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業發展現狀及對策

時間:2022-10-14 10:12:25

導語:林業發展現狀及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林業發展現狀及對策

一、林業發展取得的成就

(一)造林綠化成果顯著。上世紀50年代以來,大安市先后實施了西滿防護林、三北防護林、防沙治沙、退耕還林等大型生態建設工程。60多年來,累計完成各類造林138.7萬畝。到2013年底,實際保存面積68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9.3%,形成了比較完善的防護林體系。一是農田防護林初具規模。全市現有農田防護林11.4萬畝,占全市耕地面積的8.6%,構成大小網格5萬多個,基本實現了農田林網化。二是防風固沙效果顯著。全市現有防風固沙林42萬畝,固定流動、半流動沙丘400多個,堵住風口13個,有效地控制了沙地蔓延。三是“四旁”植樹取得一定成效。積極引導群眾利用路旁、渠旁、屯旁、宅旁空閑地植樹,現在全市“四旁”植樹有1000萬余株。

(二)林業三大效益明顯。一是生態效益。通過林業重點工程的建設,基本上形成了帶片網、喬灌草相結合的多功能防護體系,構建了綠色屏障,生態環境明顯改善,結束了“沙進人退”、“三刮四種”的歷史,全市132萬畝耕地、354萬畝草原得到了有效保護,成為糧食增產的主要因素之一。二是經濟效益。目前全市森林蓄積量為208萬立方米,按65%出材量計算,可產木材135萬立方米,價值6.75億元,而且活立木蓄積量年平均以5%左右的速度遞增,即每年可增值3375萬元。三是社會效益。森林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保護農田、防風固沙、涵養水源,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良好生態環境是最主要的社會效益。除此之外,林業系統三個國有林場、兩個國有苗圃安置1255人就業;全市53個私營木材加工廠安置300人臨時就業;培育苗木、采伐林木、中幼林撫育、林木管護、護林防火等每年需要雇傭5000多個臨時工。

(三)國有場圃作用突出。安廣林場、大崗子林場、舍力林場分別建于1959年、1971年、1983年,兩個國有苗圃都也都成立于上個世紀50年代。多年來,“三場兩圃”以其雄厚的技術優勢,一直發揮著生態修復和建設主力軍的作用。三個國林場累計營造人工林45萬畝,兩個國有苗圃累計培育優質苗木3億多株,為保護我市生態安全,提升人民生態福祉,促進綠色發展,應對氣候變化作出了突出貢獻。

二、林業發展面臨的問題

(一)林業發展空間狹小。目前,大安市森林覆蓋率只有9.3%,遠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20.36%),更低于全省平均水平(42.5%)。據省林業專家介紹,我國西部農牧交錯地區,要實現生態環境根本好轉,森林覆蓋率應達到15%左右。但是,隨著造林綠化工作的深入開展,大安市可用于造林的宜林地日益減少,造林用地問題已經成為制約林地面積繼續增長的瓶頸問題。

(二)林地流失日益嚴重。由于當前種地的經濟收入遠遠高于栽樹,造成非法蠶食林地、侵占林地、毀林開荒現象十分嚴重,雖然近年來開展了幾次林地清理專項行動,采取經濟、行政、法律等手段清回林地5.2萬畝,但是由于受利益驅動,林地流失現象屢禁不止,存在邊清理邊流失的問題。

(三)國有場圃困難重重。一是體制不順。由于國有林場、苗圃長期以來沿襲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企業辦社會”的管理體制,既要承擔繁重的生產經營任務,又要承擔繁雜的行政、社會管理職能,如森林防火、森林病蟲害防治、林木管護、林業科技推廣、公益林建設與管理等。二是負擔過重。一方面,國有林場、苗圃要承擔繁重的社會公益性工作,每年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僅人員工資及經費每年就要投入1600多萬元。另一方面,國有林場、苗圃基礎設施建設(供水、供電、公路等)沒有納入地方政府統一規劃,以致形成“林場(苗圃)辦社會,小林場(苗圃)大社會”的困局,令林場、苗圃不堪重負。三是投入不足。國家對國有林場、苗圃的投入只有轉移支付、油補、公益林補助等,地方財政沒有投入,長期以來,林場只以木材生產為主,對資源和采伐政策的依賴性很大。國有苗圃又面臨著與各鄉鎮農戶、域外市場激烈競爭的巨大壓力,致使國有林場、苗圃經營活動難以正常開展,職工工資難以保證。現在國有林場90%職工靠職工田生活(每人1公頃),年收入只有三、四千元;苗圃在崗職工、離退休職工還在執行上個世紀90年代的工資標準,每月只有400多元,待崗職工有的靠職工田生活(每人3畝~4畝),有的自謀出路,職工生活十分困難。近年來,兩個苗圃退休職工因工資待遇問題上訪不斷,已經成為一個社會不穩定因素。

(四)造林投資渠道單一。雖然近年來造林綠化投資力度不斷加大,但主要還是各級政府主導,林業部門爭取項目為主,其他相關部門、社會各界投入比例不高。

(五)部門配合不夠協調。主要表現在基礎設施建設沒有留足綠化空間,城市建設、新農村建設、道路建設與造林綠化沒有形成統一規劃。特別是道路綠化很少留有綠化空間。2011年,輔路造林時,不得不采取政府出資,租地造林的方式進行,租用農民土地4000畝,租期從造林開始一直到第二輪土地承包結束,16年的時間,市政府平均每年要拿出200萬元租地資金,給地方財政增加了很大的負擔。

三、林業發展的建議

(一)拓寬林業發展空間。主要應在落實造林用地上做文章,一是繼續加大林地清理的力度,確保林地面積不再流失。二是把清理小片開荒作為擴大林地面積,增加森林覆蓋率的重點。在“三年大造林”活動中,很多鄉鎮也進行了清理小片開荒的嘗試,最成功的例子是燒鍋鎮,三年間清理小片開荒2700多畝。如果各鄉鎮(場)都能這樣取得這樣的清理成效,林業發展的空間還是很大的。三是在村屯、鄉村道路綠化上狠下功夫。村屯綠化一直是大安市造林綠化的短板,按照省里規定,村屯綠化覆蓋率應達到30%以上,按照這一標準,全市80%以上的村屯綠化不合格。鄉村道路綠化也還存在死角死面,有的沒有綠化,有的缺苗斷條,需要完善。

(二)加快國有場圃改革。按照中共中央、國務院《國有林場改革方案》的總體要求,結合大安市實際,確定改革的主要內容:一是明確國有林場功能定位。將國有林場主要功能定位于保護培育森林資源,維護國家生態安全,按從事公益服務事業單位管理,科學核定編制,辦公經費和人員開支納入財政預算。二是積極推進國有林場、苗圃事企分開。將林場、苗圃承擔的道路、供水、供電、管護站點用房等基礎設施建設納入政府統一規劃,加大政府投入,剝離國有林場、苗圃深重的社會負擔。三是妥善安置國有場圃富余職工。按照國家和省有關政策,將全部富余職工納入城鎮職工社會養老保險范疇,符合低保條件的職工及其家庭成員納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圍,解決職工后顧之憂。

(三)多方籌措造林資金。應進一步明確各有關部門的任務,如:道路綠化應由交通部門承擔;打井應由水利、發改、扶貧等部門負責;城市綠化由城建部門負責,并跟蹤督促落實,確保其及時、足額投入,真正形成多元化投資格局。

(四)大力發展林業產業。多年來,由于大安市森林資源匱乏,生態環境脆弱,林業的絕大部分投入一直在生態建設上,林業產業發展較慢,始終在較低的水平徘徊。今后應緊緊依托生態建設項目,在生態建設和產業發展之間找準切入點,大力發展林業產業,增強林業經濟實力,增強林業吸引資金的能力,增強林業自身發展后勁。一是充分發揮西郊苗圃位于城區邊緣,地理、交通、技術、土地質量、基礎設施、勞動力資源豐富的優勢,積極爭取項目資金,建設一個高標準苗木生產基地,既能解決城市、村屯綠化美化苗木供給,又能滿足苗圃富余職工轉崗就業。二是通過招商引資、政策傾斜等一系列措施,培育木材精深加工企業,有效利用資源,增加產品附加值,增強產品市場競爭能力,提高經濟效益。三是充分發揮大安市適合栽植枸杞的土地較多,枸杞經濟林發展基礎較好的優勢,引進優良品種,提高枸杞果的產量和品質,并引進烘干設備,加快枸杞經紀人隊伍建設,解決銷路不暢問題。以質量、規模和優惠政策吸引枸杞產品加工企業,形成“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做大做強枸杞產業,以帶動林業經濟的快速發展。

作者:張麗春 單位:吉林省大安市林業局