定位,高標準建設產業園區,實現集聚發展。利用優勢條件,通過主動對接大集團,引進一批大項目、好項目、新項目,通過裂變擴張,延伸產業鏈條,實現多次加工,多次增值。
3、做好政策和資金的對上爭取
國家“天保”二期工程已明確對木材調減、森林經營和培育任務、林業減收及相應增加管護人員工資、管理費等相關事宜,伊春應抓緊研究上述政策之外的問題,最大限度地爭取國家政策和資金支持。一是森工林區承擔資源、行政和社會管理的部分人員沒有納入天保二期補助資金,爭取國家和省給予支持幫助。二是爭取將木材停伐發生的政策性虧損納入財政解決。將林業三級管理人員費用全額納入財政預算,林區資源管理和社區管理費用納入財政給予全額解決。將由木材收益承擔管理費單位費用支出納入財政解決。三是爭取國家批準擴大原料林基地建設。林板、林紙一體化是國際上林產工業發展的趨勢,爭取國家把低產林改造納入原料林基地建設計劃,解決原料短缺和造林資金投入不足問題。
- 上一篇:預防災害天氣應急預案
- 下一篇:交通運輸局黨廉建設工作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